赵梦丹 钱新宇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校教育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高校教师则是重要执行者,提高高校教师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法律意识,达到整体提高高校法律素养的效果,从而构筑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石。
关键词:依法治国;高校教师;法治思维
近年来,高校教师辱骂、体罚学生引起社会谴责的案例屡见不鲜。高校教师之所以出现这种不理智的行为,究其原因,是高校教师缺乏法治思维。十九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针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高校教师建立、改善、健全法治思维成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需要。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的法治思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前提,其意义深远显而易见。
一、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的时代背景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直到现在我们还能在生活中感受到祖先遗留下来的美德和传统。尊师重道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古代,老师的地位与父母相近,学生淘气、不听话被老师责骂、抽打都在情理之中。一方面是因为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已经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人们的奴性思维比较严重,缺乏反抗意志,人权观念淡薄。
直至改革开放,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人们的思维越来越开放,反抗意志、人权观念越来越强烈,曾经的责骂、抽打等形式的教育已经不被社会所接受。于是,中国教育需要法律法规及时进行规范和引导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进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深入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依法施教成为了高校教育的实施基础,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建立、完善、健全法治思维,在法律规范下引导学生。
二、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高校的师生关系受到严峻考验,教师的一点责骂、体罚随时被学生传到网上,引来社会的集体声讨。越来越多的教师反映现在的教育越来越难做,教师从人人称羡、受人敬重的职业变成了社会地位低下的高危职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及时纠正,通过健全法治思维管理学生,和谐师生关系是当前高校教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展现优良的师德师风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优良的师德师风,而具备优良的师德师风需要过硬的政治素质为基础,强大的法律法规知识为辅助。道德是一个人的自我规范,是社会普遍价值观的行为体现,但是道德没有书面上的指导和界定,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完全靠他人的主观评价,难免有失偏颇。法律法规则是通过书面上的规定,将人们的行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可以有效、准确地指导教师在规行为之内管理好学生。教师只有在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展现教师优良的师德师风。教师对学生责骂、抽打等行为越过了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界限,不仅在舆论上破坏了教师的形象,更对学生的道德观、法律观、三观产生了不良影响。高校教师只有严格遵守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通过健全的法治思维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二)体现高超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业务水平并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储备、教学的方法和科研的能力上,教师的管理水平,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衡量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高校教师通过健全法治思维,以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进行规范和约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只有学生养成了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就会更加和谐,教师责骂、抽打学生的现象将会有效减少。和谐的师生关系则会促进教师的教学效果,上课认真听讲,不交头接耳、不打瞌睡、不玩手机学生的学习便水到渠成。
(三)促進依法治国的落实
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最主要阵地,全面依法治国的落实必然要以高校为主要落点。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前提,学生在高校的学习过程中,接受怎样的法律观念和教育观念会直接影响其步入社会后的一言一行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和社会道德准则。能够改变社会的只是少数人,但改变社会风气的是大多数人,只有踏入社会的大部分新人都能遵循法律法规的指导和约束,社会才会风清气正,全面依法治国的政策才能真正落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三、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的现实困惑和解决途径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但是随着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暴露出的新问题也越来越多,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的现实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依托教育基本法已经基本建立教育法规体系,但是我们看到这些出台的法律法规中尚存诸多问题。比如在规章制度的建立上缺乏统筹规划,相关制度审查机制不完善,对同一事项,各地行政部门解释不一致。面对法规体系的不完善,高校教师的学习方向就受到了干扰,学习内容的不完善,学习目标的不明确,导致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受到一定阻碍。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应该加速进行,成立相关部门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归纳整理,建立统筹规划方案,完善相关审查机制,并将法律条文的解释权集中,由相关部门统一回复。
(二)高校法治观念淡薄
当前,我国教育法治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高校对教师的法律教育不够,循规蹈矩,依靠以往的办学经验管理学校,甚至对已经公布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不闻不问,缺乏法律法规的规范指导必然导致高校教师法治观念淡薄,更无法健全法治思维。为提高高校法治观念,地方政府机构和教育机关应该加强对高校的检查力度,并将高校的高等教育法等法律的贯彻落实情况纳入考核,采取取消不合格高校年度评优资格等一系列惩罚措施。
(三)高校教师法治自觉不足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依靠他人经验和以往经验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当教师与学生发生冲突时,第一反应往往不是依法治学,在高等教育法中寻找相关法律法规条文进行解决,而是依靠责骂等形式进行教育。许多高校教师熟读法律,对高等教育法等烂熟于心,但现实操作中却存在一定困难,因为如果我们将法律法规生搬硬套,学生们并不会理解,反而会产生反抗意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养成法治自觉,不断向学生灌输依法治学的教育观念。高校也应该积极组织举办法治讲堂,邀请法律专家对高等教育法等法律进行讲解,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的认识,形成高校教师的法治自觉,从而做到上行下效,以身作则,让学生也能遵守和敬畏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将依法施教、依法治校落地开花。
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法制建设而言,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继往开来,挑战和机遇并存的重要时代。高校提供的教育观念、法律观念、思想道德和三观的教育将深深地影响学生步入社会后的一言一行,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思想道德观念和三观,这不仅是学生、家长和老师关心的问题,更是社会重视的问题。如果要确保高校教育合理、安全,就必须要依法施教,只有凭借完善的法律法规开展工作,中国高校才能真正落实国家政策,引导中国教育走向强盛;只有通过高校的法治教育,才能真正普及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激发学生法律意识;只有健全高校教师的法治思维,才能为祖国源源不断地培育学法、懂法、用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雪.加强高等教育法规的基础建设[J].文学教育(下),2017(05):146-147.
[2] 钟喜芸.关于如何促进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在高校中的普及的几点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7,4(14):137-138.
[3] 李杨,陈婷.浅谈高等教育法规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践行[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03):16-17.
作者简介:赵梦丹(1992- ),女,汉族,辽宁调兵山人,天门职业学院,教学秘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