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认识论是个体对知识及知识获得途径所拥有的信念,它包含有关知识本质以及知识来源和知识用途的信念,乃至于这些信念将怎样影响人们看待知识和获取知识,它是哲学历史上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从逻辑上讲,认识论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认识是否有可能以及它是否有效。古今中外,很多哲学家都致力于探讨认识论的本质是什么,他们也提出来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是每个人都对其他人的定义都有所否定与发展。康德和黑格尔不想在对认识论下定义的时候对“认识”这两个字进行重复,但是他们的认识对象依然是主体构成的,所以只要认识了主体就能认识对象。在康德那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寻求一种不来源于经验但是又可以指导经验的有效性。而在黑格尔那里,认识是由客观精神向自由精神转变的一个过程。而在马克思那里,他将两位学者的观点进行整合,取长补短,认为认识论是先验和经验的组合,并且实际可以检验这种认识的来源以及在运用当中的合理性。马克思的理论为认识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认识论;变革与超越;康德;黑格尔;马克思
认识论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认识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的问题,是我们的知识怎么发生以及我们认识是否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是否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去。文章首先以康德的认识论为出发点,在讨论他的认识论的含义、贡献及问题的基础上,引出他的理论对黑格尔和马克思认识论的影响。接着,论述黑格尔批判继承康德认识论的过程中形成的否定辩证法以及其局限性。最后,阐释马克思认识论的形成。
一、康德的先验认识论及“二元悖论”
在康德以前,休谟提出来了取消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也就是说,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而不能透过表象去抓住事物的本质,所以,不存在普遍性的知识。他的这一观点使得沉迷在理性认识的独断论迷梦中的康德毅然惊醒。康德开始思考认识的是否有效,是否存在可能性,并试图将当时流行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进行“调和”,试图为认识论的合法性和可能性寻找理论依据。
在《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中,康德首先探讨的就是如何解决知识的必然性和经验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在他看来,先验的知识是人们认识一切事物的基础,先验的自我意识本身就具备认识的能力,它通过先天综合判断,具体统一了理性和经验。对于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性,康德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认识阶段,即感性、知性和理性。感性认识是人们认识对象的一种直观感受,本身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因此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但是这种复杂多变的表象认识为自我进行综合判断提供了素材的积累,依然有其合理性。知性认识注重逻辑推演,主张在特定的范畴中把握特殊的东西,从而能够得出确定性的认识和知识。但是逻辑分析得到的知識依然尤其缺陷,所以,知性认识依然不能够提供新的知识。不同于前两种认识,理性认识的研究对象是事物中的共性,它基于先验自我的综合判断,并结合感性认识和知性认识,从而得出新的知识。所以,真正的知识是由先天综合判断而得来。康德认为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要从感性认识的局限中跳脱出来,将其上升为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理性是先天就具有的一种思维能力,是对感性表象的一种综合判断。为 了建立起真正的认识,人们必须通过理性思维将感性思维和知性思维进行综合判断。
在康德那里,先验自我本身具备认识的工具,它可以将一切复杂多变的表象统摄于先验自我意识之中,使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知性,进而成为人们的理性认识。所以,康德将主体和客体的位置进行了调换,客体是由主体建立起来的,客体要符合主体,这种论述为科学知识找到了新的理论基础。这个基础不再存在于人们认识的客观世界,也不存在于上帝赋予的观念中,而在于人的主体能动地建立起来的一种必然性。
康德认为主体的理性拥有为自然立法的先天判断能力和综合能力,但是理性认识能力也是有界限的。感性认识的是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不是其本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们无需知道,也不会知道。所以,康德利用先验自我将人们对世界现象的认识统一于自身,但是,先验的自我意识又难以最终把握和认识客体的本质,即自然界的本质既不能被先天认识也不能被后天认识,所以,认识论就在这里被搁置了。在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中,思维和物体被完全分离,导致了主体和客体认识的分离,最终走向了不可知论,形成了“康德鸿沟”。康德的本意是想将理性认识和经验结合起来,但是他的论述却使两者渐行渐远。
总的来说,康德的认识论存在一下几个问题:第一,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包含了经验,并且它可以指导经验,但是却与经验无关。这是如何实现的呢?第二,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始终是在为主体的意识寻找一种搭配的客观存在,或者用客观存在去印证主体意识。但是这种印证缺乏相应的过程,导致康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第三,康德的在认识之前就了解认识的条件这种论断,就好比,下水学习游泳之前就已经会游泳了,这是难以成立的。
二、黑格尔对康德认识论的超越及其自身的缺陷
(一)黑格尔对康德认识论的批判与超越
继费希特和谢林对康德认识论进行改造之后,黑格尔对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取其精华,进而对康德的认识论发起了批判。黑格尔将康德的主观的先验主体变为客观的绝对主体,即精神,从而确保认识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在黑格尔那里,自我意识通过对客体的扬弃,将客体纳入自身范畴中,在保证自身的客观性的同时,又返回自身,使得主客体在绝对精神中达成统一。
黑格尔批判康德的“自我只是作为意识和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并没有超出意识,更没有达到精神。”对黑格尔而言,在客观精神向自由精神转变的过程中产生了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的主客体都是精神,精神为了变成绝对精神,需要将自身外化后又回到自身,整个过程犹如一个上升的螺旋,直至达到自由。也就是说,在黑格尔那里,主体精神的外化与内归使其上升为绝对精神,完成自身的转变,达到主客体的统一。
(二)黑格尔认识论的贡献与缺陷
黑格尔认识论的贡献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将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认为认识过程是在主客体的双向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第二,黑格尔的认识论用绝对精神代替康德的先验自我,克服了康德的二元认识论悖论。第三,黑格尔的认识论克服了单纯静止的认识,主张通过精神的自我否定,将认识看成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纵使黑格尔的认识论是基于对康德认识论的批判而形成的,但是其辩证发展的认识论也存在问题。第一,黑格尔认识的主体依然是精神,而不是现实中的人,所以他的精神认识论将现实的个人和物质世界排除在外,是一种僵死的认识论,它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消极做法受到马克思认识论的强烈抨击。第二,由于黑格尔的认识论始终局限在唯心主义当中,他不得不设想人类的认识有一个上限,即黑格尔认识论已经达到了认识的绝对真理。从表面上看,他的做法是对知识的推崇,但是,实际上,这种行为体现了认识能力的局限。第三,在否定辩证法的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地位是不对等的,这容易导致认识的独断性,即主体地位的优越性使得客体被忽视,客体最终会被主体同化。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认识论的变革与超越
马克思认同黑格尔否定辩证法的认识方法,但对否定辩证法本身进行了批判和改造。
首先,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认识论主体进行了改造。在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当中,实体、主体和客体不再是对立和分离的,但是他用客观精神囊括了现实个人以及客观世界,这种做法遭到了马克思的强烈批判。在马克思看来,认识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如果离开了人的实践,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难以长久保持,更不可能改造世界。可以说,要学会游泳,只有下水实践了,才能真正掌握游泳的本领。
其次,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认识论方式进行了改造。在黑格尔的认识论中,他将客体消融在绝对精神之中,以此达到主客体的统一,但是这种做法正是马克思批判的核心。在马克思认识论中,他认为主客体的地位同等重要,二者是认识论的两极,缺一不可,不存在谁包容谁的问题。同时,马克思将实践引入到认识论当中,让实践成为认识的来源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为认识的合理性奠定了基础。最后,马克思的认识论最终转向了生存论。在马克思看来,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的生存,所以,如果脱离社会生存去谈认识,认识就会成为一种空谈的理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康德认识论的缺陷之一是在未开始认识之前,脱离实际去抽象地考查人的认识能力。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对康德认识论的缺陷提出了改进,但是他自身也陷于了绝对精神高于一切的局限中。而马克思将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认为认识服务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工具,将主客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考查。马克思对黑格尔和康德的认识论是科学的扬弃,即马克思并没有简单地抛弃康德的先验认识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认识论,而是将两者的精华保留,发展成为可以改造社会的科学的认识论,这无疑的跨时代的认识论。
参考文献
[1] 曾祥云.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理论实现的认识论路径——兼与种海峰先生商榷[J].湖湘论坛,2019,32(02):49-58.
[2] 王冰昕,卫乃兴.认识论、学科文化与语言使用——以评价语言为例[J].外语教学,2019,40(02):12-18.
[3] 陆幸福.自然法理论的认识论难题——菲尼斯的解决方案及其反思[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9,25(02):105-119.
[4] 曹鹏.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内在逻辑统一[J].文化学刊,2019(02):76-77.
作者简介:单啸洋(1994.12- ),男,汉族,贵州贵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