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制度的不确定性研究

2019-12-04 14:34王静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数码世界 2019年11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行为人变迁

王静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各种经济制度正在进一步改进,健全和完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政策执行具有不确定性及时滞性,决策者也有多样化的选择和偏好。新的制度和政策取代旧的,实质上也就是在改革过程中完成效率更高,更合理的制度进化。在这个进化的过程中,其变迁路径无法预测和确定。诺斯认为现行制度意识形态对行为人产生的影响会决定行为人的主观思维和判断,当行为人觉得有机会得到潜在利益时,一定会去追求,接着行为人便会衡量追求利益的成本和收益,经过思考权衡,做出决策,促进制度变迁。在此过程中,现行制度意识形态对行为人产生的影响是带有不确定性的,这也导致其后行为人决策是不确定性的,进而变迁路径无法预测和确定的。

制度经济学认为,不同的行为主体,比如个人、企业或是政府在进行推动制度变迁时,其目的、行为方式及其最终的结果可能不同,但都会按照制度变迁的一般原则和过程去进行,也就是会去研究制度变迁中的“成本—收益”这一问题,只有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制度决策主体才愿意去推动新制度,反之则没有动力去改变。

任何经济体制的运行都要支付社会成本,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转型会导致制度变迁,“用新的制度去取代旧的制度”一定是有成本的,这“是一种成本较高的过程。”樊纲把制度变迁中发生的变动费用按照区分为“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实施成本是由于行为主体的信息不完全、知识积累程度和认知社会的程度不够而产生的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经济效率损失,即旧的经济体制下各种组织结构、关系和各种制度、规则、习惯转变为新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成本和规划设计成本以及磨合成本;摩擦成本则是改革的非帕累托性质造成的,制度变迁后利益分配发生变化,那些没有获利,或造成损失的经济集团对新制度的抵触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摩擦成本又可分为“政治成本”和“心理成本”。本文在此处只对引起居民不确定性感受的心理成本进行研究。“心理成本”是指由经济体制的变迁,给居民所带来的畏惧和不安全感,也就是对未来体制的一种不确定性。

我国农村历经了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新农村建设,现在又处于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即便这种转变是采取渐进式的模式,但制度的制定主体也只能是有限理性,加上改革本身具有的“非帕累托”性质,无法避免的让居民产生强烈的不确定感,强化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

一、制度决策者的有限理性产生不确定性

经济制度的决策行为主体是有限理性的行为人,在进行制度变迁和实施过程中,决策主体不可避免的会有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以及经济体制等知识上的有限性,使得对制度变迁实施的结果无法具有完全的前瞻性。可以说,制度变迁的过程本身就是不确定性的。例如,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没有前人的理论可模仿,更是不可能有固定的体制变迁模式和体制改革的明确目标,是弹性和动态的,制度建立的本身就是一个随改革的发展逐步探索、改进的过程。1984 年,我国政府的改革目标是 “计划商品经济”; 1987年转变成“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92 年正式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一改革目标。2000 年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了城镇化建设,而2013 年,则进一步纠正过去的粗放式城镇化方式,提出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这正是由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所以制度改革的实施目标一步一步转换升级,而不是对制度进行一次性的全部改革 。

二、改革的“非帕累托”性质产生不确定性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改变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在改革的过程中,大多数人是获益的,但是总会有小部分人遭受损失,这便是改革的“非帕累托”性质。这种制度变革改变了旧的利益关系,给新制度下的行为人产生不确定性感受。

这种不确定性感受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一是改革的结果虽然大部分人都获利,可是存在一个相对获利的问题,“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的政策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使得一些人绝对收入上升,相对收入下降(与先富起来的人相比),这些人在心理上会觉得不公,自己受到损失。二是在体制改革初期,政府为了社会稳定,不得不补偿那些在当前改革中受损,在未来受益的群体。例如,在进行城镇化建设时,政府对失去土地使用权的农民进行货币化补偿,降低农民对征地的不满和抵触。这实际上就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经济补偿成本。这种利益补偿涉及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进而影响改革的“帕累托改进”。

三、相关制度的不确定性及其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无论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还是城镇化建设,显然具有“非帕累托”性质,制度改变和进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必然会改变消费者的预期,进而影响着每一个消费者的决策行为。

凯恩斯在对消费者行为进行长期分析时将“重大社会改革所产生的后果,或长期进步中慢慢发生的影响”作为影响消费的因素加以分析。因此,在长期分析消费者行为时就必须考虑体制变迁的影响。特别是经济体制转型时,各种经济制度和政策的变化,会加大消费者的不确定性预期。例如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少农民失去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进城打工或变成新市民,收入虽然增加了,但不确定感也在增加。

相对于过去的二元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和城镇化会明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是,市场经济体制和城镇化给居民带来的不确定性都会增强,增加居民面临的市场风险。在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农村居民的不确定预期中,有很多都是制度变迁下的市场机制带来的。比如农作物的价格会根据市场供需的变动而变动,使农民的收入面临市场因素的不确定性;社会零售商品的价格也会因为市场的变动而波动,必然也会导致农民支出面临市场因素的不确定性,以及因为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不确定性程度也在逐步增强等等。

根据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理论,个人未来的收入和消费难以作出准确预测,只能通过自己的消费(储蓄)行为去,来降低经济制度或政策的变化所带来的后果。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行为人变迁
自杀案件如何定罪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诈骗罪中行为人取得财产的特殊情形
小渔村的变迁
论过失犯中注意义务的判断标准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一纸婚书见变迁
清潩河的变迁
敲诈勒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