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夏夜好乘凉

2019-12-04 07:46
文史博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老大娘门板鬼怪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没有通电,更没有电扇、空调,要度过炎热的夏夜,大家除了用扇子扇风,就是在屋前地坪乘凉(湖南称之为歇凉)。

每天晚上8点之前,大人们还很忙碌,有的担水淋(浇)菜,有的炒菜弄饭,有的给小孩喂饭、洗澡。也有两三个热心的乡邻乡亲为大家乘凉做准备:打扫地坪,泼几担水;砍来一大把黄荆子,覆盖在点燃的稻草上,撒一勺“六六六”农药粉,再堆上一箩筐乙谷子(瘪谷)。坪里顿时烟雾缭绕,农药呛人,可恶的蚊子落荒而逃。

经过“以钢为纲”、大炼钢铁运动之后,农村房屋拆毁了一些,所以当年农户房屋不多,少的一间,多的三间。我们生产队16户社员集中挤在原来地主家的一栋大房子里。8点之后,泼过水的地面由烫人变得凉爽,各家各户的男女老少开始往地坪搬运、摆放乘凉的用具:一把靠椅,两条凳子,一个长竹凳,架上一块门板。提来一桶塘水或井水,将抹布在冷水中搓几下,把乘凉用具抹一遍,使它们变得凉爽。

我们生产队50多岁的张剃头最会享受,一到炎夏,他就把一张破旧的单人床搬到前坪,铺上稻草,垫上旧竹席,挂上旧蚊帐,帐顶盖一块塑料薄膜。除了下大雨,他每天晚上睡在外面;“秋老虎”不过去,他的单人床就不搬走。

当年农村没有电视、收音机,广播到1975年才基本普及,露天电影每年只放两三场,因此乘凉的场所就成了男女老少聚会、娱乐的地方。屋前地坪除了在“双抢”期间有些冷清,其他夏夜还是很热闹的。

天渐渐黑了。在月光下,不安分不怕热的小孩就活跃起来,做游戏,捉迷藏,在地坪周围和门板、椅凳之间追追打打、吵吵闹闹。此时,妈妈们还在房间里忙碌,搓手巾擦竹席,把蚊帐放下,用点亮的小煤油灯照蚊子(一种杀灭蚊子的方法),为半夜进屋睡觉做准备。一小时过去,小孩疲乏了,安静了,一个个回到乘凉的父母身边,或躺长竹凳,或睡门板,享受父母哥姐蒲扇、草扇送来的凉风。

这时,人员到齐了,一个常规的节目就要开始了。生产队那两个读了两三年老书(私塾)的人在大家的鼓动下开始讲故事。有时碰巧有蹲点干部在队,他们往往是具有初中或高中学历的知识分子,也积极参与这一活动。大家对此兴致盎然,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饥渴。

这些故事分几类:

一类是讲三国、水浒、西游、岳飞和薛仁贵的故事,大家叫这种形式为“讲传”,实际上近似于东北刘兰芳的说书。

一类是才子佳人的故事。一开场就是“北宋某某年,京城的张员外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年方二八,春心萌动,不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自作主张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郎君……”

一类是“鬼怪故事”。什么一个男子遭人诬陷被杀,冤魂不散,半夜里满身血污,披头散发,寻机报仇。什么女鬼深夜寻人,掐住熟睡者的颈根(脖子)不放。什么狐狸精深更半夜从窗口溜进来,化成人形,压在别人身上吸食唾液,直到把人吸死才罢休。这些情节,孩子们既爱听又害怕,经常听得汗毛倒竖,毛骨悚然,小一点的直往父母怀里躲,稍大一点的也迅速往大人中间钻。

一类是笑话。类似一个老大娘晒木瓜(可作零食),每个木瓜一劈两半,上午被一顽童偷吃了一块。老大娘中午翻动时,两两相合,发现少了一块,就破口大骂老半天:“哪个臭杂种!猪养的,偷我的木瓜,不得好死!猪狗不如!……”这顽童气不过,下午又偷吃了一块。老大娘晚上收木瓜时,又两两相合,发现一块不少,又叫道:“小杂种,到底怕骂呀,一骂就送来了呀!……”

一个私塾先生是结巴,他带读《论语》时念道:“孔、孔子曰。”十几个小孩一齐读:“孔、孔子曰。”先生急了,说:“我孔、孔几下,你们就孔、孔一下噻!”小孩跟着喊:“我孔、孔几下,你们就孔、孔一下噻!”这先生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

我当年最爱听历史故事和鬼怪故事。50多岁的唐老伯能说会道,讲起故事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使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深受大家欢迎。历史故事传说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受到了文学的熏陶。听着恐怖的鬼怪故事,我自觉阴风阵阵,全身发毛,似乎张牙舞爪的厉鬼就站在我的身后。我不禁打着哆嗦,赶紧钻进大人圈中。

这个重头戏结束,时间已接近半夜。主讲人慢条斯理地卷一个喇叭筒,悠闲地抽起旱烟来。少年开始入睡,幼儿早已进入梦乡,男人们打起了呼噜。妈妈们半醒半睡,给小孩扇风、拍打蚊子,蒲扇的啪啪声此起彼伏。12点一到,乘凉结束,父亲叫醒孩子,母亲抱起幼童,一家家纷纷进屋睡觉。

我们是个人员众多、集中居住的生产队,这种夜生活基本可以作为长(沙)、株(洲)、(湘)潭农村的代表。有些散居的社员以串门的方式,与四五户聚居的农户自由组合,集中乘凉,其味道比起大屋场来当然稍逊一筹。

猜你喜欢
老大娘门板鬼怪
戏台
自负的鬼怪
读者之窗
找出调皮鬼
一块门板折射清代外交困境
轻量化的汽车门板
让座
新型高速动车排污口门的研制
原来是她的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