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翦伯赞:共产党员要带头搞节俭

2019-12-04 07:46
文史博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要带头冯玉祥共产党员

翦伯赞(1898—1968,维吾尔族),湖南桃源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曾经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等多个重要职务。他的一生,自始至终坚守共产党员的清廉本色,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

“只有贫苦,才是最伟大的生活”

抗战时期,翦伯赞曾在湖南溆浦的大学教书,当时他的月俸大约400银元。虽然有这么高的工资,但他经常穿着一件褪了色的蓝布长袍和一双旧皮鞋给学生讲课,把省下来的工资用以接济贫困学生,还有一部分用来补贴办《中苏》半月刊。

1940年,翦伯赞按照党的指示前往重庆。他在重庆北碚歇马场生活期间,生活处境非常恶劣,写作用的纸、笔都不易买到。他在《回忆歇马场》一文中写道:“住在乡下,没有电灯;书的版本很坏,字小,必须利用白天的时间搜集材料……稿纸很坏,不能用笔写。”因为名声在外,重庆方面几次通过中间人请他为中央社“写几篇文章”,并许以高额报酬,翦伯赞丝毫不为所动。

在重庆从事统战工作期间,翦伯赞晚上给进步报刊撰写稿件,白天给冯玉祥做历史教师,以微薄的收入维持全家人的开支,生活非常拮据。当时,他的女儿翦心倩患喉炎,无钱治疗,发展到晚期已不能进食。即便如此,翦伯赞也未向冯玉祥开口求援。后来,冯玉祥得知这一情况后,赶忙派人送去治疗费用,使翦心倩转危为安。

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但翦伯赞的学生张传玺亲眼目睹了老师一如既往的清贫生活。当时翦伯赞是一级教授、学部委员(院士),除任历史系教授外,共兼职30多个,工资300余元。其中一半作为助理和厨师的工资及赡养在湖南老家的继母和亲属之用,另一半用于翦伯赞夫妇和身边工作人员的饮食。翦伯赞夫妇的餐桌上常常是两碗汤面,一碟辣椒,几乎不见荤腥。其他工作人员,在主食之外,也只有白菜、豆腐而已。

翦伯赞说过:“过着贫苦的日子,但我并不觉得痛苦……我的灵魂已经解放,而且我以为只有贫苦,才是最快乐、最丰富、最伟大的生活。”

“共产党员要带头搞节俭”

三年困难时期,中央民委为给翦伯赞改善生活,每月给他发几张餐券,可以到民族宫餐厅用餐。但翦伯赞都省了下来,让亲友、身边的工作人员共同使用。外地来了客人,不管是公事、私事,需要到饭馆招待用餐的,翦伯赞总是自己掏腰包,从来没有以北大副校长身份用公款请客。

在燕东园28号生活期间,北大有关部门考虑到翦伯赞年老体弱多病,把他家的阳台用玻璃隔起来,便于冬天在阳台上晒太阳。但他决不占公家便宜,坚持自掏腰包,付了建玻璃房的钱。

翦伯赞公私分明,他对同事说过:“一个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不要为个人利益向党伸手。伸出左手,就砍掉你的左手;伸出右手,就砍掉你的右手。”

对翦伯赞夫人戴淑婉,北大的师生不论老少, 都异口同声地尊称她为“翦师母”。组织上看到戴淑婉没有工作,孩子又多,生活有些困难,考虑给她在某个单位挂个职务,每月领些津贴,补贴一下家用。翦伯赞得知后坚决不同意,他说:“共产党员不能搞特殊化。”

翦伯赞常在外地参加学术、公务活动,没有几件像样的外套。有一次,戴淑婉没有经过他同意,就悄悄地把裁缝师傅请到家里,准备为他做身新衣服。刚好翦伯赞回到家,见此马上给裁缝师傅和妻子讲起勤俭节约的道理。最后,经过戴淑婉反复做思想工作,他才勉强同意。

翦伯赞经常对家人说:“我们国家现在还非常贫弱,共产党员要带头搞节俭。”

1979年2月22日,在翦伯赞的追悼会上,摆放在会场前方的骨灰盒里,只有3件物品:一副老花眼镜、一支自来水笔以及他们夫妇的合影。一代大师,甚至连骨灰也没有留下。人们在清点他和戴淑婉遗物的时候,发现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生活用品都是用了很久的,所留的遗物主要是关于历史研究的书和文稿,最高级的衣服是冯玉祥送给他的大衣,他穿了几十年仍然舍不得丢。

翦伯赞一生,为了革命事业,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守得住清廉。他潜心治史,以史为鉴,深刻阐明了天下之治乱,人心之得失,政权之变易,关键在能否真正遏制腐败,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清廉论。

立清廉志,做清廉人,发清廉论,这就是翦伯赞的清廉人生!

猜你喜欢
要带头冯玉祥共产党员
作答
——献给优秀共产党员
冯玉祥提倡俭朴
你的名字叫共产党员
名师要带头抵制有偿家教
寄冯玉祥书
把“抓落实”真正落到实处
“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因为我是党员
湘籍早期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浅谈领导干部要做全面从严治党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