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
听到一个说法,叫“精致穷”。有解读,这是指一种普遍发生在年轻人群体中的生活方式。扩展解读如下:虽然赚的不多,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求精致,为了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和喜欢的东西变穷,穷得明明白白,也活得开心闪亮。我看到的一个举例,是摆放得很整齐的一个盒饭。
这大概是正面的解释。负面的解读不是这样,连说法也变了,叫“假精致”。媒体上有文章,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变,人们对精致生活的追求渐趋热切。然而,一些年轻人开始不顾自身实际情况,过度追逐所谓的“品质生活”。
两个不同的说法,指的差不多是同样一些事情,那就是其实不具备“精致”的条件,但做着“精致”的样子,把这叫做“追求”还是“追逐”,就显示了对这类做法的褒贬态度。
大体来说,我虽然并不年轻,也并不追求或者追逐所谓的“品质生活”,但对于这样去做,总体来说也并不觉得有太大的不妥。穷有穷的精致法,富有富的精致法。过去穷到穿不起一件整齐的衣服,也可以有精致不精致之别,“笑破不笑补”就是一种精致的讲究。把人收拾得干净利索,而不是蓬头垢面,这也是一种基本面上的精致。我们不能说那是“假精致”。
精致是无止尽的事情。态度上,我们不能说只有达到顶级的精致,那才是真精致,别的都是假精致。朋友圈里发着工位整洁的照片,真实的场景常常是键盘旁放着咬了一半的苹果、吃完未扔的外卖盒子、杂乱的笔筒,这是假精致,不是因为他无法整洁,而是因为他不去整洁。但如果认为他只能坐个小工位,却还要讲究摆放整齐、收拾干净,这是假精致,那就没道理。
面包必须要吃“全麦”,服装必须要穿“设计款”,如果他能够凭自己做到,那就谈不上假;如果他要这样,又非得父母来出钱,这又不是一个“假”字可以状写其错误。当然,即使自己能够做到,还得看他做到这些要付出多大比例的收入,有时他可能为此要付出很大比例的收入,那就要看他在乎什么了。每个人都有“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的方式,什么是该花的地方,他自有理解,这涉及价值观念,也涉及审美水平。
“品质生活”永远是一个好词,“品质生活”一定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讲究或者说“精致”。不同的经济状况,对“品质”的供给能力有着影响,但“品质”也不是供给能力就能完全决定。并不宽裕的条件,能够过得有品位;十分阔绰的条件,也能过成挥金如土、恶俗不堪。
很多年轻人都只有把生活过得“小清新”的条件,一般地说,我觉得“小清新”也不是什么毛病,毕竟他没有去追逐奢华,可见还是在量力而行,并且显示了一种尽量把日子过得让自己舒心的努力。但对“小清新”“品质生活”以及“精致”的格式化理解,却是俗气的。
从更加积极的一面来说,为了实现“精致”,为了让自己“更精致”,人还能激发内在的动力,去做更好的自己,获得更好的收入,或者按照“精致”的说法,实现自己的“财务自由”。
但我想,对精致的格式化理解,可能是真正的问题。让品牌打标自己的趣好,让手术刀修正自己的容颜,用“限量版”实现自己的定位,用菜式显示自己的格调……“精致”不仅完全由各种外观化的“品相”来表达,而且式样越来越单一,这是审美的穷困。
我们无须为精致的真假太操劳,也不必过于忧心“精致穷”,毕竟绝大多数人是有生活理性的,但穷困单调的审美内在地挤压生活美学和人生美学的各种可能性,则是一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