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有效保障。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依靠土地获得经济利益,解决生存问题,其生活稳定性是我国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实现农民增收,是保证农业稳定与农民生活稳定的有效手段。基于此,剖析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快建设步伐,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3.079
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现代化,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程的有效途径。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工业的现代化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提上发展日程并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我国仍处于初级水平,如何提升信息化建设速度,使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有机融合,促进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1 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1.1 农业经济发展现代化
随着工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然而从本质上来讲,我国还属于农业大国,目前农业生产建设的步伐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政府要通过政策调整来提升对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实行工业促进农业发展,城镇带动乡村发展的战略,从而实现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共同进步。要想实现我国农村的长足发展,追赶发达国家农业建设速度,就要从农业现代化建设入手。农业生产现代化是体现一个国家农业建设水平的标志,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可以在投入更少劳动力的情况下,产出更多的农产品,这样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资源投入和农业生产用工成本,并通过农业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与设备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增加单位面积内的土地产出率,从而增强我国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2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经济科学管理的基础手段,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将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流程与方式实现网络化运作,促进农业科学技术交流,提升科研技术水平和交流效率,为农业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综合农业生产的最新科技成果,将其应用于农业发展中,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和销售等环节的快速准确处理,加大农业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管理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高效发展。信息化管理可以高效地传播各种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技术成果,对于农民生产技术的培训与农业经济管理者的管理培训具有积极的作用。
2 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推動农业技术发展,实现农民增收。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逐渐普及,农业生产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可以将农业生产技术成果快速转变为农业生产力。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以下3个优点:1)可以改变农业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农业生产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交流,增加农村与城镇之间的信息沟通,使农业资源的利用实现最优,促进农业经济最大化发展;2)可以将传统的分散经营、分散生产的模式进行整合,规范农业生产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建立标准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增加农产品质量的可信度和消费者的消费信心;3)有利于各种农业信息与技术的收集与整理,为提高生产提供服务,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2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这与资金投入少,政府重视程度低有一定的关系。1)很多地区的农民获得农业生产的信息方式较为传统,特别是我国西部高原、山区等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民,生产作业的方式比较原始陈旧,有的偏远山区还是利用普通的人力或畜力进行农业生产劳动。2)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管理者文化程度不高,基层工作者收入低,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还处于初学或者完全不会的阶段,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不高。3)各
地政府部门的工作者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不重视,对于信息化的服务体系不够了解,认为其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不大,缺乏建设的主动性。
如今网络技术非常发达,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各种信息,学习各种知识。然而,网络上针对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产品经营和农作物种植等与农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较少,我国对网络化管理农业生产相关知识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不仅缺乏前瞻性的考虑和对各种农业市场信息的综合分析与系统化发布,还缺乏对国外市场相关信息的比较分析和发布。我国各区域之间缺乏信息共享,且农业专业信息化数据库的开发不足,这些不足包括信息来源短缺,信息采集人员缺乏,信息采集标准不统一和信息化系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指导不足和农业信息化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其中,农业信息化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导致信息化技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加上信息传播渠道狭窄,无法实现对有效信息的大范围推广,难以实现对农民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培训,无法发挥信息化技术管理的优势。
3 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措施
3.1 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网络
根据目前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态势,我国需要结合自身国情,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规划中,需要考虑当前世界信息化发展的速度,争取在最少的资金投入下,通过科学研究使信息化建设达到最优[1]。同时要避免建设中的重复,做到全员参与、合理分工、以农民为主体完善信息化网络。
3.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与简单的机械,这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匹配。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大量的机械培训、技能培训,不能仅仅依靠力量薄弱的农民,因此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充分重视并鼓励信息化建设,让农民积极参与,并通过信息化建设整合各种农业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管理与分配。信息化建设还需要依靠农业管理部门建立统一的管理资源信息库,从而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与交流[2]。政府农业信息管理部门还应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有序推进农业信息采集工作的进行。
3.3 建立服务体系,加强管理与投入
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充分服务农民,指导农民进行生产管理。提供各种栽培技术、机械使用、生产管理、服务销售、土地营养供应和作物病虫害管理等各种培训,提升农民种植水平。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给管理人员以参考,使管理人员更加了解生产的各种环节,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另外,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实行专项资金专项管理模式,避免资金滥用或挪用,也可以适当地鼓励大型企业投入资金,参与到信息化建设的队伍中来[3]。
3.4 建立管理示范基地,培养管理人才
地方政府应根据各区域的信息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情况,建立起区域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1)组织农民到示范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并请专家进行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和机械使用等方面的科学指导,提升农民的作物种植水平和种植积极性。2)将专家培训指导各种农业技术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发布到信息化管理网络中,供农民随时查阅观看。3)大力培养各种农业管理与技术人才,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通过提高待遇的方式吸引人才到基层锻炼,减少高级技术人才的流失。4)鼓励农民参与学习,提升农民的技术知识,从而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加快农业经济发展速度。
4 结语
总之,在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则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有序发展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贵忠.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8(6):162.
[2] 韩军.关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7(5):248.
[3] 郑关莲.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3):32-33.
(责任编辑:赵中正)
收稿日期:2019-07-14
作者简介:马长芹(1970—),女,山东惠民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E-mail: hmmcq@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