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梅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具有启蒙性的,可以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健康领域排在首位,可见它的重要性。健康领域的目标其中有一条是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内容要求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卫生。教师应通过循循善诱、创设环境、注重生活体验、正确评价、言传身教、家园合作等方式,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幼儿;家长;卫生;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具有启蒙性的,可以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學和艺术五大领域。健康领域排在首位,可见它的重要性。健康领域的目标其中有一条就是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幼儿期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作为幼儿教师,从小班时期开始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不乱扔垃圾、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等。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喜欢模仿教师、家长和伙伴,所以,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幼儿做好榜样。
论古今,无数优秀的人才都是在小的时候有良好的习惯才造就他们精彩的一生。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家长了解到幼儿时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现在每个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照顾非常周到,有许多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孩子非常讲卫生,不需要专门培养这些讲卫生的好习惯。但是,教师要求孩子不是被动地去讲卫生,如饭前便后家长说:“宝贝,过来我给你洗手。”,而是让孩子从小养成不用别人提示,自己主动地去做的行为规范,这才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
一、循循善诱,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师要明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他们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向幼儿提出每一点要求之前,教师应事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进而逐步提高。例如,小班幼儿在入园后要培养他们倾听习惯、行为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卫生习惯,卫生习惯首先要从洗手开始。手是人类接触世界的重要探索器官,所以,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至关重要。由于孩子天性好动,更易将病毒、病菌携带在手上,如果饭前不洗手,就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而生病。因此,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小儿歌、小故事,让幼儿掌握洗手的顺序(挽袖、打湿、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净,甩手上的水),教师还可以示范如何正确洗手,或举办一些小竞赛,让幼儿觉得洗手很有趣,使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二、创设环境,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因此,我们要对周围环境进行精心设计,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卫生习惯的熏陶。例如,设立主题墙,将好习惯的图片贴在墙上,让孩子们边看图边做,良好的习惯很快就学会了。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孩子们好的行为习惯,在班级进行表扬,树立榜样,创设良好的行为习惯环境。例如,有一天我班小朋友看到地上有垃圾,他就马上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我当着全班小朋友表扬了他,告诉孩子们班级是我们的大家庭,我们要像棒棒小朋友那样爱护我们的大家庭,从那以后,小朋友们都能主动地帮助教师收拾垃圾。
三、注重生活体验,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生活体验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尤其是角色游戏,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反复感知、体验、模仿角色的行为,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从而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任何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尤其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意志较薄弱,行为具有反复性。因此,在幼儿园健康教育中,要注重给幼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努力细化常规管理,将班级营造成幼儿学习生活的大家庭,注重在吃饭、睡觉、玩耍、学习等各个细节中逐步规范幼儿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幼儿就餐时,教师要明确就餐要求,提醒幼儿饭前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就餐时要保持桌面地面整洁,不要挑食,饭后要漱口洗手,将卫生习惯的培养渗透到每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加强生活体验,并长期坚持,注重随机教育,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正确评价,强化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
工作中发现,现在的家长对幼儿表扬得过多,如“宝贝你好棒!”“你好厉害!”等,殊不知家长没有针对性的评价幼儿是在害孩子,让他感觉我做什么都很好!一但受挫折就受不了了。这就是说教师、家长的正确评价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如孩子帮助教师拿送游戏器材、收拾玩具、摆放桌椅等,教师要给予认同、赞赏和积极评价,增强幼儿的自尊与自信。面对孩子的过失行为,教师给予关心和期望的评价,如当孩子乱扔垃圾的时候,教师可以跟大家说:“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将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做个讲卫生的好宝宝!”当有的孩子活动时不遵守规则,可以用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来约束他的行为。让幼儿在宽容、理解中自觉地改正过失,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实践研究证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辅以一定的强化训练。斯金纳认为:人类存在着许多行为,但凡是得到强化的行为,就会增加以后出现的可能性,而未得到强化的行为则会大大降低以后出现的可能,从而逐渐消失。在幼儿卫生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观察幼儿在卫生行为习惯中有哪些特别容易忽略、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然后通过一些训练途径进行强化。如对于垃圾入箱的行为,很多幼儿表现得不够好,长期下去,环境卫生变差了,幼儿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弱了。于是,我对幼儿进行垃圾入箱行为的强化训练,并做好观察记录。当幼儿能做到“垃圾入箱”时,就及时给予一颗环保红星的奖励,当幼儿累积到五颗环保红星时,就颁给幼儿一个“环保小能人”的称号,并由他管理一个小组,负责督促、提醒和奖励表现好的小朋友,带动大家共同进步和成长。当然,对幼儿进行强化行为训练时也要注意掌握时机,且要与幼儿的行为纠错相结合。据研究,对幼儿的强化训练要掌握间歇的适当频率,每周针对幼儿的某些卫生习惯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各一到两次,并汇报记录的结果。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表扬要表扬到具体的事情上。对于一些不当行为,要及时纠错,提高强化训练的频率,这样才能强化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效果。
五、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除了在幼儿园教育外,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家庭教育也是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一切事情都由大人包办代替,虽然所有的家长都知道讲卫生很重要,但一遇到孩子不喜欢做的事情就不讲原则了,尤其是老人会任由孩子想怎样就怎样,使孩子养成了懒惰、任性、依赖性强的坏习惯。而此时幼儿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幼儿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如果与家庭相互配合,会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也会对幼儿园教育产生抵消作用,就会形成5+2=0的现象,在幼儿园5天各方面已经都初见成效,周末放假2天再回到幼儿园全部回到原点。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端正家庭的教育态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帮助家长克服“重智轻德”的思想障碍,从而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
良好的卫生习惯一定要从小开始培养。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将它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邢心秀.最好的教养在路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大学出版社,2012,(12).
[3]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
(责任编辑 陈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