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刷量莫在法律的边缘试探

2019-12-03 03:21陈叶简
法庭内外 2019年9期
关键词:吕某公共利益购物

陈叶简

前一阵,周杰伦与蔡徐坤的粉丝有点忙,夙兴夜寐地为idol刷数据“打榜”,共同造就了业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景观”。数据刷量行为随着互联网经济而产生和发展,实践中引发了一些纠纷。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种数据刷量平台已达到1000多家,其行为应受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制。

暗刷流量服务合同被认定绝对无效

A和B签订了刷流量的服务合同,A为B提供了约定的刷流量服务后,B拒不支付服务费。A将B告上法庭,请求B支付服务费及利息。法院查明,B从A处购买的是暗刷流量服务,A通过技术手段在相关网站植入暗链,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形下大幅提高了B所经营游戏的访问量,对游戏玩家产生误导。

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了这起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法院认为,暗刷流量合同虽然是双方当事人的合意,但虚假流量会扭曲互联网用户的决策机制。涉案合同当事人通过技术手段作弊以获利,违反商业道德和公序良俗。涉案合同履行的结果容易对网络用户产生欺骗性误导,干扰用户的正常选择,也损害了市场中其他不特定竞争者的利益。网络用户和不特定市场竞争者的利益均体现了社会公共利益。根据我国《合同法》和《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涉案合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背公序良俗,应被认定为绝对无效。

当事人订立和履行合同,不得损害公共利益。法律对违反公共利益的合同予以无效的负面评价,合同无效的后果除了返还财产,还可以产生追缴财产、罚款等处罚。为了平抑被损害的社会公共利益,北京互联网法院另行制作了决定书,收缴了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获利的财产。

组织虚构购物评价构成虚假宣传

网上购物已成为人们青睐的购物方式,某公司由此发现了“商机”——专门为卖家提供刷单炒信服务。购物网站发现之后,将刷单公司起诉至法院,认为原告创建了合理有序的商品评价体系,刷单公司帮助商家创造了虚假交易,污染了真实消费者形成的评价数据,进而损害了原告的商业声誉和市场竞争力,构成不正当竞争。

经查明,卖家向刷单公司支付会员费和手续费,刷单公司组织人手创建虚假交易,采用“拍A发B”等物流方式冒充真实交易,以逃避购物网站的监管,虚构成交记录及用户好评60多万条。

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被告帮助卖家进行虚假评价,破坏了电商平台营造的公平、透明、诚信的购物环境,损害了原告的市场声誉和竞争力,也损害了消费者和其他同行业经营者的利益,构成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判决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支出200万元。

购物网站的评价系统是消费者在购物中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也是电商平台积累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本案中,法院明确认定组织虚构购物评价属于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在2017年修订中增加了“帮助他人进行虚假宣传”条款,以规制帮助他人刷单、虚构评价等行为,本案是新《反不正当竞争法》施行以来电商平台诉刷单平台的第一起案例。

刷量公司违法个人承担连带责任

浏览视频是现代人消遣娱乐的方式之一。近日,某知名视频网站发现,平台上的某些视频出现了访问量骤升骤降的反常现象。调查后发现,原来幕后的操作者是一家专门提供视频刷量服务的公司。视频网站将数据刷量公司及其主要负责人吕某、胡某起诉至法院,认为3被告通过技术手段提升视频点击量的行为,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破坏了视频行业的公平竞争秩序,构成不正当竞争。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经审理认为,3被告的行为干扰了原告网站的正常访问数据,违反了公认的商业道德,既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构成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本案中,吕某使用个人账号开设淘宝店铺招揽业务,通过个人支付宝收取报酬。胡某申请注册了公司的域名,并使用个人账号招揽业务和收取报酬。吕某和胡某在收取款项后未上交公司,而是自行处置。因此,吕某和胡某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公司履职行为,而是与数据刷量公司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利用技术手段共同完成了视频刷单行为,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在“用户—流量—利益”已形成链条的眼球经济下,流量内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具有商业价值的稀缺资源。流量资源的配置应当有利于维护健康良性的市场秩序,符合经营者、消费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司法判决通过个案裁判的方式划定商业行为的边界,为人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稳定合理的预期,通过披露与惩戒各类行业潜规则,指引公平、诚信、透明的社会导向。

猜你喜欢
吕某公共利益购物
谈谈个人信息保护和公共利益维护的合理界限
我们为什么选择网上购物?
言语刺激致他人跳河自杀身亡应如何定性
言语刺激致他人跳河自杀身亡应如何定性
圣诞购物季
论专利行政执法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快乐六一,开心购物!
不可错过的“购物”APP
以“上访”为由索要钱财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
以“上访”为由索要钱财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