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宫廷绘画文献再议冷枚《避暑山庄图》创作年代

2019-12-03 02:43崔山王娅侨王其亨杨菁
风景园林 2019年5期
关键词:避暑山庄康熙乾隆

崔山 王娅侨 王其亨 杨菁

1 冷枚及其《避暑山庄图》创作年代文献综述

清宫廷画家冷枚先后供职于康熙和乾隆两朝。“冷枚,字吉臣,别号金门画史”[1],山东胶州人,满族。根据杨伯达和聂崇正的考证,冷枚大约在清康熙八年至乾隆七年(1669—1742)在世[2]。他的《避暑山庄图》对清初皇家园林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冷枚《避暑山庄图》缺年代题写,自1979 年始至今近40年,不断有专家学者对其年代进行分析、论断。以杨伯达先生《冷枚及其〈避暑山庄图〉》(1979 年)为代表的观点已然在中国园林历史学术界形成定论,“冷枚这张《避暑山庄图》,其创作时间不早不晚正好应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六旬万寿之前。这就是此图的绝对年代”[2]57。所采取的论据多从3方面入手:1)图轴本身,包括绢本设色、包浆等,以此判定图轴作于康熙时期;2)史料记载,结合造办处档案等史料[3-4],但多偏向于作者个人理解;3)对画面所展示园林内容的判定,集中于判断透视关系、景观格局等[5]。

近十年来,引用上述论断的文章约有10余篇[6-7],大多认为冷枚《避暑山庄图》作于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年间(1708—1711年),且以既有观点为基础展开研究的较多。然而在分析康熙时期避暑山庄的园林、建筑布局和建筑形制过程中,发现以往对冷枚《避暑山庄图》创作年代的“定论”仍值得商榷。

1 冷枚作《避暑山庄图》The Summer Resort Painting by Leng Mei

2 《避暑山庄图》中冷枚落款、“乾隆御览之宝”章、嘉庆帝等印Inscription of Leng Mei, Seals of Qing emperors on The Summer Resort Painting

3 冷枚作《避暑山庄图》康熙时期景点分布图Scenic spots during the Kangxi period in The Summer Resort Painting

2 冷枚《避暑山庄图》所绘内容

冷枚《避暑山庄图》轴,工笔绢本设色,幅面纵长2 548 mm,横宽1 725 m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1、2)。

冷枚所描绘的“避暑山庄”,最初叫“热河行官”,后别称“承德离宫”。有2次大规模的建设阶段,第一阶段为康熙四十二年至五十二年(1703—1713年),第二阶段自乾隆元年至五十七年(1736—1792年)竣工,山庄最后占地面积扩至5.64 km2,宫墙周长10 km。冷枚所画的“避暑山庄”占地略小于最终竣工时的面积,画中再现了康熙帝题名的部分景点。

冷枚在中华传统的工笔界画基础上,局部写实,整体组合,重点夸张,描绘了避暑山庄当时园内约60%的康熙帝题名景点及其有选择性的园外特色地貌。虽然采用鸟瞰式构图,但并未遵循西洋画“焦点透视”原理,更接近于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

冷枚《避暑山庄图》中画到的由康熙帝题名的景点包括“芝径云堤”“无暑清凉”“延薰山馆”等41处(图3)。据承德避暑山庄管理处在实景处设立的标牌所示,此诸景点建成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八年(1703—1709年)。

3 康熙帝时期避暑山庄绘画与冷枚《避暑山庄图》比较

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10个清代版本的表现康熙时期《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分画、小画)对景点的描绘略有异同,但很多地方如出一辙,其中马国贤、王原祁、戴天瑞、张若霭、张宗苍、方琮、励宗万、钱维城、《钦定热河志》等版本都疑似全部或部分临摹或参考了康熙朝沈嵛的作品。

沈嵛,字玉峯,奉天正黄旗人。曾奉康熙帝命画《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分画、小画)。康熙五十年(1711年)六月下旬,康熙帝同时以满、汉2种文字配以御制诗文。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六月,揆叙等同时又以满、汉2种文字恭注《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这是至今所查最早的与绘制避暑山庄图有关联的记载。

3.1 冷枚《避暑山庄图》康熙帝题名景点收录情况

冷枚图中未画出的由康熙帝题名的景点有26处,约占康熙帝题名景点的40%,包括:“烟波致爽”“澹泊敬诚”“松鹤清越”“云山胜地”“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风泉清听”“金莲映日”“澄泉绕石”“水心榭”“颐志堂”“畅远台”“静好堂”“观莲所”“清晖亭”“沧浪屿”“嘉树轩”“凌太虚(含翠斋)”“宁静斋(清敞澹泊)”“玉琴轩”“素尚斋”“永恬居”“承庆堂”“坦坦荡荡”“溥仁寺”“溥善寺”。

据承德避暑山庄管理处在实景处设立的标牌所示,此诸景点建成于康熙四十二年至五十二年(1703—1713年)。从时间上分析,冷枚作画时有意进行了取舍。

4 冷枚·“万壑松风”Leng MeiWanhe Songfeng

5 沈嵛·“万壑松风”Shen Yu Wanhe Songfeng

6 “万壑松风”建筑群天津大学建筑系测绘图(1954年)Survey map of Wanhe Songfeng architectural complex,made b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1954)

7 冷枚·“纪恩堂”“鉴始斋”Leng MeiJi’en Hall and Jianshi Chamber

8 冷枚·“如意洲”Leng MeiRuyi Island

9 “如意洲”现状Present situation of Ruyi Island

3.2 沈嵛画与冷枚画中康熙帝题名景点描绘情况

在冷枚图中所描绘的康熙帝题名的41个景点当中,有11个景点与沈嵛图中所画建筑群造型相异,占27%,它们是:“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万壑松风”“云帆月舫”“云容水态”“水流云在”“环碧”“一片云”“般若相(法林寺)”“月色江声(静寄山房、闲止)”。两者虽然都分别描绘了相同名字的园景建筑,但形制却相差甚多,说明2位画家描绘的是不同时期的避暑山庄。

3.3 “万壑松风”建筑物数量“由少增多”演进现象

冷枚图中的“万壑松风”(后涉及冷枚《避暑山庄图》中的景点均简称为冷枚 景点名称)(图4)共有13座南北正房,沈嵛所绘的“万壑松风”(后涉及沈嵛《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中的景点均简称为沈嵛 景点名称)(图5)共有6座南北正房,而且二者仅2座建筑物相同,其余均不同。把康熙时期万壑松风建筑群平面图与1954年天津大学建筑系测绘的平面图(图6)相比较,可以确定其中2座所保留的建筑物叫“纪恩堂”和“鉴始斋”(图7)。疑冷枚图中的其他11 座南北正房是在拆掉原有沈嵛绘画时的4 座建筑之后重建和增建的。

3.4 “如意洲”景区建筑群“由散趋整”演进现象

康熙帝在如意洲题名十二景:“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一片云”“般若相(法林寺)”“西岭晨霞”“云帆月舫”“澄波叠翠”“金莲映日”“观莲所”“清晖亭”和“沧浪屿”。

把冷枚图康熙帝题名景点与沈嵛图相比,建筑形式没有变化的景只有“西岭晨霞”和“澄波叠翠”2个;建筑形式局部有改造但可以辨认的景有“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和“云帆月舫”4个(图8);景点位置可以推断出来,但建筑形式不能辨认出来的景有“一片云”和“般若相(法林寺)”2个;在图中找不到的景有“金莲映日”“观莲所”“清晖亭”和“沧浪屿”4个。

显然,冷枚对“如意洲”上各个景点进行了“重组”,为规整的中轴三路多进的建筑布局,与现状如意洲上的建筑布局非常相近(图9)。虽然沈嵛的画是继承了中国传统图咏的单个景点的表现方法,而不表现建筑院落组群,当然不能单纯从二者的画面直接比较得出答案,但是仍然引人猜测的是,康熙时期“如意洲”上部分景点之间呈相对分散式布局。

3.5 诸多建筑屋顶形式“由简趋繁”演进现象

3.5.1“月色江声”景

“月色江声”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虽然不属于康熙帝题名三十六景之一,但是它在沈嵛的三十六景之第二景“芝径云堤”图中有清晰的描绘。

冷枚图“月色江声”的建筑均为“歇山”卷棚顶(与当今现状一致),中路三进院落加一后院,且在西路北院耸立四箭石。而沈嵛图“月色江声”的建筑均为“硬山”卷棚顶,中路为二进院落加一后院,西路北院无箭石(图10)。对于增建一进的殿宇,分析为后期扩建所致,所有比硬山复杂的歇山屋顶均为之后改建完成,院内所叠箭石亦构建于后期。

3.5.2“环碧”景

冷枚图“环碧”景西北部有一座硬山卷棚殿宇三楹,院内东北角种植3~4棵乔木。然而这两点在沈嵛图“芝径云堤”和“环碧”景中却找不到(图11)。 这也说明冷枚图中多出的建筑和乔木应该属于后期增建和补种的。

10 冷枚、沈嵛·“月色江声”对比Contrast of “Yuese Jiangsheng” paintings by Leng Mei and Shen Yu

11 冷枚、沈嵛·“环碧”对比Contrast of “Huanbi” paintings by Leng Mei and Shen Yu

3.5.3“云容水态”景

冷枚图为“歇山”卷棚顶,单层五楹(图12),且与现状一致(图13);沈嵛图为“硬山”卷棚顶,单层五楹。疑为建成之后翻建了屋顶,把硬山顶改成了较复杂的歇山顶,并将两端的山墙承重形式改造成了木柱梁框架承重结构形式。

3.5.4“水流云在”景

冷枚图为“重檐”单层四坡攒尖顶,四面各出一间歇山抱厦;沈嵛图为“单檐”单层四坡攒尖顶,四面各出一间歇山抱厦(图14)。疑较复杂的“重檐”为后期翻建和增建。“水流云在”的现状(图15)与冷枚图一致为“重檐”四坡攒尖顶,而与沈嵛图之“单檐”截然不同。

4 乾隆初年文献中与《避暑山庄图》相关联的记载分析

《清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7) 乾隆元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如意馆》173~174页载:“正月初九日,内大臣海望奉上谕:‘将画画人冷枚传来,照慈宁宫画画人赏给钱粮。令伊将圆明园殿宇处所,照画过热河图样,每处画图一张,绘总画一张。钦此。’”[8]乾隆于元年正月刚刚登基后即下诏冷枚重返清宫入职宫廷画师。此段记录的“画过热河图样”没有指明“热河图样”的作者与详细信息,当然可能指的是康熙朝宫廷画家沈嵛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或王原祁于康熙五十一年至五十四年(1712—1715年)等所画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并不能确认此为冷枚所作。

“避暑山庄总图(大画)”最早记载见于乾隆四年(1739年),其他几个版本的“大画”均出现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及其之后。

乾隆元年(1736年)“三月初七日,太监毛团传旨:着将画绢冷枚几块,令伊随意画画。钦此。”[9]“乾隆四年(1739年)九月二十三日,杂活作太监李维来说:‘太监毛团交“避暑山庄大画”一张,传旨着收拾囊。钦此。’”“于本年十一月初二日催总白世秀,将‘避暑山庄大画’一张,配得黄缎囊持进,交首领冠明收讫。”[10]杨伯达先生认为它与冷枚《避暑山庄图》无关。乾隆四年(1739年),宫廷画家内阁学士张若霭也为康熙帝绘制完成了一书《避暑山庄图》,该书共分4册,白描,绢面,纸本,面幅170 mm×185 mm[11]。但是张若霭与之前的沈嵛、马国贤、王原祁等画家的“避暑山庄图”都是表现单个景点的“小画”。而其他“避暑山庄总图(大画)”分别见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钦定热河志》插图,以及18世纪90年代乾隆朝的“避暑山庄总图(大画)”等。所以有理由推断这一张“大画”与冷枚《避暑山庄图》有关。

《清宫热河档案》中第一册204页记载,乾隆七年(1742年)三月二十一日,御史丛洞奏称:“雍正年间(1723—1735年),皇考未经出口行围,是以各处行宫皆置之闲旷,然亦未尝不略为缮补,以免倾圮。”[12]不难判断,在雍正帝执政的13年间,最大的行宫避暑山庄理应在“缮补”之列。《清宫热河档案》附件记载:“乾隆元年(1736年),修补热河墙垣,粘补仓廒,往京中送陈设等项,共用过银一千二百一十两九分零。”[12]204显示乾隆帝登基伊始即着手避暑山庄的修建,“往京中送陈设”很可能是为了准备大修避暑山庄而腾挪出地方。这2条说明,避暑山庄在这个历时20余年的时间段里是被修缮过的,其中的建筑景观很可能部分改变了。所以,如果冷枚是在雍正朝或乾隆朝写画避暑山庄,那么肯定异于康熙朝沈嵛画的避暑山庄。

5 冷枚创作《避暑山庄图》动因分析

总结清代宫廷绘画的创作题材,大致分为装饰殿宇、历史典故教育、记录重大事件、宗教等,而专供皇帝赏玩的目的并不占主要。冷枚《避暑山庄图》则归于“记录重大政治事件”。

冷枚《避暑山庄图》中描绘的“万壑松风”占满了整个前景画幅。根据避暑山庄现状的尺度,按焦点透视原理分析,这段“万壑松风”横向长度应该包括“云山胜地”和“烟波致爽”二景,全长约300 m。而画中仅画了一景“万壑松风”,该建筑群按其实际面阔楹数推算,横向总尺寸约180 m余。就是说画家冷枚以横向长不足190 m的“万壑松风”占据了横向长300 m的位置(图16)。这说明画家故意对此处景致做了尺度上的夸大描绘。而“万壑松风”建筑群在功用、复杂程度和艺术处理方面都属于一般水平,不能上升到山庄里等级最高的景观建筑群。冷枚为什么如此高调描绘一组平常的建筑呢?从乾隆帝63岁时亲自撰写的《避暑山庄纪恩堂记》可见一斑:

避暑山庄之纪恩堂,纪受恩之迹。

及从皇祖(康熙)来避暑山庄,乃赐居斯堂(纪恩堂)之侧堂,即三十六景中所谓“万壑松风”者。

夫五十余年之事,历历如昨。而予六旬有三,亦视曾孙矣。不有以纪之,子若孙其何由知之!此予所以追忆而涉笔云也。子若孙其尚念我皇祖,何以眷顾我之深,及我之乾乾矻矻。何以不敢负皇祖之恩,将亿万斯年永丕基,而承天眷胥在是矣。讵惟一堂之记云乎哉!

12 冷枚、沈嵛·“云容水态”对比Contrast of “Yunrong Shuitai” paintings by Leng Mei and Shen Yu

13 “云容水态”现状(2016年)Present situation of “Yunrong Shuitai” in 2016

14 冷枚、沈嵛·“水流云在”对比Contrast of “Shuiliu Yunzai” paintings by Leng Mei and Shen Yu

15 “水流云在”现状(2016年)Present situation of Shuiliu Yunzai in 2016

16 冷枚《避暑山庄图》透视分析图Perspective drawing of The Summer Resort Painting by Leng Mei

避暑山庄纪恩堂,建筑物名,是清代热河避暑山庄万壑松风景区的主殿。康熙帝曾在此召见臣工和批阅奏章。他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命将12岁的皇孙弘历(乾隆帝)从雍亲王府接入宫中教养。这一年清圣祖出塞避暑,弘历亦随侍在侧,住在避暑山庄“万壑松风”书房。乾隆帝即位后,为了表达不忘乃祖的教导,把万壑松风正殿命名为“纪恩堂”,并为自己少年时代居住过的殿堂题额“鉴始斋”,表达了乾隆帝对祖父的崇敬和感激之情。鉴始,意为永远把幼年时代接受祖父的教导当作法规和鉴戒。乾隆帝的这种思想感情,在他的《题鉴始斋(壬午)》诗中表现得更为明确:“慎终念惟厥,无水鉴如当。思义顾名处,初心宁敢忘。”[13]

避暑山庄在清康乾盛世之际所起到的历史政治作用已无须赘言,而避暑山庄,尤其是园中的“万壑松风”,对于乾隆大帝本人来说,则具有更深层的巨大的历史与政治意义。康熙帝晚年在选择继承皇位时,不仅凭王子的才学,还要看皇孙的智慧。雍正帝曾在他登基之元年就承认:“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康熙帝)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间,朕于乾清宫召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密封收藏于乾清宫最高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14]

看来,康熙帝的确选择了未来的乾隆帝。乾隆帝继位后也极力引导后人寻此联想,以利于他对清帝国的统治。

另一方面,如果此画创作于康熙五十二年六旬万寿之前,为什么画中近景却省去了与“万壑松风”毗连的“云山胜地”和“烟波致爽”?“烟波致爽”(图17)是康熙帝认为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当中最重要的第一景。而“万壑松风”只排在第六景。康熙帝没有理由命画家描绘“避暑山庄全景图”而故意省略第一景的“烟波致爽”。

17 沈嵛·“烟波致爽”Shen Yu Yanbo Zhishuang

18 《康熙南巡图》节选A part of Emperor Kangxi’s Southern Inspection Tour

19 沈嵛·“天宇咸畅”上帝阁Shen Yu Shangdi Chamber in Tianyu Xianchang

此外,清代宫廷绘画作品不乏对画中皇帝及其配饰、用品等的夸大画法,以示对皇帝的崇拜敬仰。比如清《康熙南巡图》中所描绘的康熙帝(图18)。所以,冷枚《避暑山庄图》对“万壑松风”的夸大画法,自然不足为奇。冷枚创作《避暑山庄图》凸显它的政治作用,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万壑松风”为目的,而对影响主题表现或者无关紧要的许多景点索性一律去掉。对康熙时期在视觉上控制避暑山庄全园的“天宇咸畅”之“上帝阁”(图19),也大幅度缩小了尺度,以防它在客观上因为视觉上等级最高而抢夺低矮平平的“万壑松风”。

从已认知的圆明园景点“分画”和整座园林“总画”先后产生的顺序上分析,是先由宫廷画家绘制景点“分画”,之后再有园林“总画”的问世。这也符合一般的逻辑。推断先有避暑山庄的景点“分画”(沈嵛、马国贤画),而后再有避暑山庄的“总画”(大画)。而且“大画”的皇家园林图像,清代很可能是从乾隆时期(1735 年以后)才开始有的。

6 结论

1)与康熙时期沈嵛《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比对,冷枚《避暑山庄图》虽有41 处相同的建筑景点描写,但却有多达37 处建筑景观互不相符,至于两者所描绘的掇山、叠石与种植景观的差异则更多。说明冷枚《避暑山庄图》与沈嵛《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分别创作于不同年代。从所描绘的建筑复杂程度上分析,以及对相关史料的解析,冷枚《避暑山庄图》应创作于沈嵛《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完成之后较长的时间。

2)冷枚《避暑山庄图》是中西方风景绘画交流史初期的杰出宫廷绘画作品,画中似乎运用了西洋画“焦点透视”原理,但主要采用的是中国“散点透视”法则,主观取舍、缩放、夸张的地方较多。

3)冷枚《避暑山庄图》是研究避暑山庄皇家园林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至乾隆初年(1735—1742 年)发展变化的形象信息资料之一。

注释:

文中图1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图2节选自冷枚《避暑山庄图》印章部分;图3为基于冷枚《避暑山庄图》的修改;图4节选自冷枚《避暑山庄图》;图5来自沈嵛《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之“万壑松风”;图6原始图片来自天津大学建筑系,为1954年测绘所得;图7、8节选自冷枚《避暑山庄图》,并进行修改以突出建筑;图9来源于网络,截自谷歌地图;图10~12、14均来自冷枚、沈嵛二者所画的相应景点图;图13、15为作者于2016年拍摄的实景照片;图16为基于冷枚《避暑山庄图》的修改,以突出尺寸关系;图17、19来自沈嵛《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之“烟波致爽”“天宇咸畅”;图18节选自王翚、杨晋等《康熙南巡图》。

猜你喜欢
避暑山庄康熙乾隆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瑰丽多姿
康熙:阳刚雄健
乾隆:来尬诗吗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
康熙下象棋
康熙爱读《武经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