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甜甜
广仁王庙,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县城西北三千米的城南村中龙泉自然村,因庙内供奉水神“广仁王”,故称“广仁王庙”,又因庙前原有五龙泉水涌出,故又称五龙庙。现存建筑两处,正殿为唐代建筑,乐楼为清代建筑。中轴线原有正殿、厢房和乐楼,厢房已毁,现仅存正殿与乐楼。正殿创建于唐大和六年(832),面宽五间,进深三椽,单檐歇山顶,屋顶坡度平缓,梁架结构简练,为彻上露明造,叉手长壮与托脚近乎平行,侏儒柱细短,为后修之物。柱头仅施栏额,仅设柱头斗栱,无补间斗栱,其斗栱为五铺作双抄偷心造、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显示了唐代高超的建筑架构技艺和典型风格。乐楼为清代建筑,修建年代不详,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硬山顶。
1.历史价值
广仁王庙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四处唐代建筑之一,其建造的年代仅次于南禅寺大殿,它的创建与当地龙王传说有关,是当地民俗信仰和文化的主要载体。另外,目前庙内存在的两通唐碑:其中一通《广仁王龙泉记》记载了县令于公凿引龙泉之水灌溉农田的事迹。另一通《龙泉记》记载了扩建修葺广仁王庙的始末。这两通碑对研究我国唐中叶水利发展历史有一定的价值。
2.艺术价值
广仁王庙正殿柱头斗栱为五铺双抄偷心造,各种斗欹部的幽度极深,栱瓣棱角明显,内部搁架铺作斗栱硕大,叉手长壮,侏儒柱细短,构成极平缓的厦坡;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明。整体架构结构简练,古朴雄浑,显示了唐代建筑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科学价值
在规划设计上,广仁王庙建于北高南低的台地之上。庙宇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以戏台、正殿轴线建筑为核心,在形制方面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方式;在功能礼制方面体现出地方神庙的形制特征;在防止水灾方面,其远离村落、利用地势的选址设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结构设计上,广仁王庙正殿梁架构造是当地早期建筑中最早的实例。其明确的纪年显示出正殿构架在建筑史方面的重要性和代表性。在建筑细节上,广仁王庙正殿在斗栱构件细节等方面,体现了早期建筑的特征,具有判定同时期同类建筑年代的标识作用。
4.社会文化价值
广仁王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展示和传播当地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作为地方神祇信仰的重要文化遗存,是研究地方神祇崇拜及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是祭祀文化以及相关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依托。
广仁王庙本体建筑在保护修复前,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普遍存在屋面漏雨、墙体酥碱开裂、木构件糟朽等现象。周围的环境也异常恶劣:院落地面植被生长茂盛,原本的地面铺装基本丧失,地面凹凸不平,排水设施欠缺,院落围墙残破不齐,戏台南侧的石砌护坡有水土流失现象,戏台下边的五龙泉早已干涸,泉内垃圾成堆。由于地区经济不发达,基础的排水、消防、安防设施无法得到保障。因为缺乏必要条件,广仁王庙一直未能向公众开放,文物的价值也未得到发挥。
广仁王庙是唐朝祭祀龙王风俗最早的实物遗存,曾经香火不断。该庙宋、金、元、明四朝情况皆无史料可考。据庙内碑文可知,广仁王庙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经过修缮。1958年,广仁王庙曾经过一次小规模的修复,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保护技术的不成熟,导致正殿的前檐椽被锯短,墙体形式被改变,使正殿原有的部分唐代建筑风格在这次修复中丧失。2013年,国家文物局投资约250万元启动“落架大修”工程对其进行抢修。在抢修之前,广仁王庙正殿屋顶鸱吻已经丢失,西山墙顶部及后檐墙顶部坍塌(图一);乐楼门窗、屋顶鸱吻已丢失,屋脊残缺。经过18个月的修缮后,于2015年1月4日完成了对这一珍贵文物建筑的主体修复,使广仁王庙重新展示出大唐的风采(图二)。
广仁王庙的主体建筑虽在2013年得到修复,但是,由于其周边环境比较恶劣,这一珍贵的唐代建筑的价值并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2016年,由山西省文物局、芮城县委县政府、万科集团、太原万科、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山西青年报等七家单位共同发起“龙计划”公益筹款项目,共集资610万元用于广仁王庙周边环境整治工程。
1.加固原有建筑
整治后的广仁王庙在原有本体建筑的基础上加固了庙前的坡地和三眼窑洞。目前我们能看到的这三眼窑洞,是在原先窑洞旧址的基础上进行的整修加固:一是缩短进深,二是加圈内墙,三是增设砖凳。砖凳的尺寸比较大,既可以作为座凳,也可以作为卧榻,还可以作为棋盘,尤其在天气炎热的夏季,这里是乘凉避暑的好地方。窑洞的外墙采用的是传统的夯土工艺,给人一种粗犷、质朴的历史感,也是对当地一个逐渐要流失的传统工艺的回归。楼梯正对的窑洞,内有一块碑刻,是五龙庙中最珍贵的一块唐碑复制品,记载着邑大夫兴修水利的故事。多年前曾被盗掘,后被公安追回,真碑现存于庙内碑刻墙。该唐碑两侧陈列有五龙庙周边环境整治前后的照片,通过这些照片,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该庙周边环境整治前和整治后的样貌。庙前的台阶原为五龙庙的主入口,当时只有一条土路和古树,为了保留这些古树,设计人员因地制宜,使用收购的旧青砖,将台阶建成高低错落有致的石阶走道,远看像一条青龙盘旋在山体之上,在窑洞夯土墙的映衬下呼之欲出。台基的下边的广场,是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的村民广场。另外,广仁王庙前原本被当做垃圾坑的五龙池在这次环境整治中得到明显改善,池内的垃圾被全部运走,后在五龙池原址基础上修建了一个1000立方米的五龙池,并对其外部进行了仿古修饰。
2.丰富展示内容
广仁王庙的这次环境整治工程,是在尊重现有农村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用精心设计的空间层次取代简单的院落,并在这些空间中植入了更多的展示性环节,使广仁王庙的文化信息得到更丰满的传达。台基上边的几处庭院,是广仁王庙周边环境整治的重点。进入庙院前的开放院落,相当于一个展览馆的序庭(图三),院落四边使用的是北京宝贵石艺公司专门为这个项目设计研发的一种特殊的仿生混凝土挂板墙,墙面上分别陈列的是:记录有“龙·计划”活动以来积极参与的社会各界人士名单的功德碑;从意大利空运回来的“米兰世博会万科馆外立面”被称之为“龙鳞”的陶板;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整个发展的历程的时间轴,该时间轴是一个非常简明扼要的中国古建发展史的教科书,不仅记述了五龙庙的历史地位,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整个发展的历程。另外,该院落中心绘有一幅五龙庙的南北剖面图,这幅图把五龙庙主要的剖面构建通过文字形式标注出来,通过看它就能够读到和学到很多关于中国古建筑的知识。广仁王庙主体建筑西面的“思庭”,是一个单独的陈列室,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该庭是一个开放的通道,庭内没有陈列任何跟文物相关的东西,庭内种满银杏树,树下放置有石头座椅,完全是一个供游客休闲放松的场所(图四)。思庭西边的陈列室是一条长廊,长廊两侧展示的是运城及临汾地区部分代表性文物古建筑,走廊的设计展示了新的广仁王庙院的主题,就是把原本单独存在的千年古庙变为以千年古庙为核心的开放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博物馆。通过展板上的文字和建筑图,可以对晋南地区的建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主体建筑的正后方则是一个与前面台基相呼应的观景台。站在这个地方,可以欣赏到壮阔的田野风光,还可以看到同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魏城遗址”。这样的设计打破了以往博物馆封闭的展厅模式,让我们在观赏文物本身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它所处的自然环境。院落东边的单独展厅,主要展示的是中国古代斗栱相关知识,也是对开放的古建博物馆这个主题的呼应。斗栱院里陈列的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四处唐代建筑的等比例斗栱模型,这四处唐建筑分别是:天台庵、五龙庙、南禅寺、佛光寺。斗栱模型对应的展板上是这四处古建斗栱的特点介绍。另外,考虑到室外空间的耐久性,斗栱模型在制作时选用的是一种用清水混凝土制成的材料,这种特殊的材料是万科建研中心在多次试验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不同于以往的二维平面图、立面图和俯视图,通过这个三维的斗栱模型,我们能很清楚的了解到斗栱各个构建的名称。
3.增添消防、安防、防雷系统
在安防设施上,庙院的门口专门设有保安室,广仁王庙的大殿、戏台及周围围墙各处安装有监控探头,看护管理用房内设有独立的监视机房,各个建筑道路关键地方设有保安监视摄像机,确保人防、物防、技防面面俱到;在防雷设施上,考虑到广仁王庙为第一类防雷古建筑,其防雷装置在设计时严格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安装防雷设备。除此之外,庙宇周围的道路、排水、电力等一些保护性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广仁王庙从建筑本体的保护到周边环境的整治是我国文物古建保护的一次成功的示范,因为环境整治工程,其周围的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以往孤立存在的大唐建筑在周围展厅的衬托下恢复往日的气派,以前被周边村民当作垃圾场的广仁王庙焕然一新,重新展示出大唐的盛世雄风(图五)。
广仁王庙这次向民间募资整治周边环境的活动是我国古建保护的又一次新的尝试,是唤起国人古建保护意识的一场社会运动,是我国新时期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新趋势,为我国其他地方古建乃至所有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借鉴。
广仁王庙的环境整治工程,是我国古建保护的一次新的尝试,往后在保护其他文物古建时,应借鉴这种新的古建保护模式,在保护文物古建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通过增设一些与文物本体相关的建筑、展厅等,使原有的文物资源不断丰富,从而提高自身的参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