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市军民融合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2019-12-03 00:24:56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9年2期
关键词:军民北京融合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詹 伟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赵 彬

军事科学院 于瑛瑜

2018年,世界已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纵观国际、国内局势,我们不难看出:和平中有动荡,发展中有迂回,而且在某种特定的时间、地点甚至是剧烈的动荡。首先看国际局势,俄罗斯扣押乌克兰3艘军舰,乌克兰即刻做出反应,在国内实施战时状态,试射导弹,举行军演,两国一系列剑拨弩张的行动,不由让人心惊胆战。经济领域更是硝烟弥漫,土耳其里拉对美元汇率持续下跌,特朗普发文称美国将对从土耳其进口的钢铝征收双倍关税,消息一出,土耳其里拉再度暴跌,引发全球市场震动。4月份以来,一度让国人陷入反思的中美贸易摩擦,也时刻提醒我们:在不同社会体制面前,我国成了有些国家臆想的“战略竞争对手”,也必将在多个领域被遏制发展;华为公司孟晚舟被扣押事件也不断发酵,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西方不单是妄想封杀华为5G,更是对整个崛起的中华民族的警惕和抵制。此外,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某国际知名品牌以“傲慢与偏见”的态度对我国文化进行暗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痛定思痛、自我革新、快速发展的同时,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内忧外患也在逐步累积。

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发展破冰各项难题,我国外交从“韬光养晦”开始转型,进入“积极有为”的新常态,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应对逆全球化发展势头。同时,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对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已进入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发展动力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了技术立国的时代。与此同时,围绕创新发展,衍生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军民融合战略,两者相互协调、共同配合、相互促进,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

北京市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同时又是全国军事资源、科技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等各要素的集中地,有条件、有责任、有使命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和军民融合战略探索新路径、做出新示范,为构建制造强国和军事强国贡献北京力量,推动北京高精尖产业与军民融合高度融合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国家创新驱动的核心力量。

一、北京落实军民融合战略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军民融合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争取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无论从政治站位、地缘优势,还是从首都功能“四个中心”建设本身,对落实军民融合战略、探索军民融合新路径都担负着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

(一) 讲政治、举旗帜,有利于形成“全国一盘棋”的联动效应

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全国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相关实践探索,但由于顶层谋划和部署明确的都是方向性及有关重点领域的布局,尚没有形成具体的行动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地的理解不同,甚至出现偏差,一度出现违法违规的社团组织。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离中央最近,了解和掌握中央动态要求更便捷、更清晰、更明确,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并在军民融合工作上率先形成示范,为全国其他省市军民融合工作做好表率,与党和国家的要求形成呼应。

(二)强创新、促合作,有利于整体提升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

北京集中了国家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核心和重要的科研生产资源,各军兵种“司令部”、研究院和十二大军工企业集团总部均位于北京,“核高基”领域的研发基地及相关试验、测试、演示验证中心或实验室在北京也都有布局,因此,应结合北京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激发社会资源活力,鼓励和引导市属企业、科研院所、民营企业与军方、军工集团开展深入合作,加强创新投入、提升科研水平、整合工业能力,从而促进整个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三)育新兴、转动能,有利于高精尖产业体系的构建

从军民融合的特征来看,很多前沿、颠覆性技术起源于军,发展于民,不仅军事需求日益迫切,而且也催生了新兴战略性产业的迅猛发展,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北京应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军民融合战略的重大契机,坚持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发展方向和思路,着眼加强军工高新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促进更多战略新兴、前沿基础、颠覆性技术在北京落地和转化,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四)促转化、强功能,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中心的快速建设

尽管由于我国军民退税等政策的原因,“民参军”企业在税收上可能对北京的贡献不是很大,但通过推进北京民口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特别是武器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有利于提高北京的整体科研实力。通过坚持优化存量、集聚增量,鼓励军地资源深度互动,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从而形成科研领域和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战略高地,快速推进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二、现阶段北京军民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顶层谋划有待加强

北京顺应形势发展,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建设大计,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行动计划》等专项规划,尤其是成立北京市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以来,开展了大量的调研、论证,顶层谋划了北京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和重点工作,但与发展的急迫性相比,整体谋划仍显不足,尤其在军民融合资源动态发展监管、重点行业领域及重大项目部署、重点军民融合企业扶持等方面尚显不足,在加速统筹、协调落实、形成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方面有待加强。

(二)工作体系覆盖不完善

首先,传统的军民融合领域尚未形成紧密统一体系,网络空间、生物安全、人工智能、核安全、军事设施安全等新兴领域仍部分处于游离状态,与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发展格局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其次,与十二大军工央企互动不足,未形成有效的协同,军工央企的资源在北京开放和发挥效能优势体现不够。此外,融合手段创新不够,目前融合手段单一,特别是在公平竞争环境、政府主导市场运用、推动军地协同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缺少有效的方法手段和完善的法制保障,“政府的手”“市场的手”要协同,“两手”都要硬。

(三)部分园区发展思路不够清晰,发展慢,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就在京某些园区来看,军民融合类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体系尚未形成。如何促进市场发育,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以大生产促进专业分工和合作,按照产业链聚集企业,是政府在军民融合类园区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公共服务体系尚需健全,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区域性军民融合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目前,无论是全北京、还是园区内部,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和手段均有限,技术研发、信息咨询服务、行业协会、技术成果发布交流平台、金融担保体系、标准体系、涉密管理体系等促进园区内军民创新要素充分融合的服务体系还须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金融服务方面,过度依赖财政拨款或政策性贷款,融资行为离不开行政审批,政府主导下的专项投融资和市场化运作风险体系还需进一步优化。

三、北京的军民融合发展原则与思路

北京应瞄准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强化政治站位,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以国家、部委、军队出台的军民融合法规政策为依据,坚持“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用、专业化运营”的基本思路,立足北京地域优势和技术及产业发展资源优势,加强引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推进,按照“一个聚焦、一个体系、两条主线、四个平台”的发展思路,加速推进北京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北京应瞄准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强化政治站位,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以国家、部委、军队出台的军民融合法规政策为依据,坚持“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用、专业化运营”的基本思路,立足北京地域优势和技术及产业发展资源优势,加强引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推进,按照“一个聚焦、一个体系、两条主线、四个平台”的发展思路,加速推进北京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一个聚焦:聚焦“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围绕军民融合六大新兴领域,推动高精尖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在自主可控信息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人工智能、无人系统及基础元器件和新兴材料等领域应加强引领,加大北京科技创新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配套条件建设,从政策制定、行政审批、政府采购、信息交流、金融服务、资质认定等方面进行支持,使北京由初级融合向深度融合跨越。

一个体系:构建以宏观政策调控、军民市场引导、微观融合为主体的军民融合机制,形成北京军民融合与经济发展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化现代经济–军工发展体系。

两条主线:以构建京津冀协同双工业体系,以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制造发展的协同工作格局为两条主线,形成由双工业体系持续推动的协同创新经济体,融入首都经济圈繁荣建设。

四个平台:充分构建资源对接平台、成果转化共享平台、金融支撑平台、人才流动平台等4个平台。资源对接平台主要是打通军民融合的“经络体系”,通过引导建设一批军民融合园区及中介服务机构,采取重点奖励、政策补贴、项目扶持、政策倾斜等有效激励措施,加快军地企民在科研信息、科技资源、实验设备、研发设施等方面共建共享的步伐,不断突破“门槛”限制,打通军民资源交互渠道;成果转化共享平台主要是通过鼓励重大技术项目、重要科研课题军地联合攻关,促进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市场化推广,实现科技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布局均衡化;金融支撑平台主要是创新政策性金融手段和运营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北京军民融合技术创新、项目及产业落地的工作中来,助力民企快速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人才流动平台主要是充分发挥“人”这一核心要素的作用,通过军、政、企、校等多向交流,激活人才发展动能,培育军民融合方面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及技术专项人才。

四、北京的军民融合发展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顶层资源统筹和规划

对北京的军民融合基础、现状进行摸底,重点突出对基础设施和军民共享资源、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国防动员现代化建设的摸底,建设北京军民融合数据库、数据平台,形成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求库、军民两用技术/产品/产业、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军民融合专业人才等动态建设发展地图。在此基础上,制定北京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指导地方军工和民企有序转型发展;引导军民两用技术有效转移转化;加快推进北京军民两用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和资源共享;建设提升国防动员能力。力争早日形成顶层战略清晰、体系构架明确、实施路径有效、保障措施可靠的军民融合发展体系。

(二)构建好三个关系

首先是北京与十二大军工集团的关系。军工集团既是军队武器装备升级的主力军,又是军工需求的提出者,其亦军亦民的双重身份,在推动北京市军民融合建设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方面,应依托军工集团,经过必要的脱密和降标程序后,助推创新技术成果在北京落地转化,进而形成更多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加强央企与北京政府机构的人才交流,通过人才的流动,加强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的碰撞和交互,营造人才激励发展的氛围;加强政策研究,例如,军转民项目的税收返还、关键核心人员在北京的生活保障等。其次是北京与军方和民企的关系。通过组织民企与军方的论坛、座谈等活动,重点在于协助民企构建顺利获取军事需求的渠道;在资质申请和准入门槛上给予指导和支持;鼓励民企加大创新投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鼓励各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建立民参军企业培育库,对民参军企业进行精准培育和梯度培养,并给予其他配套支持,以保证民参军企业在北京茁壮发展,并形成全国的虹吸效应。第三,北京与社会组织和资本的关系。支持发展一些有实力的军民融合领域的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从而形成民参军发展过程中的军民融合生态,为民参军企业的发展疏通道路;建立军民融合领域的政府引导基金,通过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手段构建系列的军转民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开展相关方面的基金建设,对优质军民两用项目进行投资和孵化,在资金方面为民参军项目的发展保驾护航,避免具有重大军事应用价值的项目因社会基金不看好而得不到资金的进一步支持。

(三)加强北京军民融合园区建设

通过园区建设的方式构建企业、产业发展的载体,并通过对载体的考核、评估、奖励和监管,从而优化北京军民融合建设的机制和提升军民融合水平,不断壮大军民融合事业,完善军民融合工作,形成示范效应。第一,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示范园。围绕航空、信息安全、军工电子、核能及核技术应用、机电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以重大项目带动为核心,市场化运营手段为支撑,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示范园。鼓励各区政府利用腾退疏解空间建设一批具有特色、关联性强的军民融合产业园。第二,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特色主题楼宇。充分利用腾退疏解空间,按照“一楼、一主业”的方式对重点楼宇进行改造升级,构建一批军民融合主题楼宇,促进区域军民融合相关企业和项目集聚发展。第三,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基地。按照一个基地一个技术领域的原则,围绕航天航空、虚拟仿真、智能制造、集成电路、信息安全、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组建一批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基地,建立跨军民、跨部门的技术创新模式,构建围绕国防建设任务的技术研发创新载体。鼓励各类创新基地围绕军转民、民参军的关键技术创新,拓展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领域,为军民融合提供更丰富的技术创新环境和更全面的保障服务。

猜你喜欢
军民北京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民生周刊(2020年15期)2020-07-29 08:56:17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北京春暖花开
北广人物(2020年12期)2020-04-01 15:06:41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军民融合 新引擎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8:14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