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辰寒 汤武装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及相关指标变化。
方法 10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早期组, 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 早期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早期康复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肢体功能改善时间、神经功能改善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行走功能评分。结果 早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0%, 高于对照组的7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对照组和早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行走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早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93.56±3.67)分及下肢行走功能评分(29.12±5.50)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0.75±3.89)、(22.12±2.56)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肢体功能改善时间、神经功能改善时间分别为(15.11±1.68)、(18.13±1.26)d, 對照组肢体功能改善时间、神经功能改善时间分别为(22.11±1.66)、(26.13±2.24)d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针对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早期康复治疗方案, 其疗效显著, 肢体及神经功能康复时间相对较短, 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低。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早期康复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7.108
偏瘫是脑血管意外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 而是否恢复下肢运动功能, 即行走功能的恢复程度是评价偏瘫患者运动能力的主要指标, 也是康复治疗的成功关键[1]。本研究分析了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及相关指标,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早期组, 各50例。对照组年龄51~81岁, 平均年龄(67.67±5.98)岁;男32例, 女18例;病程6~29 d, 平均病程(23.78±6.68)d;
脑梗死导致意外偏瘫33例, 脑出血导致意外偏瘫17例;左侧偏瘫27例, 右侧偏瘫23例;基底节区病变26例, 小脑病变6例, 皮层病变18例。早期组年龄52~81岁, 平均年龄(67.45±5.91)岁;男31例, 女19例;病程6~28 d, 平均病程(23.11±6.62)d;脑梗死导致意外偏瘫32例, 脑出血导致意外偏瘫18例;左侧偏瘫28例, 右侧偏瘫22例;基底节区病变26例, 小脑病变5例, 皮层病变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 给予神经内科等对症治疗, 并在病情稳定后逐步开展功能锻炼。早期组则采取常规治疗方案+早期康复治疗方案。①心理康复。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发作较突然, 患者面临突然打击, 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 康复师应注重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 关心患者, 积极与患者沟通, 获得患者的信任, 减轻其紧张焦虑。②康复训练。定期帮助患者翻身, 改变姿势, 擦拭皮肤, 防止压疮的发生。协助患者进行30~40°仰卧训练, 每
3天将斜躺位置增加10°, 直到患者能够坐起。当患者能够保持坐姿平衡时, 康复师要鼓励其起床进行一系列的小活动和锻炼, 并且可以开始平衡杆内的步行训练。康复师协助患者先移动健康肢体, 然后在手臂稳定后移动患肢, 逐渐扩大锻炼范围, 增加训练内容, 进行地面步行训练和上下楼梯训练。③日常生活能力培养。指导和训练患者穿衣、洗脸、刷牙、梳理头发等, 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 使其增强信心[2]。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肢体功能改善时间、神经功能改善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行走功能评分。根据本院自制的日常生活能力评估表和下肢行走能力评估表进行评分, 分数越高代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下肢行走能力越强。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行走功能恢复正常, 症状体征消失;有效: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行走功能、症状体征等改善>50%;无效: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行走功能、<50%[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早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行走功能比较
治疗前, 对照组和早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行走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早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下肢行走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时间、神经功能改善时间比较早期组肢体功能改善时间、神经功能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 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后肢体行走能力障碍主要和运动肌功能障碍有关, 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取决于运动功能的恢复。早期康复干预是通过功能训练减轻和恢复肢体功能障碍, 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并在脑血管意外患者接受临床治疗后重返家庭和社会, 减轻患者的家庭负担[4, 5]。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由于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或功能具有代偿和功能重组能力, 即“脑的可塑性, 这为早期康复促进偏瘫功能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早期康复可借助运动训练通过感觉输入刺激和反复学习增强促进运动反应的发生, 有利于实现功能重组或重塑并改善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 针对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早期康复治疗方案, 其疗效显著, 肢体及神经功能康复时间相对较短, 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低。
参考文献
[1] 张志华, 张华凌, 张诺.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7, 8(16):14, 16.
[2] 王丽. 超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47):39.
[3] 李胜男. 分析康复疗法与针灸联合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A4):69.
[4] 朱廷轩.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工企医刊, 2014, 27(6):1105-1106.
[5] 周桂林. 对因脑血管意外导致偏瘫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 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18):5-6.
[收稿日期:2019-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