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科学课程价值观教育探讨

2019-12-02 03:27刘韬容肖化茹秀芳
中小学德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科学家价值观价值

刘韬容 肖化 茹秀芳

摘    要

在科学课程中融入价值观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核心素养背景下,从科学文化视角批判地汲取科学家独特的思维品质、默顿的科学规范、博爱的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人类价值观,扩展科学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并灵活运用科学故事法、行动法和科学辩论法等教学策略,将价值观教育自然融入科学课堂。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科学课程;价值观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11-00-04

核心素养教育致力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价值观教育是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课程中融入价值观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针对科学课程仅注重“科学态度”而导致“窄化”价值观教育的现状,有必要扩展其价值观教育内容,并探索适切的教学方法将价值观教育自然融入科学教学。

一、科学课程价值观教育内涵分析

“价值”概念应用广泛,厘清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教育领域的价值内涵。事实是对事物的客观属性的描述,价值指客观事实满足主体(人)需要的意义或作用,反映出人与事实之间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1]简言之,即客观事实对人是否有用,价值的大小即有用性的程度。

科学的价值即科学满足个人、社会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分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科学以其衍生的技术,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其物质价值有目共睹。科学又以科学文化滋养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社会和人类的精神文明,凸显其精神价值。科学文化是由科学家群体围绕科学活动形成的一套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是科技发展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2]科学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精神,最集中体现为科学家的精神和科学社会的精神特质。科学家的精神在思维品质上表现出创新、求真、理性、批判,在社会责任上呈现出尚善、无私、奉献、博愛。科学社会的精神特质主要指默顿的科学规范,体现科学社会追求自由、开放、平等、公正的价值信念。

价值观是主体基于需要对于客观事实的作用、意义的总看法,是人们判断对与错、好与坏、美与丑的观念系统,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3]按照价值观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人类价值观。价值观教育则是有关人们如何行为才是“正当的”“对的”“好的”“美的”教育,是培养良好品格、陶冶高尚情操的人的教育。[4]价值观一旦确定,将深刻地影响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指引人们的思考方式和价值取向。这也是各国都非常重视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开展价值观教育的原因所在。

基于以上分析,科学课程融入价值观教育,即从科学文化的视角批判地汲取科学家独特的思维品质、默顿的科学规范、科学家博爱的社会责任,采用适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人类价值观。

当今社会高新科技应用广泛,需要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支持其发展,同时技术的不当使用又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安危。因此,深入挖掘科学文化的精神价值对培养新时代公民的价值观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科学课程价值观教育内容建构

内容是价值观教育的核心与关键,我们应深入挖掘和拓宽科学文化内蕴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基于上述内涵分析,科学课程可依托科学家的思维品质、默顿的科学规范以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等,建构价值观教育内容。

(一)指向思维品质的个人价值观

个人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个人终身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在科学课程中,我们尝试根据新时代需求,遴选了科学家三种独特的思维品质,希望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创新、求真、理性的个性品质。

第一,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科学的灵魂在于创新,科学家的每一次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是创新的典范。科技史上开创实验研究先河的伽利略、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提出广义相对论的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无不表现出敢为人先的精神。科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应用科学家大胆创新的精彩故事熏陶学生,坚定其开拓创新的价值信念。

第二,培育学生求真务实的思维品质。科学就是透过现象寻求事物的本质。科学家常通过实证的方法探寻自然的“真”,通过严谨的规范保障证据的“实”。例如,生物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为了收集充分的数据,随贝格尔号出海考察5年,全面收集古今大量生物物种资料。科学教师需在教学中不断穿插科学家在研究中唯实求真的事迹,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进行严谨认真的观察学习、规范科学的实验操作、实事求是的数据记录,帮助学生逐步养成求真务实的思维品质。

第三,塑造学生批判质疑的理性气质。理性指寻找规律性的能力。科学发展的历程就是理性精神觉醒、壮大的过程。科学理性从逻辑实证主义发展到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均体现出科学重视证据与逻辑、批判与质疑的理性气质。如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观念,并运用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证实自己的观点。在科学核心素养教学中应有机融入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以自觉抵制自媒体时代无处不在的伪科学,时刻保持谨慎、质疑的批判态度,学会独立思考和科学决策。

(二)基于默顿科学规范的社会价值观

默顿的科学规范是指“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彩的价值观和规范的综合体”,涵括普遍主义、共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四条规范。[5]

普遍主义强调评判科学知识的标准是统一的,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共有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公共的,科学家应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以自由获取他人研究成果。无私利性主张“为科学而科学”,要求科学家在研究时应客观诚实、不弄虚作假,评判他人成果时需公正公平、超越个人偏见。有组织的怀疑表达了科学社会倡导批判质疑、又乐于接受批判质疑的自由、宽容的价值观念。科学规范以指令、禁止、偏爱和赞同的方式表述,得到科学社会的普遍认同,最终内化为科学家的良心,有力地约束科学家群体的行为。

默顿的科学规范集中体现出平等、自由、公正的价值标准,与当前我国所倡导的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一致的。科学规范并非显性的价值观教育内容,隐藏于科学社会如何生产知识、如何评判科学家的行为是否正当的准则中。因此,科学教师首先需要深入理解科学规范,然后用科学规范凸显的价值标准建设课堂文化。让学生有机会像科学家一样自由发表意见、平等参与讨论、公正地作出决策。借此,引导学生从社会公民的视角理解、认同,进而践行我国当前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三)观照“共同体命运”的人类价值观

20世纪以来,科学在军事和工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随之而来的核战争、环境污染、基因工程、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安危,人类价值观被提上日程。人类价值观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作为世界公民关心人类共同体命运、捍卫社会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于核心素养的“社会责任”维度。2017年新颁布的高中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明确提出“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是一种作为世界公民关心整个人类福祉的价值观,彰显科学的善。在当今社会,科学家不仅应当、而且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基因工程的开拓者和创始人——美国生物学家保罗·伯格就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典范。伯格在重组DNA的研究中发现某物质可能危害公众健康时,立即宣布暂停研究,并召集科学家研讨该技术的实验室安全规则和风险防范措施,最终推动美国建立了重组DNA技术的准则,规范了该技术的学术行为,限制其对人类的危害。[6]

有一大批像保罗·伯格一样的科学家,他们对人类安全和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行为,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类价值观的优秀案例。科学家对人类的大爱精神,能激发学生产生高尚的价值情感,引领学生建立世界公民的担当意识,并在生活中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价值行为。

三、科学课程价值观教育策略例探

(一)以科学故事法升华个人价值观

故事法是美国传统的品德教育方法,通过读故事和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美德渗透,具有丰富的情感性和示范性,一直受到德育教育的青睐。[7]科学的历史是一部科学家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不懈探索的故事宏篇,有不惧权威的哥白尼、坚毅执着的居里夫人、“杂交之父”的袁隆平等众多感人的故事。科学家崇高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个性形成意义深远,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所说:“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類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8]

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地穿插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并作出适切的分析和点评,容易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感受,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观的升华。通过科学家的故事践履个人价值观教育是任何道德说教所无法比拟的。

(二)以行动法塑造社会价值观

行动法以美国学者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为理论基础,注重提升学生的社会行动能力的价值观教学策略。行动法认为,行动能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进而内化和认同行动体现的价值观念。皮亚杰也提出学生是在遵从规则的行动中无意识地吸收规则所蕴含的全部感情和价值。[9]因此,科学课程适合采用行动法塑造学生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价值观念。

首先,教师向学生解释科学规范的内容及其倡导的价值理念,在理解科学规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制定科学课堂文化的讨论规则、实验规则等,将抽象的自由、平等、公正的价值追求具象为可操作的行为规则,根据班级需要和学生特点用亲切、具体、简短的句子解读价值追求和表述行为规则。比如,论证观点时要求用证据和理由支持观点,任何人没有特权,这是平等;如实汇报实验数据,不篡改数据就是诚实;耐心倾听他人发言就是尊重。其次,制定的规则应张贴到能随时看到的位置,以起到提示作用。最后,师生一以贯之地执行规则,对拒不执行规则的同学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惩罚,以确保规则的有效性和严肃性。

(三)以科学辩论法涵养人类价值观

辩论法是一种有效的价值观教学策略。社会科学性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简称SSI议题)是科学课堂运用辩论法践履人类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SSI议题是指与科学和技术相关的具有争议性的社会问题,常与人类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冲突而出现多种竞争性观点。

在科学教育中,应用SSI议题进行辩论,期望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参与平权辩论,能根据资料为自我观点进行合理性辩护;并找出相竞争观点的不足予以反驳,进而反思并重新作出决策。[10]以学生熟悉的SSI议题为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直面价值冲突,在多元价值交锋中提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最终树立社会担当、造福人类的人类价值观。

利用SSI议题进行课堂辩论需经历精选议题、收集资料、课堂争辩和反思总结四个教学环节。首先,筛选合适的SSI议题。教师应在课前精选与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联系紧密的议题,如转基因技术、全球气候变暖、核安全等,这些议题因广受关注且争议较大适合作为辩论主题。第二,收集资料准备论辩。确定议题后,将观点不同的学生分组,利用课外时间搜集丰富的资料为课堂辩论做准备。第三,课堂辩论过程是价值澄清和价值冲突的高潮。在自由陈述后,不同小组展开观点交锋、批判质疑。辩论过程要求论点合理、论据充分,并明确辩论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关注科技伦理,不在输赢。最后,辩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不同观点,再次作出决策,并向学生传播“生态科技文化”,以“生态思维”对科技问题进行多视角思考和评判[11],鼓励学生作为世界公民担负起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责任。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2]潜伟.科学文化、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J].科学学研究,2019,37(1):1-2.

[3]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

[4]石中英.关于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0(8):6-11.

[5]默顿.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63.

[6]王虹.保罗·伯格[J].遗传,2006,28(12):1487-1488.

[7]郑富兴.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实践中的故事法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11):42-47.

[8]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论科学与教育[M].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82.

[9]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M].傅铳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482.

[10]刘韬容,肖化,张军朋.国外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分析视角与评价模式[J].上海教育科研,2018(12):27-31.

[11]茹秀芳,肖化,张军朋,李丰果.物的返归对科学教育的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89-95+191.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科学家价值观价值
我的价值观
假如我是科学家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