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伟芬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血管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路径组和对照组, 每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路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急救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致残率以及死亡率。结果 路径组患者的抢救时间为(28.33±2.22)min, 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5.48±2.79)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841, P=0.000<0.05)。路径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分别为2.44%、7.32%,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07%、24.39%,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脑血管病护理中应用急救护理路径, 能够缩短抢救时间, 降低患者死亡率与致残率。
【关键词】 急救护理路径;急性脑血管病;搶救室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9.077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一组起病急骤的脑血管循环障碍疾病, 主要包括急性脑梗死、颅内出血等。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常伴随神经系统症状、肢体偏瘫、眩晕、呛咳等, 病情严重者将会出现昏迷, 甚至死亡。急性脑血管病病情发展较快, 容易恶化, 患者抢救期间需要争分夺秒, 及时进行有效处理, 才能保证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 在急性脑血管患者抢救治疗期间需要做好相关护理工作, 为抢救治疗提供支持, 进一步提升抢救治疗成效。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采取急救护理路径的41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 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抢救室于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对此次研究知情, 并签署同意书。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路径组和对照组, 每组41例。路径组中男24例, 女17例;年龄45~66岁, 平均年龄(58.78±5.67)岁;包括急性脑梗死34例, 颅内出血7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9例;年龄47~68岁, 平均年龄(59.11±5.88)岁;包括急性脑梗死33例, 颅内出血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患者入院后由护理人员进行接诊, 引导患者挂号、分诊, 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将患者送入抢救室, 给予吸氧, 开放气道, 快速开放静脉通道, 进行抢救。路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急救护理路径, 内容如下。①急救接诊。当急诊科获得急救患者的相关信息后, 急救人员迅速备好急救仪器、器材、药物等, 并通知抢救室待命。接诊人员在救护车载回患者前5~10 min于医院门口等待患者。当患者入院后, 快速开通绿色通道, 将患者送入抢救室。护理人员协助医生先对患者进行急救, 然后再引导患者家属进行挂号、办理入院手续等。②病情评估。当患者进入抢救室后, 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评估, 包括大脑反应、意识、生命体征、瞳孔等, 了解患者病史、发病时间等。完成初步评估后, 给予患者吸痰、吸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 并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进行血液标本采集并送检, 之后再对患者病情进行深入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做好抢救准备。③抢救护理。抢救前准备好输液泵、冰毯、可视喉镜、监护仪等。抢救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深度及节律。一旦患者出现呼吸紊乱或呼吸微弱, 可进行机械通气或面罩给氧, 并观察患者意识, 给予针对性护理。④转运护理。当患者经过急救治疗后, 其病情已经稳定后, 需要将患者转运至病房。在这个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密切沟通。在获得患者家属同意以及理解后再进行转运。转运期间, 协助患者保持躺卧位, 可适当采取辅助设施进行固定, 防止患者出现移动, 确保患者静脉通路顺畅。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死亡及致残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比较 路径组患者的抢救时间为(28.33±2.22)min, 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5.48±2.79)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841, P=0.000<0.05)。
2. 2 两组患者死亡以及致残情况比较 路径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分别为2.44%、7.32%,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07%、24.39%,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我国是脑血管病高发国家, 每年由于脑血管病致死的患者人数>300万。急性脑血管病发病较急, 会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普遍发病较急, 病情来势凶险, 时间性强, 所有工作都围绕一个“急”字展开, 要分秒必争, 做出迅速处理。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过程中, 早期予以准确诊断, 并缩短早期干预时间, 在最佳时间窗口内进行有效治疗, 有利于稳定患者病情发展并改善预后, 为患者提供生命安全保障[2]。常规抢救护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脑血管病患者病情, 但主要是针对患者症状进行被动处理, 缺乏一个标准性的流程, 抢救效率会受到限制。
本次研究当中, 路径组采取急救护理路径, 从研究结果来看, 路径组患者的抢救时间为(28.33±2.22)min, 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5.48±2.79)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841, P=0.000<0.05);路径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分别为2.44%、7.32%,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07%、24.39%,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报道结果相近[3]。急救护理路径是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救领域的拓展, 通过提前制定护理步骤, 确保相关护理工作能够按规范执行, 从而提升护理工作整体效能及质量[4]。相对于常规抢救护理而言, 急救护理路径能够突破等待医嘱或缺乏灵活性以及盲目机械执行医嘱的限制, 能够预见性地开展护理工作, 进一步提升护理效率, 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抢救期间, 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预见性思维, 能够根据病情发展特点、方向以及趋势进行有效预测。因此, 急救护理路径中要充分融入预见性护理思维。急救护理路径是基于临床护理经验以及相关文献经验, 由多名护理人员集思广益探讨而出, 能够前瞻性地揭示患者可能存在的病情变化, 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特征提前制定护理措施, 确保急诊护理的有效性。同时, 急救护理路径规范了具体抢救流程, 有利于缩短整体护理耗时, 从而提升抢救成功率。另外, 急救护理路径可促进医护合作, 让患者在院内获得高效且有序的护理, 保证护理的完整性, 对于预防并发症、强化医疗安全具有积极的作用[5-8]。另外, 急救护理路径能够将抢救治疗前后相关工作连贯起来, 充分发挥护理服务的延续性。
综上所述, 在急性脑血管病护理过程中应用急救护理路径, 能够缩短抢救时间, 降低患者死亡率与致残率, 进一步为患者提供生命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艳黎. 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血管病抢救室的护理体会.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 5(67):120, 122.
[2] 陈正静. 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血管病抢救室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医药卫生, 2018, 34(7):1096-1097.
[3] 萧佩仪, 张桂芬, 何艳梅. 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效果分析. 内科, 2016, 11(5):811-812.
[4] 张旋, 金晓晴, 宋小兵, 等. 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护理学杂志, 2012, 27(15):22-24.
[5] 王行杰, 栾和燕. 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30):6299-6300.
[6] 陈永霞. 急性脑血管病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中国医药指南, 2012(27):326-327.
[7] 郑美华. 急性脑血管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3):570-571.
[8] 李军鹏. 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国农村卫生, 2018, 146(20):63, 65.
[收稿日期:2019-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