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疗法联合疏肝和胃方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54例临床观察

2019-12-02 12:16胡丽丽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三联疗法消化性溃疡

胡丽丽

【摘 要】目的:观察三联疗法联合疏肝和胃方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选取107消化性溃疡患者,掷币法分组,对照组53例接受传统西药三联疗法,观察组54例加用疏肝和胃方,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Hp根除率。结果:两组Hp根除率方面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肠道微生态方面比较,观察组乳杆菌、类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肠球菌、肠杆菌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内pH值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和胃方能显著缓解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症状,提高Hp根除率及胃内pH值,改善肠道菌群失衡,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旋杆菌;疏肝和胃方;三联疗法

【中图分类号】R57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20-0087-03

幽门螺旋杆菌(Hp)属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菌种,广泛寄生于胃、十二指肠各个区域内,其几乎是突破胃壁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是消化性溃疡形成及复发的主要原因[1]。临床对于Hp感染消化性溃疡主要推荐以质子泵抑制剂、抗菌药、保护胃粘膜制剂为主的三联或四联疗法,治疗效果较好,是临床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案,然而近年研究表明,传统三联疗法其Hp根除率呈逐年降低趋势[2]。笔者在传统西药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旨在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肠道微生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07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掷币法分组。诊断标准:经我院胃镜、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确诊为消化性溃疡[3],符合《中医内科学》[4]胃痛诊断标准,同时符合肝气犯胃证辨证标准。纳入标准: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药物禁忌症,胃肠及消化道手术史,造血及凝血系统疾病,溃疡面巨大者(球部>2cm,胃部>3cm)等。对照组53例,男女比例26∶ 27;年龄37~52岁,平均(44.25±2.87)岁;病程2~8年,平均(4.61±0.84)年。观察组54例,男女比例28∶ 26;年龄40~50岁,平均(45.06±2.26)岁;病程1~10年,平均(5.07±0.35)年。兩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三联疗法,包括口服兰索拉唑肠溶胶囊(北京红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070,规格:30mg/粒)1粒/次,1次/d;口服克拉霉素胶囊(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8223,规格:0.25g/粒),1例/次,2次/d;口服甲硝唑片(陕西汉王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1020092,规格:0.2g/片),1片/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肝和胃方治疗。组方:柴胡9g,香附15g,郁金10g,枳壳10g,木香6g,乌药10g,炒神曲15g,海螵蛸20g,煅瓦楞子15g,甘草10g。水煎服,早晚分次服用,每日1剂,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后采用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根除率。②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胃内pH值。③治疗前后检测微生态变化。④中医证候积分[5] 依据患者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嗳气矢气,胸闷喜叹等每项证候严重症状,记0~5分,分值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pH值及微生态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胃内pH值及菌落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H值、乳杆菌、类杆菌高于对照组,肠球菌及肠杆菌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Hp根除率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Hp阴性37例,Hp根除率69.81%,观察组Hp阴性50例,Hp根除率92.59%,观察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正常生理情况下,胃十二指肠粘膜具有一系列防御和修复机制,足以抵御强侵蚀力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伤害,维持肠道粘膜完整性[6]。然而研究表明,Hp能破坏胃十二指肠粘膜屏障,从而引起消化性溃疡发病,其还能穿透胃肠粘膜天然屏障,并通过产生尿素酶改变胃内生理环境,降低胃内pH值,刺激胃蛋白酶活性,致使胃蛋白酶对胃肠粘膜自身进行侵蚀,从而引发溃疡[7-8]。三联疗法是传统西医治疗本病首选方案,其是将质子泵抑制剂、抗Hp药、胃粘膜保护剂三类药物联合应用,以保证根除成功,虽Hp根除率较为满意,但随着近年抗生素耐药率不断提高,三联疗法Hp根除率逐年下降[9-10]。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痛”范畴,中医认为由于情志不畅,七情内伤,伤肝损脾,肝受损而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致使胃气郁滞,而见胃脘、胸胁胀满疼痛等症,胃气上逆而见呃逆、嗳气,肝失调达,情志失调,则精神抑郁,善太息,气郁化火肝性失柔,则烦躁易怒,木郁作酸,肝气犯胃则吞酸嘈杂,胃不主受纳,则不思饮食,故而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用疏肝和胃方。方中柴胡善条达肝气、疏解肝郁之气,香附为气病之总司,疏肝理气之佳品,郁金善行气止痛、活血解郁,三者合为君药,以疏理条达肝气,行气解郁;乌药行气、止痛,枳壳消胀理气、行滞宽中,木香善行肠胃气滞,兼健脾消食,炒神曲善消食积和胃气,四者合为臣药,既能增强君药理气宽中之力,又兼消食和胃;海螵蛸功长收涩,善止血、制酸,瓦楞子煅用善制酸、止痛,二者合为佐药,以制酸、止痛、止血,兼治胃酸分泌过多、胃痛、腹痛等症;甘草为使,缓和药性,诸药相合,共凑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消食和胃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海螵蛸中含有大量碳酸钙,碳酸中和盐酸是制止胃酸过多作用机制,其能提高胃酸pH值,另外其还能提高血液中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含量,加速消化性溃疡组织愈合,同时降低肿瘤坏死因子表达,缓解消化性溃疡炎症症状[11-12]。神曲能扶植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群生长,抑制肠杆菌等非专性厌氧菌增殖作用,对于肠道微生态具有较好调节作用[13]。枳壳具有较强抑菌效果,其能有效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生长和呼吸,抑制细菌的葡萄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氧化过程,从而杀灭幽门螺旋杆菌[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Hp根除率、胃内pH值、乳杆菌、类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肠球菌、肠杆菌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可见疏肝和胃方既能能提高胃内pH值,增加Hp根除率,缓解临床症状,又能改善肠道微生态,维持菌群平衡。

综上所述,疏肝和胃方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症状,提高Hp根除率,改善肠道微生态,利于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兆申.消化性溃疡出血的Forrest分级与内镜治疗[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30(11):601-603.

[2]王唯.理溃汤联合三联杀菌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临床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2):1123-1124.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学组.幽门螺杆菌专题会议纪要(2018年1月,广州)[J].中华消化杂志,2018,38(4):270-274.

[4]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96-202.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

[6]徐远溪,王志荣.胃粘膜壁细胞功能及其泌酸机制研究进展[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2):156-158.

[7]魏小娟,郭艳,高琦.IL-1RN基因多态性与消化性溃疡发病相关性及机制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9,25(2):154-157.

[8]宋丹丹.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研究现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38(5):108-112.

[9]裴连薇,刘宇慧,赵桂敏.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0):281-282.

[10]辛文静.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7):163.

[11]沈亚芬,沈金根,朱曙东.中药海螵蛸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19(10):87-88.

[12]王慧,唐菲,刘维俊.海螵蛸一般药理实验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6):713-714.

[13]庄彦华,杨春辉,杨旭东,等.中药“神曲”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调节和临床疗效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17(1):41-43.

[14]李国政,肖扬.枳壳黄酮药理学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2017,33(11):59-62.

(收稿日期:2019-08-14 編辑:杨希)

猜你喜欢
幽门螺旋杆菌三联疗法消化性溃疡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不同疗程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效果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功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