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验案

2019-12-02 12:16麻广林杨丹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麻广林 杨丹

【摘 要】医院获得性肺炎在临床工作中,特别是在基层的日常诊治里,由于宿主的差异性大,临床表现的隐匿性高,造成诊治迟滞的问题较为突显。中医中药的正确运用仍具有客观优势及现实意义,但识证、议药仍是青年中医工作者的难点,文章通过运用经方,结合医者前后辨治之得失,病情转复前后之对照,究心演绎仲景之术以“保胃气”为议病处方之要害,以期能够为广大青年中医提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医院获得性肺炎;苓甘五味姜辛汤;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5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20-0064-02

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潜伏期,而是入院≥48h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包括在医院内获得感染而出院后48h内发病的肺炎[1]。此病多有咳嗽、咯痰症状,在中医学中属于咳嗽病证的范畴,它既可以是一个独立性的病证,也可以是多脏腑功能失调后表现于外的一个症状[2],故中医治疗时可能出现一病而多方的现象。本案在诊治过程中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具体报告如下。

1 病案介绍

1.1 一般资料 龙某,女,52岁,肤白而形稍瘦,四时肢冷,常恶风而作戴帽状,脉常缓弱,脏无它病。因其姐胃癌术后住院久矣,故归乡而作陪护,起初如常,照顾左右,恰得三日,渐作咳嗽、纳差、乏力之状,其势不剧,余脏未诉不适。

1.2 诊疗经过 初期:乙亥农历三月初九初见上症,自服阿莫西林胶囊、三九感冒灵颗粒,三月十一清晨五时许,患者诉左侧胸胁至胃脘部作痛难耐,伴发热、汗出、乏力,自不可行,遂送医急诊:T 37.5℃;P 62次/min;R 20次/min;BP 105/69mmHg;WBC:3.22×109/L,PLT55×109/L;心电图、胸片未见明显异常,医未进一步诊治,患者当日折返,次日中医治疗。

中期:乙亥农历三月十一,见身热无汗、咳嗽无痰、纳差少食、乏力懒言之状,二便可,舌淡苔薄黄,脉浮而势稍弱,寒邪闭表而肺内蕴热,处方:生麻黄12g,石膏30g,黄芩12g,桔梗12g,杏仁12g,炙甘草9g,法夏12g,麦冬30g。水煎服,日1剂,分3服。服1剂,得小汗热退,但咳势不减,每咳必上泛涎沫,余症如前。不更方再服1剂,但夜咳甚,涎沫上泛不止,药食渐吐,乏力嗜睡,发病至此已得五日。药食难进,恐病将坏矣,遂送省医急诊(乙亥农历三月十三):T 36.5℃;P 75次/min;R 18次/min;BP 92/68mmHg;WBC 2.33×109/L,PLT 61×109/L;ESR 40mm/h;后骨髓象示粒系细胞中毒颗粒易见;胸部CT示:双下肺感染征象。胃内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并胆汁反流。诊断:1.医院获得性肺炎;2.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氧疗、激素雾化,胃复安肌注镇吐,静滴哌拉西林舒巴坦抗感染,泮托拉唑护胃,葡萄糖、脂肪乳等营养支持,口服瑞巴派特护胃、消化酶胶囊增加胃动力。入院9日后,患者症状消失、復查血指标正常,遂予出院。

后期:出院(乙亥农历三月廿一)后改服阿奇霉素肠溶片,余药同前。患者自第2日始咳嗽,至第5日不减反剧,为防病复,遂再诊中医,症见咳嗽、流涕、吐涎沫,薄白苔,脉弦而缓,此中虚饮停之证,处方:党参20g,干姜12g,炙甘草9g,茯苓15g,法夏12g,细辛6g,五味子6g,黄芩9g。水煎服,日1剂,分3服,嘱食清淡,佩戴口罩,停抗菌药,余药同前。

1.3 预后情况 乙亥农历四月初三回访,诉此方3剂后病始有起色,6~7剂(患者具体不详)后停服,今已行劳如常,饮食如故,病愈如初。

2 讨论

此案初期,症见低热、咳嗽伴食少乏力,院内发病,患者症轻,但见WBC、PLT减少,有抗菌药使用史,既考虑肺系感染可能,首诊处理是否得当?对病情发展判断是否准确?此为查病之不足。患者肤白而形瘦,恶风而戴帽,舌淡苔薄黄,脉浮而势稍弱,本是阳虚之体兼内热之病,虚处受邪故不能表达于外,处方首当理中为要。而医者妄图以石膏、麦冬、黄芩之凉清其热,麻黄、杏仁、桔梗、法夏之辛散其表,剂量虽平而理中之药仅甘草一味,若遇体实之人尚可,而值此虚家则全然不够,故药至热虽退而食少、咳嗽不止者,胃气已伤,此为查体之失当。

此案中期,诊断明晰,治疗上全用西药,患者病愈出院,西医之利在此姑且不论其理,但为中医明镜。在患者不能进食之时,运用静脉给药代替传统的口服给药途径,这是古代医疗条件不能达到的。历代医家强调脾胃的重要性。叶氏[3]“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到手便错”,一个“到”字把疾病所处的状态和良医所拿捏的尺度描写得惟妙惟肖。后世虽称其“温热大师”,然观其医案千般,用寒而绝无一凉遏之弊,体现以胃气为本的思想,而“医圣”仲景将这种思想的奉行者誉为上工[4]。如今临床,起手便见寒凉而少有甘温者何?不知药之秉性有赖胃气以布周身,处方无胃则无真效。

此案后期,病愈出院,反见咳嗽、吐涎沫,薄白苔,脉弦而缓,邪虽去尽八九,而其羸弱之气难复。医者贵能识病史诊治之由来,体质虚实之迥异,以党参、炙甘草、干姜之量足见其温中补气之意;况姜、细、味、乃仲景咳病之要药,微辛微温兼以收敛,肺开叶阖足可玩味;茯苓、法夏能渗能燥,而仅一味黄芩除其浮热可无害胃之虞,与首方恰成宣明。仲景此方为虚证设法,初治在肺,治久归中焦脾胃。复议如此[5]:“盖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案中悬疑种种,纵使仁者见仁,但理中一条实为医者议病处方之要害,西医精于技而能中病,中医达于人而主调息,医者不可废其一,吾以为小得,故刍议于此。

参考文献

[1]王辰,王建安.内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72.

[2]田德禄,蔡淦.中医内科学[M].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3:62.

[3]王孟英.温热经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3.

[4]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5]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3.

(收稿日期:2019-06-14 编辑:程鹏飞)

猜你喜欢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