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秋 冯麟 崔瑾 杨孝芳 陈盼碧 司原成
【摘 要】目的:分析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文献的基本特征。方法:分别以“围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为关键词和主题词,通过检检索万方资源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共纳入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相关文献29篇,分析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文献基本特征。结果: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需要明确诊疗标准、试验组与对照组干预措施、穴位部位的选择、观察指标是否完整等。结论:研究为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提供了更加科学、客观的依据。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围刺;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R752.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20-0045-04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病,笔者以围刺为切入点,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提炼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特点及规律,为围刺结合苗药灸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提供客观依据。
1 病因病机
祖国传统医学[1-2]认为本病的发病与情绪等因素有关,多是在情志内伤等基础上导致沿身体周身而发簇集样水疱。
2 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3-6]病毒经上呼吸道或睑结膜侵入人体,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病毒活化复制,沿感觉神经纤维向所支配的皮节扩散,发生带状疱疹。
3 文献基本特征分析
3.1 诊疗标准 计算机检索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找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围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检索日期为各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18年7月21日。通过阅读题目,摘要,关键词和全文等步骤,最终筛选29篇文献。笔者分别录入EXCEL,结果发现使用最多的诊疗标准为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其余诊疗标准使用频次请参考见下表。其中陈扬的《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理与治疗的研究进展》[7]来源一篇文章,张淼的《围刺、夹脊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8]未明确诊断标准来源,王英的《浮针围刺结合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9]也来源于某篇文章,故排除以上3篇文献。结果见表1。
3.2 干预措施 在纳入的29篇文献中,试验组(治疗组)干预措施排名依次为围刺(出现22次)>电针(出现9次)>针刺(出现6次)>中药(出现5次)>刺络拔罐(出现3次)>西药(出现2次)>穴位注射=温和灸=雷火灸=麦粒灸=棉花灸=药线点灸=埋针=光疗=中药熨烫=TDP(出现1次)。对照组干预措施排名依次为西药(出现14次)>围刺(出现7次)>针刺(出现6次)>电针(出现3次)>中药=穴位注射=温和灸(出现1次)。具体频次请如图1所示。
3.3 部位、穴位选择 在纳入的29篇文献中,试验组(治疗组)选穴及部位有5种组合方式分别为:①阿是穴[9,18-23,27,35];②阿是穴+夹脊穴[15-17,26-29,31-33];③阿是穴+配穴[7,10-12];④阿是穴+夹脊穴+配穴[13-14,24];⑤阿是穴+夹脊穴+配穴+郄穴[30];⑥阿是穴+郄穴[10]。具体如图2所示。
3.4 观察指标 在纳入的29篇文獻中,只有6篇硕士论文[19,22,26,27,33,35]在观察指标方面写明包含一般观察项目+疗效观察指标。其中一般观察项目包括一般体格检查和安全性观察,疗效观察指标还包括:VAS; Me GILL疼痛积分表;抑郁自评t表( SDS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SF-MPQ评分疼痛积分;心理卫生状态评分;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其余文献都是以VAS疼痛评分为观察指标以判断疗效。
4 讨论
4.1 问题 诊疗标准大部分文献依然停留在1994年我国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缺乏最新的参考来源。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更新《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虽目前被引用的频次较少,但也为此后的研究提供最新的诊疗标准。
29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分别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多选用中医综合疗法,对照组以抗病毒、营养神经为主。文献分组偏少,疗效的来源不确定,无法证明是否为围刺这一种方法所起的作用。
29篇文献中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具体时间、疗程不一。笔者并未见明确的文献支撑,亦或是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基础,文章中并未对此解释说明。
笔者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多数硕士论文疗效观察指标没有紧扣PHN的治疗目的,29篇文献中更没有一篇提及到客观指标。
大部分文献缺乏对有无不良事件发生,发生后该如何处理,并未具体进行描述。以及没有跟进后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的随访,笔者无从得知围刺对后期疼痛的缓解是否有优势,临床疗效观察应该是从病人发病到好转再到痊愈的一系列完整的过程。
4.2 展望 灸法治疗此病已被证明有较好的止痛效果。笔者查阅文献发现前人对灸法治疗此病的做了大量相关的研究,故未在文中对此做系统分析评价。例如邓茹月在《基于现代文献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循证证据研究》[36]中指出灸法联合其他治疗措施方面,有2 项2a 级证据证明艾灸结合针刺能够增加原有疗效。董雅婷在《基于现代文献灸法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证据研究》[37]中也提到有2项2a级证据表明行艾灸联合针刺治疗,相较单艾灸治疗此病的疗效明显较高。邓茹月在《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38]指出灸法结合针刺与单纯应用针刺比较,疗效与止痛、抑郁改善(HAMD量表)方面优于单纯应用针刺,但在睡眠质量、情感障碍改善、焦虑改善(HAMA量表)方面,目前没有体现出灸法结合针刺的优势性。
苗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也有较好的止痛效果。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贾敏等[39]研究中提到使用苗医外敷方,外敷于皮损处,外覆塑料薄膜,每日3次。王勇[40]研究使用苗药活血通脉药液主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崔瑾等[41]研究中介绍苗医外治法有几十种之多,并简单介绍弩药针疗法,指出弩药由生草乌、生川乌、白龙须、黑骨藤等30多种天然苗药鲜品榨汁而成。熊芳丽等[42]研究中就对弩药针的起源和弩药的处方依据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为我院苗医药项目的开展做出了贡献。娄金波等[43]研究将制备好的弩药针沾少许弩药液,点刺患者腰腹部疼痛部位。苗药应用是我校民族医药临床应用的特色,是多人长期研究的过程,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临床基础。
笔者查阅文献发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并无金指标,但有研究发现此病与白介素、P物质等客观指标相关。郭斌杰等[44]对白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与此病的关系做了详细的解释说明。陈大伟等[45]、边芳等[46]均是对IL-6的研究。田浩等[47]研究和林诗雨[48]的这两篇文献则研究的是P物质含量。
笔者正在进行一项相关课题的研究,将系统、客观、科学的对围刺结合苗药灸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做出评价,为围刺结合苗药灸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丰富PHN的治疗方法,并进行技术推广,从而充实苗医药的现代研究内容、发展苗医药理论。
参考文献
[1]吕金苗,贾玉梅.四联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初探[J].光明中医,2016,31(6):760-762.
[2]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租,2005:297-298.
[3]黄宇光, 徐建国. 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4]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组.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3, 19(12):705-710.
[5]Johnson R W, Wasner G, Saddier P, et al. Postherpetic neuralgia: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J]. Expert Review of Neurotherapeutics, 2007, 7(11):1581-1595.
[6]赵志奇. 带状疱疹痛:基础和临床概述[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4, 20(6):369-375.
[7]朱明芳, 匡琳, 欧阳恒,等.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26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6(5):52-53.
[8]张淼, 马劲云, 孙远征. 围刺、夹脊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C]//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针灸学术研讨会. 2007.
[9]王英, 丛林, 李京贤,等. 浮针围刺结合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 8(4):100-101.
[10]李文雪, 张振伟, 马英. 围刺加光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8例[J]. 四川中医, 2005, 23(5):91-92.
[11]李杰. 围刺加棉花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8例[J]. 上海针灸杂志, 2006, 25(8):32-32.
[12]杨敏, 阳媚. 电针围刺法配合云南白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J]. 中国現代药物应用, 2008, 2(24):76-77.
[13]潘朝霞, 邓海清. 围刺法加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99例[J]. 中医研究, 2009, 22(12):47-48.
[14]沈瑾. 围刺配合埋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9):178-179.
[15]邹燃, 张红星, 徐芸,等. 电针夹脊穴配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7):1109-1110.
[16]杜艳, 韦日铺, 徐雪怡,等. 电针围刺结合中药熨烫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4例临床研究[J]. 江苏中医药, 2011, 43(7):66-67.
[17]孙玲琳, 张伟骏. 围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4, 21(6):704-705.
[18]曾云, 魏正国, 任钰杰,等. 电针夹脊结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2例[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 37(12):89-90.
[19]廖唯薇. 盘龙针刺法配合电刺激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患者生存状态观察[D]. 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
[20]雷进功, 许庆强. 围刺联合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复方治疗老年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46例[J]. 环球中医药, 2017, 10(1):88-90.
[21]孙远征, 李磊. 电针郄穴结合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观察[J]. 中国针灸, 2015(s1):4-6.
[22]李磊. 电针郄穴结合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观察[D]. 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
[23]姜建芳. 夹脊穴斜刺配合局部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6例临床观察[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7(4):67-70.
[24]谭小华, 刘海涛, 王锂艳,等. 药线点灸配合围刺通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J]. 针灸临床杂志, 2009, 25(4):33-34.
[25]朱翩虹. 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1例[J]. 中医外治杂志, 2017, 26(3):33-34.
[26]余婧. 局部围刺法结合艾灸督脉腧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
[27]杨雯. 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 2014.
[28]周定军, 杜念念. 围刺配合叩刺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 2013, 35(1):36-37.
[29]谢衡辉, 文娜. 针刺补泻手法用于夹脊穴、阿是穴为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J]. 北京中医药, 2013, 32(1):23-27.
[30]陈燕, 黄辉斌. 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 2008, 14(8):69-70.
[31]郭瑀, 杨国峰. 中药配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8例[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0, 24(2):95-96.
[32]雷明君, 馮兰珍, 董耀. 丹参川芎嗪联合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0例[J]. 西部中医药, 2010, 23(7):17-18.
[33]阚俊微. 麦粒灸并电针夹脊穴结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34]孙玲琳, 张伟骏. 围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4, 21(6):704-705.
[35]张新. 围刺配合雷火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7.
[36]邓茹月, 熊俊, 陈日新,等. 基于现代文献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循证证据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6(4):673-676.
[37]董雅婷. 基于现代文献灸法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证据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6).
[38]邓茹月, 陈日新, 熊俊,等. 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 中华中医药志,2016(12):5329-5332.
[39]贾敏, 霍文耀, 唐挺,等. 苗药内服、外敷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的疗效观察[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4(2):78-80.
[40]王勇. 苗药结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5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3, 19(6):20-20.
[41]付静, 崔瑾. 临床常用的几种苗医外治方法浅析[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6, 22(3):31-34.
[42]吴晓勇,熊芳丽,肖淦辰,等.苗医弩药针疗法研究概述[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8):3626-3628.
[43]娄金波, 李霞, 陈永华,等. 苗医弩药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验案举隅[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20):80-81.
[44]郭斌杰, 陈德宇.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与白介素和TNF-α的关系[J]. 西南军医, 2012, 14(1):115-116.
[45]陈大伟, 谢鹏, 邹德智,等.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血清IL-6水平与神经损伤的关系[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05, 12(3):140-142.
[46]边芳, 蔡正良, 李亚琴,等. 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中IL-6与IL-10水平的影响[J]. 甘肃医药, 2014, 33(3):175-177.
[47]田浩, 田永静, 王兵,等. 刺血拔罐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血清P物质的影响[J]. 中国针灸, 2013, 33(8):678-681.
[48]林诗雨. 穴位埋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收稿日期:2019-08-16 编辑: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