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新探

2019-12-02 13:32王意红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皮影梵高元认知

王意红

随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正式颁布,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全面进入核心素养时代。纵观我们的美术教学,传统的“知识技能传授与讲解”的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应当前的时代要求,我们需要的是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那么,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发展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基于问题式学习的美术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首都师范大学段鹏教授就曾提出: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教育需要基于问题式学习。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与美术教学模式,可以活化学生的思维,同时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并灵活地将其用于自身的实际生活中。

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切入的问题泛泛而谈,只注重形式,教师继续“穿新鞋走老路”,或者切入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年龄特征,打不开学生的创意思维,问题的推进也不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等,因此我们提出核心素养时代基于问题式学习的美术课堂教学,需提供“真”且有价值的问题,引学生乐学;利用元认知和多样美术材料来解析问题,教学生会学;整合和拓展美术教材来延展问题,促学生坚持学,提升美术学习力,逐步实现美术课堂“转型”。

一、“真”且有价值的问题,引学生乐学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源于问。科学的“问题意识”,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由此,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任务,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可以让学生“想学、愿学和乐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1、问题需真实

真实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大的行动力,让学生有成就感。

例如在教学五上《节日的徽标》一课,以前都用设置虚拟的情境:为我们的节日设计一个图文并茂的节徽,看谁设计的巧妙、大方。现在首先与学校体育组联系沟通,确定十月份体育节的会徽设计活动,真正面向全校征集,一起拟定好活动要求。接着把《节日的徽标》这课的学习安排在征集时间中,于是课堂中出现真实的情境:“第25届校运会马上就要召开了,学校向全体同学征集运动会会徽设计稿,校长将亲自审核,被选中的设计稿将被放大呈现在运动会的开幕式,同时将为班级以一等奖分数的双倍进行积分!”刚一宣布,课堂就沸腾了,同学们都想为班级争光,都跃跃欲试。这时教师提出问题:运动会节徽如何设计?怎样更为优秀?全班雅雀无声,屏息凝视地倾听……在这样真实问题情境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真诚!

2、问题有价值

有价值的“好问题”会给美术教学带来极大的丰富性,其就像“投入水面的石子”所引起的“涟漪”,会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以及基于问题的“深度学习”。

如五下《手绘校园招贴设计》一课,我们同样采用了真实的问题情境。选用了马上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学生在设计主题基本是“儿童节”“欢庆六一”等字眼,思维没有打开。无独有偶,一次外出听课学习,让笔者深受启发。那位老师的上课结构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他选取的问题情境很有意思:为学校马上到来的美食节来设计招贴!老师首先拿出“汉堡”,请学生为老师这个美食设计一个最佳标题,第一个同学为“好吃汉堡”,很不错!老师进一步提出:“能够再诱人一点吗?”另一个学生举手说:“浓香汉堡!”全班自发鼓掌,果然很有诱惑力!接着教师一一出示多个美食,学生的最佳标题也随着各种美食取得一个比一个有创意,什么“绝味蛋糕”“醇香咖啡”“夏日冰饮“超级可乐”……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语文与美术进行了完美的跨界,这时候教师再适时对马克笔字体进行技法指导,精彩、醒目的标题效果水到渠成,真是不亦乐乎!两个班不同主题的选择,却出现了完全不一樣的效果,可见问题设置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能力,为学生而精心设计,事半功倍。

二、利用元认知和多样美术资源,教学生会学

围绕问题探究学习,不同于传统讲述和“下定论”的教法,需要学生会自学、会思考、会倾听、会分享,会提问。陆九渊曾说:易简功夫终久大。因此,解析问题,需要提供多样真实的材料,巧用学生的元认知,智慧导学,少教多学,共同形成“易简”智慧,从而激发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去举一反三,学会学习。

1、利用元认知,智慧导学

美国心理学家J.H.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元认知概念,在课堂上,元认知是指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检验。有效利用元认知,学生对教师的导学更感兴趣,更专注地倾听,更有实效。

例如在教学五下《电影的始祖——皮影》一课中,笔者改变以往既定的材质、造型、工艺等块面一次讲解,采用学生先讲再探究,最后老师有方法、有针对性地启发指导。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来讲讲他们知道的皮影知识,学生很是兴奋,通过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所知,同学们对皮影有了一个前概念,接着教师出示皮影实物分发到各小组中,结合书本资料,小组共同探讨:你们还发现了皮影的什么特点?利用学习资料问题单,共同研究探讨,并把结果汇总在单子上请小组“新闻发言人”进行汇报交流,于是皮影的特点非常清晰地展现。当有一位代表汇报:皮影的制作过程是选皮、画稿、镂刻、上色、制作步骤。教师运用微视频展现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就单单制皮,就需要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学生由于有自己的探究,整个导学提升学得特别认真,整个课堂能感受到同学们深深的对民间艺人的折服!

2、寻多样资源,少教多学

视觉性是美术学科的立科之本,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核心素养时代美术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提供多样资源(实物、动画、微课、3D虚拟等等),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让学生经历过程、深度参与,这样的少教多学课堂,学生的主体性被尊重,潜能被激发,真正为学生服务。

例如在教学《飞天》这课中,教材提供的资源和网上能搜索到的资料图片非常有限,无论老师如何介绍都很难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更别提有美的发现了。因此,当下的美术老师需要利用一切信息、机会去寻求最接近原貌的资料。记得当时为了上这节公开课,特地暑假去了敦煌,现场买了敦煌白描图稿、敦煌学书籍等,并在万能的淘宝买来敦煌衍生品,又翻出以前参观国美优秀毕业生展中收集的敦煌当代艺术作品等等,费尽心力。但是,当有了那么多的第一手资料,梳理好学生探究的认知规律,把真实的材料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虔诚的目光,发自内心的赞叹,专注学习的那一刻,老师就心满意足了,课自然水到渠成!

三、整合拓展教材延展问题,促学生坚持学

与学科本位的美术教学相比,美术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因此,教师可以用更多的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学习和研究的深度。由此,教师需要具有课程意识,开展系列化主题研究,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实现深度理解,灵活应用,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1、整合教材,形成系列化课程

根据学生需要更新教学内容,重组和整合课程,形成系列化课程,让学生学得更深入。“为何梵高生前籍籍无名,死后却声名大噪、名垂画史?”这就是一个值得在课堂中好好探索并引领学生探究的好问题。不同于传统讲述画家逸闻轶事和“下定论”的教法,如若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其势必涉及对梵高生活时代的了解,以及艺术创新的动力、方法、角度?艺术观念如何更迭?为什么审美标准会随时代的迁移发生变化?对这些系列衍生问题的探究,是不能靠简单描述梵高悲惨的生活经历和对梵高艺术特色教科书版的标准答案呈现来解释的。因此基于这个问题的学习,结合美术教材中《向日葵》,增设《画家梵高》《房间一角》《奇妙的点彩画》,增设《跟着大师学点画》系列教学,让学生认识梵高、明白他的用色、笔触,更用学到的色彩和笔触来表达自我,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梵高,认识印象派、后印象派。

2、拓展教材,构建多样化课程

根据学生需求,依据师资、地域优势,还可以拓展教材,构建多样化课程,把学校课程、校本课程、拓展课程相互联系,让学生的学习更深入、更丰富。

五年级上册《飞天》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工笔画的好奇,刚巧笔者对工笔画比较有研究,于是以教材这课为基点,构建工笔画系列课程。首先构建了普及课程,从《飞天》到拓展课《飞天——白描藝术》,到五年级下册的欣赏课《中国传世名作》,重点赏析人物画《捣练图》,宋代赵佶的《瑞鹤图》,最后拓展到《宋代艺术》,形成工笔系列课程。而对此还有兴趣的同学,则可以在我校的拓展课中进行拓展延伸,在《工笔摄影》中感受工笔传统式的布景,《工笔实物》体验把工笔单个花卉描绘在绢扇、布艺包中,应用于生活,还可以参加《工笔动漫》,尝试用APP定格软件把工笔做成表情包,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本位美术教学中,“好问题”会给美术教学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丰富性),其就像“投入水面的石子”所引起的“涟漪”,会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以及基于问题的“深度学习”。其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获得一种对艺术新异的眼光、卓越的思维品质和探究能力。

20世纪法国伟大的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曾经这么说过,“一个真正的发现之旅不是去寻找新的土地,而是获得新的目光”。这对于核心素养时代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段鹏.核心素养时代,美术教学应该是怎样的?中国美术报,第118期“美育·艺教”.

[2]王大根.美术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与评价 [J]. 中国美术教育,2017(2)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   浙江宁波)

猜你喜欢
皮影梵高元认知
基于元认知的数学焦虑研究
梵高的世界
《星月夜》和梵高
月光皮影
被盗窃的梵高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皮影的来历
元认知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