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秀
在这里,人生一目了然。
9月的清晨,66岁的张维站在724文化宫前,这里被长长的围挡遮起,几个月前,文化宫开始被修缮或改造,具体归为何路,没人能说得清,如今从一侧一瞥露出一角的屋顶来看,起码它还在。
秋风掠过,张维站在原地,文化宫旁高大的杨树簌簌作响,几片泛黄的树叶迎风飘落。张维拾起一片树叶,再仰望那棵杨树,喃喃自语:“当初,它还没我高呢。”
沈阳的724,狭义是指一座兵工厂,广义则指环抱工厂的生活区,这里也曾被誉为辽宁省的第十五个市。城市里的所有功能在这里几乎都可以实现,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无须走出724,就可以活得很完满,张维便是如此。
1953年,张维出生在724的157医院,儿时在724的东机幼儿园,然后是724的东机小学、中学。1971年张维随知识青年一同下乡,5年后被抽调回城,进入724工作,直到2013年从724退休。
对于张维而言,人生的剧本似乎早已写好,从出生的那一刻,便可预见老去的那一天。在724,有千千万万如张维一样的人,他们把自家交付给工厂,工厂肩负起他们命运的起承转合,胶漆相投,编织出工厂的未来,当然这也是他们的未来。
即便是既定的情景,也可以生成独特的珍贵印记。
张维的父亲也是724的工人,时常利用业余时间在文化宫帮忙,为职工放映电影,这使得张维打小便拥有一项特权——可以不花钱到电影院看电影。即便当时的电影票只有1角钱。
灯光熄灭,小号声响起,银幕上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图标一跃而出,张维激动地鼓掌,《南征北战》《地雷战》《地道战》……看了一遍又一遍,怎样都看不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724职工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评戏、豫剧、二人转在文化宫里你方唱罢我登场,殷秀梅、谢莉斯、王洁实等知名歌唱家都曾在这里为724的职工演出。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724的文化生活更绚丽多彩。1983年,央视推出了首届春晚,同年在724,首届企业春晚同步启航,两台大解放搭起了最初的舞台。后来,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舞台由大解放逐步搬进了文化宫,再到体育场。时光荏苒,这台蕴含了工厂番号的文化大戏精彩至今,整整36年了。
父亲退休后,张维接过了父亲的班,利用业余时间为职工放映电影。文化宫除了放映电影外,还有一些文艺演出。当年,未出名的赵本山、潘长江、巩汉林都曾来这里演出过,3角钱一张的票无人问津,最后没办法,张维找来退休老职工捧场,才勉强维持热度。又连演了3场后,看实在赚不到钱,第四场还没开始,演员们就“跑路”了……
虽然在跨越新世紀的国企改革过程中,小社会般的工厂大院如今只留下了大院,但那些院里过日子的乐趣忘不掉,曾经藏在繁华都市下奋斗过的青春记忆抹不掉,它们沁入记忆,活在了心里,还在继续。
同张维一样,若不是下乡,几乎一生都不会踏出724,即便退休了,依旧生活在这里。他仿佛是文化宫旁的那棵杨树,早已深植在这片土壤之中,他一回首,发现自己并非孤木,而是一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