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萌
每逢傍晚,夕阳洒下一片金黄。广阔的绿色苇海中,红色抽油机群上下起伏,格外耀眼。穿行在苇海间的大客车闪着金光,载着夜班工人上工去了。对于这些辽河油田的石油人来说,此时,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辽河平原已是一座不夜城。抽油机24小时不停歇地将“黑色血液”从地下抽出,再输送到“工业动脉”之中。与抽油机遥相呼应的是高耸入云的钻机,被辽河人亲切地称为“采油树”,这是他们心中最高大最挺拔的树。
50年前,这里曾是“潮汐涨落,蒲苇扬花,雁去鹤归,草莱未垦”之地,是有名的“南大荒”, 莽莽荒原沼泽密布,荒无人烟,被称作“胡子窝”。
1964年2月,石油勘探队员踏上了这片土地。从此,轰鸣的钻机声送走了千古沉寂。7月,辽1井完钻,井深2720.48米。作为下辽河平原第一口参数井,辽1井代表新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再也不是贫油国。
从1967年大庆“六七三”厂挺进下辽河,到1970年称“三二二油田”,再到1973年正式更名为辽河油田,南大荒的黑金宝藏有了响亮的名字。
对辽宁盘锦和辽河油田人来说,1984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被视为城市的生日,不少盘锦人甚至用1984来为自家餐馆命名。
1984年6月盘锦市设立。广为流传并被接受的说法是缘于辽河油田,虽然没有政府的公文为凭,仍然是盘锦人的普遍共识。盘锦由此被定性为一个“因油而生”的城市。辽河油田原点的兴隆台区,至今仍是盘锦最繁华的地区。新人结婚,车队到兴隆台绕行一圈,已成了一种习俗。
50年筚路蓝缕,如今,辽河油田公司油田勘探开发范围包括辽河盆地陆上、滩海和外围。到2018年,辽河油田已连续33年保持千万吨以上稳产,累计生产原油4.7亿多吨、天然气877亿方,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油田开发技术日新月异,“国家能源稠(重)油开采研发中心”落户辽河。辽河油田人自豪地说:“世界稠油看中国,中国稠油看辽河。”
在辽河油田前身“三二二油田”成立的第二年,党中央的一项重要决定促使辽宁的另一座城市、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老小城——辽阳发生了巨变。
1972年,毛泽东亲笔圈定,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石油化纤联合企业——辽阳石油化学纤维总厂(简称辽化),落户在辽阳的东南郊。之所以选择落户辽宁,除“共和国长子”的工业基础外,还因为有辽河油田提供源源不断的工业血液。
从1974年一期开工建设,辽化便成了这个地区的代名词。即便后来辽化成立了宏伟区,但辽阳人依旧习惯称这里为辽化。1979年1月,辽化生产出我国第一批“的确良” (涤棉细布)化纤原料,中国人从“人均三尺布”一步跃入“人均七尺布”。“北方化纤城”的美誉也在全国叫响。
因为辽油、辽化,辽宁成了新中国炼油工业的摇篮,诞生了新中国石油化工史上数不清的“第一”: 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院校、第一滴人造石油、第一块合成顺丁橡胶……在辽宁,大连、抚顺、锦州、盘锦、葫芦岛等省内近一半地市,都建有石化基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百姓还称煤油为洋油,称石蜡为洋蜡。石油炼制中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相关的催化剂和添加剂等5项世界尖端技术,被石化人亲切地称作“五朵金花”。
新中国炼油工业技术“五朵金花”中四朵绽放在辽宁,三朵在抚顺石化,一朵在锦西石化。“五朵金花”的攻克及工业化生产,使我国当时的石油产品品种达到494种,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四大类产品产量达到617万吨,自给率达100%,彻底结束了对洋油的依赖历史,炼油工业也由落后世界三四十年,一下跃至当时的先进水平。
2018年9月27日,辽阳石化生产的1.15万吨95号国Ⅵ汽油销往全國市场。至此,辽阳石化俄罗斯原油加工优化增效改造项目已稳定运行一周。这一天,对于所有辽化人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将辽化作为辽宁考察的第一站。当听说PETG共聚酯被誉为“聚酯皇冠上的明珠”,辽化是目前国内唯一、世界第三的生产商时,总书记拿起现场展示的样品说道:“核心技术只有靠自己。”
多年来,辽宁石油化工行业一直“油重化轻”,石化加工能力远落后于石油开采能力,这也导致了行业内发展的极不平衡,想打破僵局,要靠核心技术、靠自己。
近几年,大连恒力石化成为了辽宁石化行业打破僵局的先行者。作为列入国务院文件的第一个重大民营项目,恒力集团年产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于今年5月17日全面投产。恒力石化首次将“嵌入式污水处理场”的理念应用在石化行业,处理后的污水远远优于国家排放标准,可以实现锦鲤在废水池中畅游。
除恒力石化,与沙特阿拉伯合作的华锦阿美石油化工公司,也于今年3月在盘锦挂牌成立,投资总额超过100亿美元,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引进外资的最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