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暄 赵来成
摘 要:红椒疫病是淮安地区红椒保护地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利用687.5g/L氟菌·霜霉威SC等6种药剂对淮安地区主栽品种“好农11”进行了红椒疫病防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687.5g/L氟菌·霜霉威SC、450g/L咪唑菌酮·霜霉威盐酸盐SC、234g/L双炔酰菌胺SC及300g/L氟胺·氰霜唑SC等4种药剂,在第3次施药7d和14d的防效均在80%以上,而470g/L烯酰·唑嘧菌SC1000倍和580g/kg锰锌·甲霜灵WP 500倍,在第3次施药30d防治效果不理想,均低于50%。总体上看,687.5g/L氟菌·霜霉威SC、450g/L咪唑菌酮·霜霉威盐酸盐SC、234g/L双炔酰菌胺SC及300g/L氟胺·氰霜唑SC等4种药剂对红椒疫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红椒疫病;药剂;药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 S4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9-0062-02
红椒是淮安地区蔬菜种植的重要品种之一,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淮安红椒”已成为了中国地理标志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深受市场欢迎。其果实色泽鲜艳,果肉厚,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维生素C的含量尤为丰富。目前,淮安红椒设施栽培面积超过2万hm2 [1],已成为了淮安高效农业主导产业之一。随着淮安红椒产业的发展,连作年限的延长,疫病的发生程度也日趋严重[2],严重影响到淮安地区红椒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防控红椒疫病的常用方法主要是选种抗病品种、筛选拮抗微生物、土壤消毒等,对于已经发病的田块效果不是很理想,一般防效只有50%~60%左右。为此,笔者于2017—2018年开展了几种药剂对红椒疫病的田间防效试验,以明确不同药剂对红椒疫病的控制效果、适宜浓度、持效期及其对红椒的安全性等,为防治辣椒疫病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药剂 450g/L咪唑菌酮·霜霉威盐酸盐SC(拜耳作物科学(中国) 有限公司生产);687.5g/L氟菌·霜霉威SC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 有限公司生产);300g/L氟胺·氰霜唑SC(陕西先农生物科技有限公生产);234g/L双炔酰菌胺SC(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470g/L烯酰·唑嘧菌SC(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80g/kg锰锌·甲霜灵WP(陕西美丽邦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1.2 供试辣椒品种 好农11(淮安市中诚国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共设7个处理:(1)450g/L咪唑菌酮·霜霉威盐酸盐SC 400倍液;(2)687.5g/L氟菌·霜霉威SC 400倍液;(3)300g/L氟胺·氰霜唑SC 1000倍液;(4)234g/L双炔酰菌胺SC 1000倍液;(5)470g/L烯酰·唑嘧菌SC 1000倍液;(6)580g/kg锰锌·甲霜灵WP 500倍液;(7)清水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
1.3 试验过程 试验选择在淮安市淮安工业园区团结村大棚红椒田进行,该田块为第6年种植红椒,红椒疫病发生较重,面积3600m2。试验田为壤土,pH6.6,富含有机质,前茬为豇豆。红椒于2017年6月15日播种穴盘育苗,7月20日平畦定植,行距55cm,株距35cm,每小区划定面积为24m2,小区及试验田四周留有保护行。施药时,兑水600kg/hm2,折合成小区用水、用药量进行单独喷雾。采用18-CX型电动喷雾器将药液均匀、完整地喷雾到西瓜叶片上。本试验共施药3次:第1次为9月10日,第2次为9月18日,第3次为10月3日。第1次施药时红椒处于挂果初期,前期连续阴雨,此时红椒病发生初期。3次施药均选择晴天上午9时左右。
1.4 统计分析 于9月10日施药前调查发病基数,第3次施药后7d(10月10日)、第3次施药14d(10月17日)和30d(11月3日)各调查1次发病情况。对小区内所有辣椒逐一调查,记载总株数、病株数,并对病株进行分级。另外,在整个试验期间观察供试药剂处理后对红椒新叶、幼果、花等有无不良反应[4]。
病情分级标准为:0级:健康无症;1级:地上部仅叶果有病斑;3级:地上茎、枝有褐腐斑;5级:茎基部有褐腐斑;7级:地上茎、枝与茎基部均有褐腐斑,并且部分枝条枯死;9级:全株枯死[5]。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3处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对差异著性各处理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在整个试验期间,各组药剂的使用均未对红椒生长产生不良影響,产品安全性较好。施药前调查,红椒疫病已有发生,各处理的平均病株率在4.8%~7.5%,病情指数在1.26%~2.13%。从表1可以看出,第3次施药7d后,687.5g/L氟菌·霜霉威SC400倍、450g/L咪唑菌酮·霜霉威盐酸盐SC400倍、234g/L双炔酰菌胺SC1000倍及300g/L氟胺·氰霜唑SC1000倍的防效明显高于470g/L烯酰·唑嘧菌SC 1000倍、580g/kg锰锌·甲霜灵WP500倍的。药剂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防效呈下降趋势。第3次用药后30d后调查,防效从高到底依次为:687.5g/L氟菌·霜霉威SC>450g/L咪唑菌酮·霜霉威盐酸盐SC>234g/L双炔酰菌胺SC>300g/L氟胺·氰霜唑SC>470g/L烯酰·唑嘧菌SC>580g/kg锰锌·甲霜灵WP。
注: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平均值,平均数后英文小写字母代表P=0.05水平同列数据之间差异显著性,大写字母P=0.01水平,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687.5g/L氟菌·霜霉威SC第3次施药后7d和14d的防效均在90%以上,而450g/L咪唑菌酮·霜霉威盐酸盐SC、234g/L双炔酰菌胺SC以及300g/L氟胺·氰霜唑SC也均在80%左右,能够满足红椒后期对疫病防治需求。对于第3次施药后30d,只有687.5g/L氟菌·霜霉威SC的防效在80%以上,而烯酰·唑嘧菌SC和580g/kg锰锌·甲霜灵WP2种药剂的防效均低于50%。总体上来看,687.5g/L氟菌·霜霉威SC、450g/L咪唑菌酮·霜霉威盐酸盐SC、234g/L双炔酰菌胺SC及300g/L氟胺·氰霜唑SC等4种药剂对红椒疫病的防治均有良好的防效,在生产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在生产上,对连作年限较长(一般6年以上)且疫病发生较为严重的田块,建议进行水旱轮作,以压低土壤中疫霉菌的越冬基数。另外,多种药剂交替使用,以延缓疫霉菌抗药性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金波,陈月珍,何光进,等.淮安红椒大棚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94,100.
[2]杨艳芹,程志超.大棚红辣椒疫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措施[J].上海蔬菜,2017(3):42-43.
[3]郭桂文,郭成均,徐恒涛.烯酰吗啉与氟啶胺混剂防治辣椒疫病[J].农药,2016(8):600-601.
[4]农业部农药鉴定所生测室.农药田间药效实验准则(一)[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5-8.
[5]张佑宏,吕亮,张舒,等.40.2%咪唑菌酮·霜霉威盐酸盐SC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J].湖北农业科学,2017(4):661-662.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