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丘陵旱地小麦增产技术

2019-12-02 05:52董晓红王伟锋乔凡杨竹青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19期
关键词:旱地小麦

董晓红 王伟锋 乔凡 杨竹青

摘 要:该文分析了豫西丘陵地区旱地小麦增产障碍因素,针对障碍因素从土壤改良、施肥、良种、早播、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提出了1套适宜豫西丘岭旱地小麦增产的“四水一早”旱作栽培技术。

关键词:豫西丘陵;旱地;小麦;增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9-0020-02

1 引言

渑池县位于豫西丘陵中心地带,小麦常年种植面积2万hm2,总产量7.5万t,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62%。其中,旱地小麦1.87万hm2,占麦田面积的93%。该区土地瘠薄,耕作粗放,“十年九旱”,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少,拔节和灌浆期等关键时期干旱多发,土壤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小麦产量低而不稳。为充分利用自然年降水,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小麦产量,经多年试验观察,本文总结提出了1套适宜豫西丘陵早地小麦增产的“四水一早”栽培技术。

2 增产障碍因素

2.1 水分不足 渑池县4万hm2耕地,水浇地占6%,自然降水是绝大部分旱地土壤水分的唯一来源。全县年降雨量600~650mm,多集中在7、8、9月份。据有关资料介绍,小麦一生需水约6750mm/hm2,其间自然降水仅有3840mm/hm2,较正常需水相差2910mm/hm2,远不能满足小麦生长的需要。特别是从拔节到抽穗的3、4、5这3个月,正值小麦需水高峰期,降水量仅有84.9mm,而此时气温高,蒸发量大,常因缺墒,致使小麦株高下降,成穗数、穗粒数严重减少,减产幅度达15%以上。

2.2 温度低 小麦增产的关键环节是冬前形成壮苗,为安全越冬和来年多成穗奠定基础。壮苗的形成与品种特性、地力、墒情、热量等有关。据试验,当地常规种植的冬小麦品种冬前需要460~640℃的有效积温才能形成壮苗,而当地日平均温度12.4℃,10月15日以后播种的小麦,冬前积温往往达不到要求,不易形成壮苗。

2.3 土壤质地粘重 据抽样化验分析,豫西丘陵土壤容重1.4~1.5g/m3,质地粘重,通气透水性差,适耕期短。特别是茬地,秋作物成熟晚,适耕期更短,整地质量差,口墒极难保,给一播全苗带来不便。尤其播种期遇到阴雨天气,整地困难,小麦不能按期播种。

2.4 土壤瘠薄 据2001年土壤化验结果,豫西丘陵旱地有机质含量10.1g/kg,全氮0.97g/kg,速效磷11.3mg/kg,速效钾130.5mg/kg,N、P、K3要素除部分地区钾含量较高外,普遍缺氮贫磷,全县4万hm2耕地,85%属旱薄地。

3 增产技术

针对小麦增产的障碍因素及农民种植习惯,经多年试验观察,豫西地区争取小麦增产的途径应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为核心,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为基础,推广“四水一早”措施(深翻改土,以土蓄水;合理施肥,以肥调水;选用良种,以种节水;精细管理,以管保水;适期早播,培育壮苗),满足小麦生育期水分、养分需求,提高小麦产量。

3.1 深翻改土,以土蓄水

3.1.1 坡耕地改造 豫西丘陵地区80%以上耕地属坡耕地,土地瘠薄,跑水、跑肥、跑土,遇較大降雨易发生径流。对坡度在20°以上的坡耕地,进行梯田改造,结合平整土地,培肥改土等综合治理措施,改善土壤蓄水状况,有效纳雨保墒。据测定,经改造后的梯田可减少水土流失40%~60%,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10%~20%,小麦增产32%~61%。

3.1.2 全方位深松 全方位深松土壤,深度达40~50cm,耕作层可增加1倍左右,土壤渗水速度提高6~10倍,可接纳300mm/h以上的降水而不出现地表积水或径流,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同时增强了土壤透水与通气、养分释放与储存、根系穿孔与固定等多方面功能,促进了作物生长发育。据试验,一般旱地全方位深松后,小麦产量比普耕增产11%~23%。

3.1.3 晒旱地“四早”耕作 豫西丘陵地区年降水量多集中在7、8、9这3个月,降水335.8mm,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3.9%。多留晒旱地,实行“四早”耕作法:早犁头遍早晒垡(伏前深耕),早犁2遍早收墒(伏内遇雨必耙,接纳雨水),早犁3遍保口墒(立秋后及时耙耱,减少地面蒸发,保住底墒),早犁4遍保全墒(播前墒情好,浅耕即耙;播前缺墒,不耕只耙),最大限度地保蓄自然降水,达到“伏雨秋用,伏雨春用”。同时,还能充分熟化土壤,减轻病虫,消灭杂草。据化验测定,晒旱地采用“四早”耕作法,降解氮和速效磷分别提高8.4mg/kg和3.3mg/kg,比回茬地多蓄水31.1mm,小麦增产26.8%。

3.2 合理施肥,以肥调水 增施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强蓄水保墒能力,提高水分利用率,增强作物的抗旱性。土壤墒情好,小麦生长良好,根系发达,能有效地利用土壤水分,更好地发挥肥效,达到增产稳产的目的。据试验,土壤瘠薄加重旱灾的危害程度,多施有机肥可以缓减土壤干旱对小麦的影响,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按照测土配方要求,坚持有机与无机配合施用、氮磷钾之间和微量元素之间平衡施用,有效培肥地力,发挥肥效,提高小麦产量。

3.3 选用良种,以种节水 豫西丘陵旱地宜选种抗旱、生产耗水量少、自然降水利用率高的耐寒、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灌浆速度快的半冬性小麦品种。据多年试验观察,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耐旱品种主要是洛旱6号、豫麦49-198、开麦18、豫农4023。据试验,生产1kg小麦耗水量比均豫麦49少0.4mm,自然降水利用率均提高9.3%以上,并且耐寒、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灌浆速度快,适宜该地区种植。

3.4 适期早播,培育壮苗 实践证明,冬前形成壮苗,安全越冬,是旱地小麦高产的基础。积温是冬前形成壮苗的先决条件,适时早播,能增加积温,冬前分蘖期长,蘖多蘖壮,根多入土深,幼苗健壮,抗逆性强。该区旱地常规种植品种,适宜播期9月25日—10月15日,在适播期内,应抢时早播,做到“时到不等墒,抢墒不等时”,争取积温,培育壮苗。据试验, 9月28日适期早播的小麦,冬前积温710℃,次生根10.0条,根深94cm,比10月9日播种的小麦冬前积温多186.0℃,次生根多5.0条,主根长度增加65cm,明显提高了小麦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能力。

3.5 精细管理,以管保水 豫西丘陵地区冬小麦生育期长、水分消耗量大,而小麦生育期内雨雪稀少、冬春干旱多风、土壤蒸发量大。因此采取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证生育期内土壤水分,提高水分利用率。

3.5.1 中耕镇压 整地质量差、坷垃多和土填过松时,及时镇压,破碎坷垃,缩小空隙,减弱气体交换,减少水分散失。土壤遇雨板结时,及时中耕,疏松土壤,切断土壤毛管。冬前中耕镇压,消灭杂草,保墒防旱,提高地温,促根增蘖,控旺促弱。早春中耕镇压,消灭杂草,提高地温,保墒增穗。

3.5.2 病虫防治 红蜘蛛、蚜虫、白粉病、锈病是豫西丘陵旱地小麦的主要病虫害,及时防治,可减少小麦体内水分、养分损失,把病虫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据试验调查,旱地小麦防治红蜘蛛比不防治的穗粒数多1.6~3.7粒,千粒重提高2.5~5.9g,产量提高9%~26%;防治蚜比不防治的粒重增加3.2~6.3g,增产15%~22%。

4 增产效果

2015年以来,位于豫西丘陵地区的渑池县通过推广深翻改土,合理施肥,选用良种,适期早播、精细管理的“四水一早”旱作栽培技术,旱地小麦稳定在3750kg/hm2以上,效果显著。 (责编:汪新国)

猜你喜欢
旱地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小麦测产迎丰收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旱地冰球运动开展价值的研究
哭娃小麦
旱地冰球运动推广及发展策略
少林功夫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