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生 赵东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国际空间站”始建于1998年10月20日,是多功能空间研究组合体,参与该计划的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组织,以美国、俄罗斯为首,其他14个重要成员国,包括日本、加拿大、巴西以及欧洲航天局(ESA)的11个参与国家: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国际空间站”分别由俄美两个飞控中心实施控制。时至今日,已有多个国家的200多人造访了“国际空间站”。2015年,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Roskosmos)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达成协议,决定将“国际空间站”的使用期限延长至2024年。
“国际空间站”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项目,具有全球化的特点,尽管存在政治分歧、经济困难、社会变革,但各个伙伴国能克服困难、协调一致、分享经验,共同致力于“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得益于此,“国际空间站”从2020年延寿至2024年。然而,2024年后“国际空间站”何去何从,各伙伴国仍然不置可否,至今未达成统一的意见。近年,各国航天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就“国际空间站”的后续发展纷纷给出预测和建议,从中可以看出2024年后“国际空间站”命运的走向。
意大利航天局(ASI)局长巴蒂斯通认为,太空探索正在促进国际合作,这一点毋庸置疑,“国际空间站”项目的顺利实施就是很好的例证。他提出了进一步利用空间站的一个可行想法,即把空间站或其中的一个舱段转变为火星生活模拟中心。一方面这样将会延长空间站在轨运行的时间,另一方面也会为训练未来火星任务航天员创造理想的条件。
巴蒂斯通认为,按照协议,空间站的使用期限将延长至2024年,但以后将会如何,现在谁也不清楚,有人提出了商业化的观点,但许多人认为由于高额的成本,这种观点不可行。
目前,空间站的技术状态相当的好,这为再一次延长其飞行寿命提供了可能。但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这就是资金问题。在延长空间站使用期限的情况下,每年需要冻结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来维护空间站的运行,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是用这笔资金再建造一个新的空间站,还是继续延长空间站的寿命,延长至何时是适宜的?这个问题正在进行研究和商讨,目前NASA在分析,在适当维护的情况下,空间站运行期限是多少年。NASA初步打算将空间站飞行期限延长至2028年。
日本方面暂时也没有看到空间站清晰的未来,但赞成延长这个国际合作项目,因为在近地轨道的科学研究还必须继续下去。但是,日本方面认为,如果延长其使用期限,应当压缩其使用成本。
日本空间探索局(JAKSA)的专家直树佐藤认为,2024年后“国际空间站”何去何从,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可能停止使用,移出轨道,也有可能再次延长其使用期限。如果延长其寿命,必须减少空间站的使用消耗。国际社会应当继续在近地轨道开展活动,但不一定要利用“国际空间站”,可以组建另一个空间站,它可以是“国际空间站”的压缩版,也可以是类似的小型空间站。
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载人计划执行主任谢尔盖·克里卡廖夫则强调,空间站还会继续飞行,但这不仅仅是国家的行为,私人公司也应当参与运营。空间站飞行需要高额的成本,应当调整其运营结构,减少国家的作用和投入,吸引更多的私人公司参与其中,这样可以保证空间站长久的飞行。“国际空间站”是国际合作的典范,其继续运行对于未来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欧洲航天局(ESA)主席乔安·迪特里希·沃纳就制定近地轨道新的探索方案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国际空间站”能够运行至2029年,即便如此,其寿命也接近尾声。此后,应当有新的项目,对于近地轨道的探索应当做到收放自如,想去时可以经常光顾,想回时可以迅速返回。
NASA空间战略和研究高级顾问凯瑟琳·罗里宁指出,根据技术标准,空间站可以顺利运行至少10年,现在证实确认能够运行至2028年,“国际空间站”伙伴国将会基于一定的标准采取最后的决定。她认为,近地轨道的探索属于经济发展领域的问题,在“国际空间站”项目停止之前,必须保障有商业平台在轨运行以进行未来的研究。NASA将保持空间站的在轨运行,直至找到有效的途径保证平稳的过渡,保障低轨道用户的利益。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主任帕斯卡·爱恩方德认为,“国际空间站”是航天领域国际合作最成功的项目,如此众多的国家参与其中,一起工作、共同研究。空间站运行期限已延长至2024年,欧洲已将各类的研究计划制定到了2024年。她强调,德国是空间站项目欧洲主要的参与国之一,为空间站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