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聪颖 仇小松 蒋振宁
【摘要】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中流砥柱,建立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必经之路。出口信用保险则是国际社会通行的,用以促进本国对外贸易和投资发展的政策性金融工具。探讨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创新在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和“走出去”中的促进作用,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装备制造;走出去;出口信用保险;
保单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
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建立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并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是加速工业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水平的一项重要保障。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进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然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并非一帆风顺。纵观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历程,其在由“产品走出去”向“服务走出去”再向“资本走出去”的转型发展过程中,亦面临诸多难题。其中,抗风险能力薄弱和缺乏融资能力正越来越成为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最主要的阻碍因素。因而,在此背景下,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这一金融工具,通过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创新为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提供定制化的保险服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出口信用保险支持装备制造业“走出去”
从宏观概念上来看,出口信用保险是符合世界贸易原则规定的,国际社会上通行的一种用以促进国家对外贸易发展、投资水平提高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其本身所具有的市场开拓、损失补偿、融资支持、信用增级等政策性功能,可以显著增强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的抗风险能力和融资能力。
(一)出口信用保险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但国际市场占有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抗风险能力弱、融资能力差等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都有待出口信用保险这一政策性金融工具去补足。就当下而言,出口信用保险在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从现有的报告来看,2016年,中国信保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别出口和投资1 133.1亿美元。其中,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共承保“一带一路”项目56.5亿元,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应保尽保。与此同时,根据中国信保政策性职能履行评价指标数据可以看出,自2011年起,信保业务对外承包工程覆盖率呈总体上升趋势(表1)。此外,2016年信保重点行业业务占比达到68.95%。重点行业渗透率由2009年的6.82%提升至2016年的14.5%。综上,出口信用保险在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出口信用保险对装备制造企业的优化作用
就装备制造企业而言,运用好出口信用保险这一政策性金融工具对抢占市场、增强自身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出口信用保险对装备制造企业的优化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主要有:促进融资、开拓市场以及损失补偿等。
1.促进融资方面。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运行态势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一蹶不振;另一方面,全球新兴市场发展也遭遇重大挫折。国外业主普遍面临资金紧张、资金流转不畅等问题,自身信心严重不足,这对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无疑是雪上加霜。因而,面对这一情形,国外业主势必会更加青睐那些可以帮助其解决资金紧张问题的装备制造企业。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有效帮助业主解决项目融资问题,这样,国内的装备制造企业便可以借助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这一工具拉动银行资金对装备制造企业的支持,从而解决装备制造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市场开拓方面。由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可以给予装备制造企业特殊的风险转移渠道,因而,企业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有效选择,筛选出最优质的合作伙伴,亦可以通过大胆选择灵活的结算方式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解决有单“不敢接”的问题,从而不断扩大贸易规模,抢占市场先机。
3.损失补偿功能。由于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有效补偿装备制造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因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产生的经济损失,这便为装备制造企业构建了一道风险保障,为装备制造企业的稳定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除上述三种功能以外,对于装备制造企业而言,出口信用保险还有着优化报表、信用增级等重要作用。
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一)出口结构不合理
虽然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体呈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然而其内部各细分行业增长的分化态势也日益显现,并且越来越突出。根据《装备制造业蓝皮书: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6)》相关数据显示,在2015—2016年期间,我国的农业机械行业、电工电器行业在整体实现10.58%以及11.21%利润增长的同时,装备制造行业利润增速却整整下滑了39.16%。其中巨大的增速差距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结构性矛盾正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亟待进行新一轮调整。相应的,这一结构性矛盾体现在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装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能严重过剩。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其整体出口结构上,主要还是偏向于中低端技术装备的产品出口,而国内装备制造产业主要也是以生产劳动密集型、技术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为主,因而这就直接造成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能出现严重过剩。
二是装备制造业中,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业产品的能力较为欠缺。当下,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出口贸易中的部分高新技术产品、核心工艺零件主要还是依赖进口,与装备制造業强国相比,我国装备制造技术落后了5~20年。因而,部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成套设备,如燃气轮机、核电设备、数控加工中心等,由于技术、设备不过关,创新度不够等原因,我国目前仍不能独立制造,过度依赖进口。
综上,由装备制造产业出口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劳动密集型产能过剩严重影响了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利润空间。久而久之,这更会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的“绊脚石”,从而进一步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因而,装备制造业“调结构”迫在眉睫。
(二)抗贸易风险能力薄弱
部分装备制造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拿到了订单、抢占了市场、稳定了出口,自身竞争力显著提高。但也有部分企业由于自身风险意识不强、抗风险能力薄弱等原因,致使自身在国际贸易中频频遭遇风险,损失惨重,部分中小企业在重大风险面前甚至一度经营中断。应该说,缺乏“风险管理与防控”的敏感度、前瞻性以及风险防范措施是我国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的通病。在内容上,它主要集中表现为三点:
第一,对知识产权认识不足,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对知识产权认识度、重视度不高,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一般出口贸易和“走出去”过程中屡屡吃亏。有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海外申请专利数量仅为3.67万件,还不足总量的5%。而在近年美国的“337”调查中,有1/3被告为中国企业,给相应企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
第二,业务结构过于单一,导致风险过于集中。业务结构单一化势必会带来风险的高度集中。在市场价值规律与产业周期作用下,某一具体的装备制造产业势必会经历“高峰”与“低谷”,在产业“低谷”阶段,装备制造企业如不能适时调整业务结构与经营战略,便会将自身置于险境,风险一旦发生,后果定是不堪设想。例如,2013、2014年国际船舶市场低迷,不少船厂因未能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为自身带来了一系列经营风险。
第三,风险管控意识不强。在装备制造业出口贸易中,买家资质鱼龙混杂,如何鉴别买家“优劣”、控制贸易风险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装备制造企业一般贸易和“走出去”的实际过程中,部分装备制造企业一心只想抢市场、抓订单,对买家资质不加以鉴别就冒然签订商务合同、盲目发货,为自身带来了很大风险,轻则遭遇买家拖欠货款,重则遭受诈骗、钱货两空。因而,帮助装备制造企业建立风险管控意识可以从源头上降低企业风险,增强其抗贸易风险能力。
(三)融资难,融资手段单一
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部分行业目前已经拥有一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产品,如火电、交通运输产品、核电等一系列大国工程。然而,即使是这些相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在“走出去”过程中也依然面临着诸多难题。这些产品由于自身周期长、造价高等原因,普遍比较依赖融资,融资问题不解决,企业“走出去”便困难重重。梳理装备制造企业一般贸易和“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大概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一般贸易项下,由于广大中小装备制造企业本身固定资产极为有限,因而势必缺乏融资必要的抵押物和担保物,这一情况直接导致了企业难以获得融资银行的青睐。
二是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项下,企业由于融资理念、融资经验不足、对金融支持政策不了解等主观原因造成的融资难问题。一方面,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对信用保险这一融资便利工具都缺乏深入了解,这一短板进一步弱化了企业获得外资银行融资支持的可能。另一方面,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都缺少可借鉴的成功经验。由于装备制造企业自身所处的行业及市场特点,其项目经验更多还是集中在本行业及相关区域。因而,在装备制造企业没有更多可借鉴的项目融资经验的情况下,其融资思路势必受到限制。以上两方面原因,直接造成了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融资难的问题。
三、出口信保保单融资创新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走出去”中的应用
抗风险能力薄弱和缺乏融资能力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最主要的阻碍因素。出口信用保险作为WTO允许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具有促进国家对外贸易发展和提高投资水平等重要功能,因而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贸易融资能力。本文将装备制造业的角色转换划分为四个阶段:1.0产品制造商阶段、2.0传统工程承包商阶段、2.5带资承包商阶段和3.0海外投资商阶段,论述不同的信保融资产品在各阶段的运用,并进一步探讨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创新和产品组合对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
(一)1.0产品制造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贸易融资模式的应用及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下,国际市场竞争可谓愈演愈烈,出口商除了比拼产品质量、价格、服务等硬性条件外,通过提供信用销售、赊销等支付方式来争取订单业已成为业内普遍现象。在信用销售中,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海外应收账款的收款安全问题;二是短期资金周转问题。借助信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应收账款融资保单,可以有效解决企业的以上两个顾虑,进而帮助企业抢抓订单、开拓市场。企业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进而将信保公司保障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并且将自身原有的赔款权益一同转让给银行,从而获得银行的贸易融资。同时,基于短期信用保险的损失补偿功能,银行可以降低授信门槛,提供无需抵押、担保的贸易融资。短期应收账款保险保单融资业务模式在产品出口中的应用较为普遍和广泛,不少银行都推出了信保贸易融资项下的专门产品。通过信保贸易融资,出口商不仅可以保障应收账款的收汇安全,还可以获得融资支持,实现提前收汇,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利用效率,从而增加国际市场竞争力,稳定和扩大出口规模。
(二)2.0传统承包商(EPC)——特定合同保险+量单融资模式的应用及作用
在激烈的同业竞争背景下,加之国内原材料、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国内制造商的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越来越多的制造商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期,开始“走出去”,希望作为承包商承接海外项目,以工程承包帶动产品出口。海外工程项目一般采用两种付款方式,预付款+分节点付款的方式,或预付款+建造完成后一次性付款的方式,无论哪种付款方式,境内承包商都需要垫资建设。在此阶段,企业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风险问题,一旦项目所在东道国发生政治风险或业主破产、违约等商业风险,企业的应收款和成本投入部分都将会遭受损失;二是垫资建设带来的资金压力。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信保在特定合同保险的基础上,针对中短期工程承包的特点,创新推出了“量单融资”模式,在保障境内承包商收汇安全的同时,解决资金需求。
1.特定合同保险
特定合同保险作为中国信保独有的政策性保险产品之一,在产品定位上,它主要致力于为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对外工程承包等境外业务提供定制化的保险服务。承保由于采用延期付款(延付期2年以下)的支付方式所带来的收汇风险,或者拓展承保出貨前或项目交付前买方或业主的违约风险。就境外工程承包而言,信保公司的特定合同保险产品主要保障的是业主所在国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
2.特定合同保险+量单融资运行模式
在特定合同保险的基础上,中信保通过特定合同保险+量单融资的模式为承包商提供融资支持。即在特定合同保险的保障下,借用工程承包行业常用的工程量单(Bill of Quantities)、提单(Bill of Quantities)、本票(Prom-issory Note)等单据作为债权凭证,通过强化“量单”的独立性,承包商以“量单”将经业主(监理)确认过的应收账款卖断给银行,银行基于有保障的、可预见性的还款来源,向企业放款,融资业务模式如图1。
基于特定合同保险,承包商以独立的“量单”为载体,将应收账款卖断给银行,提前实现回款。该融资模式对于承包商而言主要作用如下:一是风险保障。通过投保特定合同保险,将工程建设中的所在国的政治风险和业主的违约风险转由中国信保承担。二是融资支持。基于中国信保的风险保障,融资银行通常无需承包商提供抵押、担保,这有效降低了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缓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更有竞争力的延期付款方式,从而增加投标竞争力。四是规避汇率风险。项目项下的应收账款由于卖断给银行,实现了提前收汇,因而成功降低了汇率风险。五是优化企业财务报表,通过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卖断,不占用企业在银行的授信额度,实现财务报表和现金流的双重优化。
基于特险“量单融资”模式的多重优势,国内银行创新专门产品,为境内企业承接境外工程提供融资服务。例如中国信保与建设银行合作,推出的“建信通”业务。基于中国信保的特定合同保险产品,银行以买断商务合同项下企业应收账款的形式,帮助企业实现即期收汇,在为企业解决工程回款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汇率风险。该业务无需抵押、担保,且不占用企业授信额度,有效提升企业融资便利度,降低融资成本。
(三)2.5带资总承包商(EPC+F)——中长期保险融资模式的应用及作用
在全球经济去杠杆这一态势下,随着境外承包工程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海外业主普遍面临资金紧张、现金流不畅等问题,工程承包逐渐由传统承包模式发展为带资承包模式(EPC+F)。在此情况下,国外业主对于工程承包方的要求不仅仅是工程建设或设备供应,而是境内承包商“带资”投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工程承包市场上,有超过65%的工程承包业务需要企业带资承包。带资承包意味着境内承包商除了要具备技术、产品等优势外,还需要能够帮助业主解决融资问题。因而,融资能力的优与劣,构成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它甚至从某种程度上了决定了企业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中胜出。国内企业开展国际工程承包,融资手段单一是最主要的问题。由于外债管理相对较为严格,国内企业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较高、难度较大。目前,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国际工程承包,相当一部分资金需要依靠进出口银行提供的出口信贷。针对这种情况,中信保通过出口信贷融资保险,以及特险+买贷的产品组合,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能力。
1.出口信贷保险融资模式
出口信贷融资保险同样也是中国信保独有的政策性业务之一,在产品定位上,它主要致力于解决2年以上15年以下的中长期项目融资。险种上,它主要包括了出口买方信贷保险和出口卖方信贷保险两种。工程承包建设期在2年以上的中长期项目都可以采用出口信贷保险解决项目融资问题。在分析前文对出口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保险融资模式介绍的基础上,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出,两者主要有三点区别:一是借款人(债务人)不同,买贷的借款人是境外业主,卖贷则是工程承包商。二是付款方式不同,卖贷项下是分期付款,买贷则是现汇项目。三是融资责任和风险不同,卖贷的融资责任、项目风险均由承包商承担,买贷则由境外业主和融资银行承担。由此可见,在卖方信贷融资模式下,承包商负债增加,承担的风险责任较大。因而,在实际业务中,虽然卖贷利率低、手续相对简便,但承包商大多数情况不希望采取此融资模式。
就对外承包工程而言,出口买方信贷保险的被保险人是贷款银行,保险标的为贷款协议项下本金加利息,它是中国信保为贷款银行提供还款风险保障的政策性保险产品。贷款银行在保险的基础上,为业主提供出口买方信贷,具体融资模式如图2。
对于境内承包商而言,一是借款人为境外业主,不增加境内承包商负债;二是提供融资解决方案,提升工程承包商中标机会;三是可以即期收汇,规避汇率风险。对于业主而言,通过信贷保险可以提升大额贷款的信用等级,不需要占用自有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对于银行而言,通过出口信用保险这一工具,可以帮助其拓宽风险鉴别渠道,增强自身风险控制能力。
2.特定合同保险+出口买方信贷保险融资模式
出口买方信贷保险的融资模式,虽然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一般推动进程较慢,而业主往往支付预付款后即要求承包商开工,承包商面临融资尚未落实情况下开工所形成的成本投入的风险敞口。通过特定合同保险+出口买方信贷保险组合模式,可以为承包商有效解决在“尚未达到放款条件”就要“立刻开工”的两难境地,防范建设期的成本投入风险。业务模式如图3。
(四)3.0投资商(“EPC+I”)模式——海外投资保险+出口信贷保险的应用及作用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落实,“共商、共享、共建”这一新发展理念日益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国际工程商务模式在这一理念影响之下,也正经历着快速变化。就当下国际工程商务模式而言,新兴的“投建营一体化”模式正日益成为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的重要转型方向,“投资+工程总包”(EPC+I)的承包项目已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EPC+I”模式下,境内企业通常是作为投资商的角色来参与项目的建设、运营的。与传统的工程承包项目相比,“EPC+I”项目虽然拉长了利润链条,更有利于发挥项目应有的效益,但对承包商资源整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由于目前中资企业开展投资业务处于起步阶段,且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等国家,政策不稳定。因此,企业除了面临传统EPC的经营风险和融资问题外,还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
1.海外投资保险
海外投资保险指的是中国信保为鼓励中国投资者的海外投资行为,对投资者因投资所在国发生的汇兑限制、征收、战争及政治暴乱,以及违约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根据投资方式的不同,海外投资保险分股权投资保险和债权投资保险。
以A公司为例,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直接投资建厂,经过多年的稳健经营,最终实现了由产品销售“走出去”,到工程服务“走出去”,再到产业资本“走出去”的转型发展之路。2017年,A公司在东南亚某国投资建造光纤光缆厂,项目投资分两期执行。项目总投资金额中,30%为企业自有资金,另外70%由融资银行提供贷款给A企业,再由A企业以股东投资形式投资。中国信保为该融资项目提供海外投资(股权)保单,防范政府征收、汇兑限制、战争及政治暴乱等风险。其融资模式如图4所示。
该融资模式的主要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风险保障作用。保障因战争和政治暴乱等政治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政府汇兑限制造成企业不能将资本和利润汇回投资宗主国造成的损失;因土地征用、政府违约导致项目不能运营的风险。二是融资促进作用。基于损失补偿功能,提升借款人的信用等级,为投资者提供融资便利,降低融资成本,促进融资落实。
2.“海外投资+”多险种组合融资模式
(1)海外投资+出口信贷保险融资模式
在“EPC+I”项目中,既有境外投资行为,又有工程承包行为。对于贷款银行而言,信保的海外投资保险只可以保障因政治风险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并不包括商业风险,而出口买方信贷的保障较之海外投资险保障更为全面,它既保障政治风险又保障商业风险。为了有效提高项目的信誉度和可融资能力,中国信保通过提供海外投资保险和出口买方信贷这一组合产品,用海外投资保险保障境外投资项目的基建部分,用出口買方信贷保险融资模式为项目提供融资。其融资模式如图5。
(2)海外投资保险+融资担保模式
中国信保除了可以通过提供海外投资保险,有效保障中资企业的海外投资权益外,还可以借助融资担保业务,以“内保外贷”的形式为项目提供低成本融资。在该融资模式中,由中国信保向境外融资银行(或其他债权人)出具见索即付保函,承担借款人(项目公司)的还款风险,其融资模式如图6。
四、结论
装备制造业虽在“走出去”各阶段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但主要可以归结为三大类,即风险问题、融资问题和市场竞争力问题。作为保障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重要金融工具,出口信用保险的不同险种,可以适应性地保障不同形式的对外经济活动,提供不同的融资支持模式,从而有效提升装备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出口信用保险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无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优化财务报表、提升企业信用等级以及帮助企业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的作用。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规避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的重要工具,对装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投资等能起到直接的保障作用。同时,基于损失补偿功能,出口信用保险可以作为桥梁和纽带,将业主(进口商)、承包商(出口商)、信保公司、银行等项目各方联系在一起,为项目落地提供融资解决方案,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产品的组合和创新可以为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发展的各个阶段,提供个性化融资解决方案,从而满足多元化的融资需求,有效推动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和“走出去”,助力企业完成角色转换,支持中国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能合作。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政策性职能履行评估报告[M].北京:国务院研究中心,2016.
[2]王德宝.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兼论中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改革与发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
[3]钱雨.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职能的比较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9.
[4]郭喜凤.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D].安徽大学,2017.
[5]陈聪颖.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业务优化和创新研究——基于中小出口企业[J].国际商务财会,2017,(11).
[6]林桂军,何武.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及升级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15,(04).
[7]张金城.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战略研究[J].国际贸易,2015,(09).
[8]季成,徐福缘.我国装备制造与服务联合“走出去”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5,(09).
[9]任曙明,吕镯.融资约束、政府补贴与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4,(11).
[10]刘红华,邵洪涛.中国装备制造业融资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4,(04).
[11]车坦阳,胡唯一,王晓航.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融资租赁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12]徐海龙,杨汇潮,江生忠.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作用研究[J].保险研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