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陈一 江苏省苏州市三元实验小学校
关键字:数学教学 充满童趣 研究
刘加霞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玩着、乐着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境界,如何让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历、感受这境界并有真实的体验呢?”这需要老师“创设拟人化的、充满情趣、质疑与挑战的故事情境将孩子带到快乐学数学的天堂,实现共享“玩着、乐着学数学”。可见,实现“玩着、乐着”学数学要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用“一颗有诗意的心灵”、用“富有天真烂漫的想象力”来为孩子们营造充满童趣的数学课堂。
在孩子的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数学课上请来小兔、小牛、小花猫,苹果、橘子、小草莓……赋予它们生命,让它们和孩子们一起学数学,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时,它们帮助提示,当它们遇到问题时,孩子们乐于帮忙,学生生活在喜欢的童话情境中,“枯燥的数学”成了孩子们与小动物的交流媒介,促使孩子们想办法解决问题以帮助他们喜爱的小动物,既掌握了认知,又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一举两得。
学习数学永远离不开“数”,课上通过引导学生为数找朋友、和数捉迷藏、给数找家等游戏赋予数孩子的灵性,可爱、淘气、有思想,使数也有了生命。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在学生眼中都变成了“朋友”,孩子们在和数的亲密接触中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数,感悟数学概念的多元表征。
“拟人化”使课上所研究的内容和“与学生一起研究的同伴”都具有生命和灵性,具有了生命的色彩、生命的张力,有活力的数学课一触即发。
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世界好精彩。
如果说创设情境是为数学课在形式上增加生命的色彩,那么教学内容生活化就是在挖掘研究内容中的生命色彩,而内容上中所蕴含的生命意义才是童趣的真正来源。
只有恢复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复杂的联系,才能使我们研究的内容具有“人气”,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经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过程,到生活中找知识的生活形态,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数学内涵,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生活形态和实践意义,进而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简单推理》一课,我就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猜老师爱吃哪种水果的活动中认识排除法、在捉迷藏的游戏中认识分析方法的多样、在帽子游戏中感受信息对做出判断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认识获得信息的方法。在《认识钟表》一课,更是时时用学生的生活做素材,把学生上课的时间、午睡的时间、吃水果加餐的时间等等,连同学生的活动照片一起放到大屏幕上,请学生观察、辨认,这样的教学内容充满着内在的生命力,吸引着儿童积极的探究,是教学充满童趣的内在动力。
好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当问题“难和易之间有适当的比例时,才会出现最好的思维。”“太容易了,没有思维的兴趣;太困难了,思维就无法进行。”数学课上只有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深入的、思维上的真探究。这才是数学课充满童趣的核心所在。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教育的作用不是激发好奇心而是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奠定探究、发现、创造的动力基础。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心灵深处探究的愿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本质动力所在。
在《10的认识》一课中,通过故事《骄傲的9》引出9和10不一样,为什么10和我们以前认识的数都不一样呢?自然引起学生对十进位值制计数系统的探究的欲望。
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生生多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品尝到思维成功的乐趣,有思维乐趣的数学课才真正是有童趣的数学课。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低年级学生“好动”,课上要适时的结合教学内容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使课堂动静结合,动中感悟、静中提升,让课堂凸现节奏韵律感。
在《乘法的认识》一课刚开始就组织学生进行拼图大赛,比比谁拼的图(相同的)多,气氛顿时活跃,之后引导学生列式算算自己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棍,拼得多的学生自然算起来很麻烦,这就充分引导学生感受乘法产生的必要性。这节课有动有静,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
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手、脑都应得到发展,操作的目的是丰富感性认识,静下来分析是在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动”是手段,“静”下来分析是目的,动静结合,彰显节奏的同时,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总之,营造充满童趣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不断的思考:怎样用好的形式把好的内容传授给孩子,需要教师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在教学形式上“色、香、味”俱佳,内容上“营养丰富”,让孩子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童趣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