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梅
审计风险是被审计对象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本文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以及影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优化策略,以帮助事业单位提升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服务。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及内部审计质量概述
审计风险在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审计准则当中的定义是: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将其引用到事业单位上就是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相关审计人员提供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因此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是值得事业单位重视的,通过审计风险的防范,能够尽可能的降低审计工作错误,从而将审计监督体系的效用进行充分发挥,尽可能发现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财务存在的缺陷,然后由事业单位对其进行完善,为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不同指导意见。
内部审计质量主要反映某段时期内内部审计工作的完成程度、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以及内部审计目标的落实,同时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灵魂。对于审计目标的实现以及价值作用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内部审计风险与内部审计质量来说,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增强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策略,从而提升内部审计质量;而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又能够为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提供保障。正是两者特殊的联系,事业单位中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需要从审计质量提升出发,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制定出有效的优化策略。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原因分析
1.内部审计法规存在缺陷。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13年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主要是针对市场经济当中的组织企业。对于整个社会组织团体来说其法律效率较低,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来说不具有法律强制性。内部审计法律制定的缺陷以及在操作性上存在着不足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当下我国并没有针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此外内部审计人员在落实相关审计工作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通常是根据自身主观经验完成相关审计工作,因此会有较大的主观因素掺杂其中,致使内部审计工作无法深入全面展开,同时也不利于审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的提升。
2.内部审计专业能力缺乏。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綜合素质良莠不齐,当下的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不科学,通常都是由财会专业进行兼任。而且在内部审计的实践经历上所取得的审计经验十分缺乏,也缺乏专业的内部审计培训,使得相应的内审知识十分匮乏,再加上其工作积极性以及主观性不够,审计环节当中基本上是从财务基础或者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审计,并不是从专业审计的角度完成相关审计工作,从而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质量以及审计结论,极易造成审计风险。某些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责任心欠缺,对于审计工作的质量要求较低,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并没有能够应用职业谨慎态度于审计工作环节当中,也提升了审计风险的发生几率。
3.内部审计部门缺乏权威性。目前我国多数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基本上是事业单位的内设机构,通常是在本事业单位一把手的领导下展开相应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为本单位的运营管理提供服务。某些单位尽管单独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更多的只是从形式上设立,从本质上看仍然需要根据事业单位领导人的指导完成相应工作,所属的层级较低。所以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的缺乏间接造成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无法有效提升。而且审计环节当中,无可避免地受到本单位的利益制约,迫于单位内部管理层的压力,很难从客观的角度出发直接对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作出公正客观的审计结果报告,最终导致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缺失,使得整个内部审计权威性大打折扣,无法最大限度地规避内部审计风险。
4.内部审计技术缺乏创新优化。企业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在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当中并没有得到应用推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通常仍然是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其主要的审计目的就是查错防弊。但是内审人员的风险观念十分薄弱,审计风险控制因素缺乏充分的考虑。因此也就无法运用新的审计技术,以风险导向作为核心的审计模式来防范与化解内部审计风险。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通常只是对账表上的数字进行核实,判断其中是否存在相应的舞弊情况以及技术上的错误,传统的审计技术无法满足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需求,而风险导向型审计技术能够更好地健全内部审计风险防范体系,因此需要事业单位对自身的内部审计技术进行优化创新,引入先进的内审技术与方法。
三、影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以及人力资源的匮乏。内部审计质量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重要保障,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缺乏相应的控制体系,同时也没有有效领导以及管理,无法组织协调内部各部门的质量控制活动,导致各部门之间质量目标缺乏统一性、质量管理信息沟通不畅。从当下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来看,通常财务审计人员较多,这些审计人员对于管理知识、科技金融、信息技术的掌握是缺乏的,无法形成复合性的内部审计人才。因此应对愈加复杂的内部审计工作的能力较弱,无法满足内部审计质量要求。
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通常遵循国家审计法律法规以及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这种情况虽然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特征,但在质量控制体系上的建设是缺乏的,尤其是各部门的质量控制标准并不统一,某些审计人员甚至不知道如何开展相应的内部审计工作,达到怎样的标准,对于事业单位审计质量提升是极为不利的。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思考路径,因此内部审计质量标准如果无法统一,内部审计风险体系也就无法进行深化。
3.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发挥应有的成效。倘若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较低,其所收集的审计证据不充分,或者审计数据存在错误不足以支撑审计结论,最终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无效化,极大地浪费了事业单位的各种资源。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缺乏对审计报告当中审计重点的归集以及汇总,最终导致相应的审计价值无法发挥出来;另外就是缺乏对审计方法经验的总结与提炼,无法将优秀的审计方法经验进行推广,内部审计工作成效自然难以发挥。
4.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缺乏科学统一性。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机制并不健全,在科学性统一性上都有着一定的欠缺。质量评价标准是衡量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准则,也是评价工作成果的尺度。当下许多事业单位由于缺乏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通常都是通过个人经验作出相应的判断,致使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工作的弹性较大,存在着较大的可操作空间,不利于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
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优化策略
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内部审计风险的降低,同样的内部审计质量如果较低,内部审计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因此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策略要从内部审计质量着手。
1.加快内部审计法规制度建设。要想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得以保障,就需要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出发,对审计法规体系以及其他相关配套法规政策进行健全以及完善,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环境逐渐优化。尽快地颁布相应的内部审计法,通过强制力、权威性的法律形式,直接对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制的制定以及工作的展开进行准确规范指导。此外修改健全审计法,实现与内部审计法的契合,认清国家审计与內部审计两者间的紧密联系,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从而协调以健全内部审计法律体系,最终形成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规范化管理。
2.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确保内部审计权威性独立性。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同时配备足够数量的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不仅是为了确保其独立性以及客观性,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性。构建有效的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实施相应的监督,推动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提升。
3.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业务部门是风险管理框架当中的监督者,必须要协助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参与者逐渐地完善相应的风险监督体系,以便提供及时以及富有前瞻性的风险信息,制定出相应的审计风险化解策略。因此内部审计业务部门要积极地参与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这也是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重要途径。内部控制不仅是为了保护事业单位资产以及检查财务资料准确可靠,同时也是贯彻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从而达到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
4.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养。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主要是由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完成,因此必须要强化职业化建设,以胜任能力作为核心构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教育以及岗位培训机制,通过内部审计职业化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使得其能够充分地运用职业思维来对待事业单位当中的问题,正确地处理各项审计业务。其次要持续职业发展,不断地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使其了解学习掌握相关法律专业知识、技术方法以及审计实务,结合事业单位的运营特点,不断地将内部审计技术进行优化创新,最终为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提供技术上的保障。如此事业单位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