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
摘 要:国家建设需要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全面推进计算机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基于学年学分制创新型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要遵守六大基本原则:大类培养,夯实学科基础;主专业方向,融入主流;复合开放专业,顺应学生需求;强化技能,突出应用;产教融合,融双创;循序渐进,尊重规律。以此全面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合理设计课程模块,形成较完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学年学分制 计算机类 创新型交叉融合 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9(a)-0164-0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依据学校创新型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计算机类复合应用型人才既有利于从事各行业应用系统开发、信息平台搭建、信息系统管理以及从事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他专业应用领域工作,也有利于将计算机技术、数据管理等作为专业特长从事其他领域工作的特点,拓展“计算机类+X”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此适应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综合要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拓宽就业面。
1 “计算机类+X”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计算机类+X”,即每个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于一个计算机类主修专业,X个(X≥4)交叉学科专业(开放专业)。X中的开放专业是在学校现有的本科专业中合理选择的,主要特点是专业基础夯实、复合性融合、实践强化、创新融合。
1.1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计算机类综合人才需求的道德品质优良、计算机类主修专业理论基础实用、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突出、交叉学科专业理论基础能用、综合素质良好、能适应计算机相关技术在各行业应用,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在一线工作岗位上,在系统开发、部署、系统管理与应用等相关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1.2 课程体系
在优化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主修专业按大类培养,设置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共同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开放专业课、通识选修课六大平台课程;其中开放专业按照培养学生专业交叉融合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设置开放专业模块。
1.3 主修专业夯实学科基础
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原则为主修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共同课和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选修课+通识选修课占比为48%~55%。主修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占比37%。
1.4 开放专业,顺应学生需求
计算机类专业延展性极强,与其他学科交叉较高,因此,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是复合型人才必备的能力。设置的X个开放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就是根据专业相关复合性、专业发展综合性、学科专业前沿性和学科文理交叉性等原则选择设计,旨在为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学习过程提供更大的空间。开放专业课程设置保证其选修课程能构成相对完整的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模块),具有高度的凝练和精准的特点,不是各专业课程的简单相加和杂乱组合,也不是某一专业核心课程的简单照搬。体现了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通识和应知应会的特点,具有跨专业学习的可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具有“入门”的性质。开放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占比为8%~15%。
1.5 强化技能,突出应用
注重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秉持工匠精神,实施工匠教育,培养工匠人才,主修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即专业课程的课内实验和实訓+专题综合训练项目+“双创”技能训练项目+综合实验与实训项目+校企合作实战项目+毕业综合训练项目占比为37%。
要求毕业设计选题要结合主修、开放专业实际,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保证复合型人才培养。
1.6 产教融合,融双创
要求在“知行思合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各类在真实环境中解决真实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的有机融合。强调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和意识,增加学生创新理念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和目标,使得其主动性更好地发挥,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计算机类专创融合可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双创”基础训练与项目申报、参加互联网+大赛项目、参加学科专业竞赛、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教育专题及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育、校内外计算机技术、网络服务及计算机应用培训等。
1.7 循序渐进,尊重规律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主要强调的是培养把科学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并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人才。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除达到专业国家标准外,必须坚持以满足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为根本,坚持就业导向。基础理论知识应该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主要强调实践,加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要注重知识自身的系统性和理论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多动手,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大学开设的教学课程和各种实践活动,按先后顺序进行安排,并规定一定的教学时数。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是根据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特点,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它集中反映了大学的教育目标和专业的培养方向。借助于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的某一专业开设的各类课程之间发生有机的联系,构成实现培养目标所必需的知识系统和方法体系。
2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简述
笔者学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按照交叉学科复合性设置行业大数据分析与面向领域应用的商业智能方向模块,开放专业与学校商科教育融合,将管理类、金融类、营销类、教育类等专业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开放专业。
3 结语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计算机类+X”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将实现应用型人才与复合人才培养有效的融合,以学生需求、就业需求为导向,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具有计算机技术应用及相关交叉专业应用领域的综合能力,以此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对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 谢健.地方本科高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