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析

2019-11-30 12:05黄腾飞
科技资讯 2019年26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

黄腾飞

摘  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对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具有深厚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和良好艺术修养的综合性专业人才。该文基于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现状,探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原则,并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设思路,旨在为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TP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9(b)-0010-02

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不断成熟基础上,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逐步普及的条件下,我国飞速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1]。自2002年以来,国家从十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都指出大力发展数字媒体相关行业。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对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具有深厚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和良好艺术修养的综合性专业人才[2],然而,现实是这些人才严重缺乏。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导致培育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相符的原因之一。

1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现状

1.1 专业设置不甚完备

某些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目前面临的现状是开设時间不长且课程设置无法满足需求[3]。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的素质都无法与当前的教学要求同步。专业设置不甚完备,导致所培养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符。

1.2 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给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某些高职院校还没有及时更新人才培养计划,缺乏对社会需求的充分研究[2],导致所培养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符。

1.3 理论与实践课程脱节

某些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与实践课程的配比未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很多情况下,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学生的工作能力无法满足职场要求。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脱节,致所培养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与社会所需不相符。

1.4 技术与艺术教学分离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是计算机与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某些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尚未形成有机,连贯的教学体系[2],一些学生虽然会写代码,但是不会设计代码界面,还有一些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绘画能力,但是无法完成电脑端或移动端的界面设计。

2  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原则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切实掌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该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实操应用能力,能从事以广告设计制作为主导的平面图形制作、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多媒体软件设计、影视资料编辑等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应面向社会需求、明确专业定位,强化理论与实践、提升应用能力。

2.1 面向社会需求,明确专业定位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明确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定位,紧跟社会的发展,以市场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发展的方向较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上应根据自身院校实际及发展规划出特色课程,帮助学生达到一专多能,扩宽学生就业面,提高学术就业率。

2.2 强化理论与实践,提升应用能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在课程设置中,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占比分配,以“理论学习为基石,职业性为重心,技术性为中心,应用性为目的”[4],不断拓展在校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内化与迁移知识,加强校企共建,互利互惠,将真实的项目引入课堂,实践成果反馈企业。

3  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思路

3.1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要构建科学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应以市场发展和行业需求为着力点: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市场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技能要求;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和优势,制定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确保课程体系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加强课程群的建设,形成课程与教学之间的体系,促进课程之间的动态联系,确保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支持和整合;通过课程计划,全面安排校内教学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通过课程资源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和直接的条件[2]。

3.2 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

目前现有的大多数教师出身计算机专业,少数教师出身艺术专业。计算机专业相关教师,注重技术方面的教学,而忽视艺术方面的引导,艺术专业相关教师,注重艺术创作能力的教学,而忽视技术方面的培养。通过项目合作、团队建设等加强学科间的联系,逐步培养跨学科的专业教师,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的逐步组建优秀师资队伍。

3.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深化校企对接、促进学生能力递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注重产业结构升级,依托社会岗位的要求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五对接:社会岗位需求与学生培养目标对接;产品生产过程与学校教学过程对接;专业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产品生产现场与实训基地对接;企业技术团队与学校教学团队对接。在校企共建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5],通过能力培养递进培养,实现“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综合能力”的能力递进培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求以“学生—准员工—员工”的身份,强化学生的员工角色意识,提高职业素养模式[4]。

(2)探索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高考统招、对口升学、五年制一贯、3+2升段构成,学生的质量参差不齐,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和发布者,高职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为进一步建立健全个性化、层次化和多样化的课程改革体系,应着力改进教学的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改进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满足社会对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

(3)加大投入,建设实训基地。

完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可共享科学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在当前实习实训资源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深化实训基地的共享和协作,满足专业各目标岗位需求。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针对岗位群,新建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衔接,完善实训基地相关管理与服务,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形成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邀请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教学改革及课程改革,共同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培养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人才。③强调教学设计的优化,加强实践考核。将企业真实的项目案例放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身临项目中,以企业的项目标准严格要求学生,实现学校培养到企业培训的完美结合,丰富完善学校实践标准,优化教学设计。

(4)构建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实操能力。

①工作室式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应以工作室为依托,学生兴趣为方向,专业教师为引导,通过真实的项目,内化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完成项目,最后通过学生、小组和教师三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

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依据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采用真实项目进行驱动,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边教边学边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③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学生不仅在学习可以完成社会上的真实项目案例,同时可以了解该行业的最新信息动态,提升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为步入社会寻找满意的工作夯实基础。

④基于技能大赛的教学模式。

学生通過参加各类的专业比赛,将比赛规则和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学生掌握工作分工,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比赛,以赛促学。

4  结语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作为一个新型的学科领域,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对综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其专业建设应充分考虑面向社会需求,明确专业定位;强化理论与实践,提升应用能力的原则,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式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凌云.刍议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发展[J].科技风,2018(17):77.

[2] 付浩.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7):117-118.

[3] 段翰林,王璐,王健.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29):228-230.

[4] 郝倩,胡彬.“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微型电脑应用,2018,34(2):45-47.

[5] 董亚丽.基于“五个对接”校企合作现代企业学徒制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16(6):251.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
铁岭市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集团化办学的对策研究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新载体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