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玲 陈维红 何春艳
摘 要: 本文在介绍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语言课堂主要特点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分析将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语言课堂的适切性。适切性表明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符合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语言课堂的特点,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 动态系统理论 英语课堂 基于设计的研究
Larsen-Freeman首次将动态系统论从自然科学引入应用语言学领域,全面深入探讨语言作为复杂系统的诸多特征及研究方法,开了将动态复杂系统理论引入二语习得领域进行研究的先河[1]。经过几年沉寂,动态复杂系统理论逐渐受到重视,国际应用语言学界重量级刊物纷纷发表专刊对动态系统理论的概念及应用进行深入探讨,掀起动态系统理论研究的热潮。学界开始用动态系统理论的视角看待应用语言学界的种种问题,并运用动态系统理论原理和方法研究各个层面的问题,包括语言、语言使用、二语(外语)发展、个体内部差异及个体内部差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国内关于该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阐释和概念引入方面,实证研究相对较少,致使该理论研究的发展受到限制。实证研究匮乏的原因之一是缺少具体的研究方法及实施路径。此外,实证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语言、二语发展、学习者因素等方面,对于语言课堂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力求找出方法与理论有效结合的路径,对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在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语言课堂应用的适切性进行探讨。
一、动态理论视角下的语言课堂
Larsen-Freeman在著作《复杂系统与应用语言学》中详细描述了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语言课堂和理解语言课堂教学的四个主要方面。“语言课堂是指第二语言(包括外语)学习的场所,可以指直接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学习场所,也可以指虽然没有直接进行教学,但是通过参与课程主题课进行学习的场所”[2]。她指出建立基于动态系统理论下的语言课堂教学需要以以下四个方面为起点:第一,课堂行为的完全相關性指语言课堂强调多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从个体头脑(individual mind)到社会政治语言学习环境;并且在时间上贯穿始终,从课堂活动的那一刻到整个教学生涯。第二,语言的动态性指语言发展的过程是非线性的,有增长也有磨蚀(attrition),但并不存在石化,而是处于流动变化中。第三,互适应性是指语言课堂中关联系统的变化,一个系统中的变化会导致另外一个系统中的变化。同样,语言课堂中的各个系统之间充满互适应。例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适应,学生彼此之间的互适应,教师或者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适应。第四,管理学习的动态机制是指动态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强调以学习为中心,学习供给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互动构建的,同时互动可能限制课堂的学习供给。
二、DST视角下的语言课堂研究方法论
虽然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都可以被应用于动态系统理论,但是,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方法,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方法论强调变异性、互为因果关系、回溯性及将情境纳入考查范围等原则。基于这些原则,Larsen-Freeman提出了人种学、动态的实验设计(包括形式化实验、基于设计的研究和行动研究)、纵向、个案、时间序列方法、微发展、电脑建模、大脑成像等研究方法[2]。这些研究方法强调动态性、开放性等特点,基于设计的研究遵循这些特点,同样适用于动态视角下的语言课堂研究。虽然Larsen-Freeman指出了这些方法与动态系统理论有兼容性,但是并没有深入探讨。本文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出发,对基于设计的研究在语言课堂中应用的适切性进行深入探讨。
三、基于设计的研究及其在动态系统理论中应用的适切性
1.基于设计的研究理论介绍
“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柯林斯(Collins)[3]和布朗(Brown)[4]先后提出了“设计实验”(design experimentation)的研究方法,奠定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基础。由索耶(R. Keith Sawyer)主编的《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中收录了巴拉布对于“基于设计的研究”的经典表述。她指出,基于设计的研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迭代地改变学习环境,处理复杂性——以收集改变带来的影响证据,并将这些证据循环地应用到将来的设计之中[5]。这一表述表明基于设计的研究强调情境性,将学习环境看成动态的、复杂的;强调自然情境下的相互关联,学习者与人工制品及他人之间的互动;重视迭代性,整个设计过程是通过迭代推进的。关于具体实施步骤,她曾说:“执行设计性研究有很多途径,不管设计、理论和情境如何,若想对设计性研究的每一步骤都作详细细致的描述是不可能的。”[5]但是这一表述并不否认实施过程的阶段性,Bannan-Ritland 认为基于设计的研究有以下四个阶段:了解性探究阶段、实施阶段、具体情境评价阶段和扩展影响评价阶段[6]。
2.基于设计的研究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语言课堂应用的适切性
Larsen-Freeman提出基于设计的研究与动态系统理论具有兼容性。我国学者徐锦芬和雷鹏飞在建构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课堂二语习得框架时,对基于设计的研究(设计性实验)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她们指出:“设计性实验法(也称基于设计的研究)关注学习变化过程,通过教师灵活多次改变课堂学习环境来收集真实环境中的数据……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实验中尽可能还原课堂原貌,减少人为控制或干扰,最大限度地保证收集数据的真实性。”[7]可见将基于设计的研究应用于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优势明显。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出发,本文接下来将重点探讨基于设计的研究在语言课堂中应用的适切性。
第一,基于设计的研究通过迭代改变学习环境揭示教学干预的发生机制和变化轨迹。与传统教学干预不同,基于设计的研究强调在真实复杂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干预,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环境的改变会对学生的哪些学习过程带来怎样的影响,并记录变化过程,从而了解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传统实验室研究更多地考虑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侧重了解产生的结果,因此并不能了解变化过程。基于设计的研究强调将干预设计原则应用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迭代循环关注设计原则的应用及发挥的作用,关注关键性事件,从而全面考察研究过程中多变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