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强
农村小额信贷是向农民、农村工商户和乡镇小企业提供的小额贷款,是银行用于加强信贷支农的一项重大措施,对解决农户贷款难、改善地方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增强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农业增收和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当前农村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做深入分析,针对这些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思路,以促进农村小额信贷更好发展。
一、农村小额信贷现状分析
1.供给结构。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截止到2015年底对全国20000多农民的统计调查发现,农村农户借款中,选择银行信用社贷款的人比重占比不到35%,而选择私人借款途径的比重占比达到63%之多,其它途径借款比重占比在2%左右;从地方区域统计来看,作为传统农业区的中部地区,选择银行途径贷款的农户占比比重也不到16%,而相反选择私人途径贷款的占比比重高达74%以上。类似的情况在东部地区也是大同小异,大部分农户首选的借贷途径都是选择私人途径贷款。此外,在对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统计中发现,农业贷款占比比重只有7.2%。同样,对全国乡镇企业贷款余额的统计发现,其占比也是在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6.7%下降到2000年的6.1%,进而又下降到2015年的5.6%。从上面的调查和银行公布数据可以看出,正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农村小额信贷服务难以满足广大农户的需求,大部分农户首选贷款途径主要依赖于私人贷款以及非正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信贷服务。
2.需求状况。从2015年底,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6.4万亿元,在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达28.1%;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的某项调查显示,在中国农村,认为自己需要钱的农户占比比重在16.8%,认为自己资金紧张,非常需要钱的农户比重在56.8%,另外认为农村贷款不便利的农户比重高达69.6%;《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截止2015年底的数据显示,中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为19.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不到23%,农村村镇银行县域覆盖率仅为54%,大量的农村缺少最基础的金融服务。
二、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
1.农村小额信贷推广积极性不足。首先,小额信贷的管理成本与利率不匹配。由于农村小额信贷农户数量多,单笔贷款数额小的特点,这就导致小额信贷机构对农户的经营状况难以掌握,增加了小额信贷机构对贷款使用情况及贷后监管的难度,从而加大了管理成本。其次,贷款损失率高。众所周知,农业是高风险低收入的行业,其生产很容易受到自然气候、重大灾害等多重风险的影响,而在农业保险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这些风险的存在给农户的收入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信贷的回收。再其次,小额信贷机构信贷人员有限,贷款后管理相对较难。大部分信贷机构的一线工作人员数量都不多,而对于遍及村镇各个角落的人数众多的小额信贷对象来说,具有点多、面广、分散、量大等特点,每个基层信贷员需要管理数百上千笔贷款,这么多的贷款,很难做到从贷款开始到发放,都尽心尽力。最后,政策补偿不到位。农村小额信贷利率低,我国小额贷款的利率是被严格管制的,一般低于正常商业信贷的利率,但发放的成本却高于其他类型的贷款,这就造成从事小额信贷的机构无法建立起损失补偿机制来加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2.农村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不足。首先,在农村提供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主要包括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以正规金融机构起决定性作用。正规金融机构主要由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等几大国有银行组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提供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在逐利的心态下,逐渐在实际业务中并不以小额贷款业务为主要服务项目,更多的是为了吸引农户存款而非提供贷款,成了只存不贷的储蓄所,而这部分资金很多的也被用于城市建设中,而不是农村经济建设。其次,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信用社以及小额贷款公司也逐渐偏离了成立的初衷,从原先以服务“三农”为目标转为以盈利为发展目标,因此在发放信贷过程中,他们更倾向服务一些村镇企业或城镇工商个体户,而对于一些微型企业或真正需要钱的贫困农户却不愿意放贷,造成小额信贷在资金分配上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农村资金分流严重。再其次,中央银行为支持“三农”,对农村信用社提出加大农户贷款力度的要求,但却没有提供对应的照顾政策,这导致现实中农村信用社的负担加大,农村信用社既要面临支付性风险,又要满足支农资金需要,资金问题也就成为了农村信用社发展小额信贷的核心问题。
3.农户申请小额信贷积极性不高。农村小额信贷是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农民要想获得小额信贷,必须经过一定的评估,贷款条件严格,难度大,导致一些寻租行为的发生。如部分为了实现贷款的农户,会给信贷员送礼以达到贷款的目的,或者一些信贷员会要求农户在贷款后必须将一部分贷款存入银行,这都变相的增加了信贷的成本,成本的增加使用户对信贷望而却步,极大地抑制了农户信贷申请的积极性。
三、改进措施
1.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首先,农业生产过程中会存在多重风险,当遭受自然灾害时,农户就可能无法按时偿还信贷,这种情况下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承担起相应责任,给予受灾农户一定的补偿,具体措施可以从投入的农贷总量中截取一部分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以应对当出现不可控因素造成的还款难得问题。其次,可以尝试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建立地方财政补偿机制,从财政收入中留取一部分的资金用做农业专项资金,以保证贫困农户的基本生活需求,从而降低农户小额贷款的风险。最后,可以给予小额信贷机构一定的税费优惠政策,具体操作可以通过减免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所得税和营业税,或小额信贷机构在处置抵贷资产中产生的资产处理税费等方式。
2.简化小额信贷手续。在确保法律要素齐全的前提下,坚持便民利民原则,尽量简化小额信贷申请手续,缩短小额信贷的放贷时间。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措施:①推广使用贷款证,对已经获得贷款证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可以让其凭贷款证和有效身份证即可办理贷款手续。②增加小额信贷申请受理的渠道,可以通过在营业网点设立小额信贷办理专柜,开辟专用绿色通道,方便农户和农村小企业信贷申请。③协调有关部门,把农户贷款和银行卡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把借记卡升级为贷记卡,在授信额度内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放贷”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小额信贷申请的便利程度。
3.创新小额信贷管理模式。按照“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程序,建立完善小额信贷授信管理制度以及操作流程。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措施:①对个体农户,可以实行综合考察借贷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信用记录等各种因素,及时评定借贷人的信用等级,核发贷款证,实行公开授信。②对企业组织,可以实行以法人机构或授权的分支机构为单位,推行内部统一授信,同时注重信息工作,注意发挥外部评级机构的作用,防范交叉违约风险。③对小额信贷客户的资信状况和信用额度实行按年考核、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客户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彻底解决授信管理机制僵化、客户信用等级管理滞后的问题。
4.扩展小额信贷资金渠道。小额信贷资金的来源决定着小额信贷的规模、可持续性及安全性,因此小额信贷必须有充足、可靠、稳定的资金供应渠道。首先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小额信贷资金社会机制,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吸收闲散的社会资金,扩展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其次可以建立社会性的小额信贷基金,其主要的资金来源于无償捐献和有息贷款,从而吸取资金,进一步拓宽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
5.提高小额信贷从业人员专业水平。首先,要加强小额信贷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及时掌握小额信贷的新知识、新政策和新技术;其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后备力量,提高小额信贷人员的准入标准,重点选取对农村金融环境熟悉,有能力、有耐心的信贷人员作为后备储备力量;最后,要加强小额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充分学习新业务、新技能以及法律常识和岗位职责风险知识。
农村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扶贫的金融服务方式,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地方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政策法律、小额信贷机构自身体制及能力的局限性以及资金来源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动力仍然不足,小额信贷要想在农村地区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就需要农户、信贷机构、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推动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三农”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