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姓氏辩

2019-11-30 09:45张雷
丝绸之路 2019年3期
关键词:先秦秦始皇姓氏

张雷

[摘要] 姓氏作为标志家族系统的稱号,古今概念不同。秦以后,以氏为姓成为一代之制,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姓氏。我们现在所说的姓,就是过去的氏。秦始皇姓赵,这倒不是因为他出生于赵国才姓赵氏,而是由于秦人本来就姓赵氏。由赵姓的郡望和秦始皇的后代姓名等可以看出,秦人是嬴姓赵氏,按照现代的姓氏概念,秦王朝的宗室姓赵,秦始皇不应该称嬴政,应称为赵政。

[关键词] 秦始皇;姓氏;先秦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115(2019)03-0155-03

秦始皇并吞天下,海内一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关于他的姓名,现行的各类历史读物、教科书、词典、历史年表都说姓嬴名政。唐代诗人胡曾也有“嬴政鲸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虏诸侯”的诗句。学界对此小事未加以认真考究,于是便成定论。然而略加推敲,其错顿出,故不避吹毛求疵之嫌,撰文以正之。

一、中国古代姓氏制度

查两汉以前史籍,涉及秦始皇灭六国之前,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前,都称秦王或秦王政。二十六年以后称始皇帝或皇帝,不书其姓名,今之所谓姓嬴名政,乃后世文人臆猜附会,以误传误所致。

姓氏作为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古今概念不同。古代人有姓有氏,姓表示家族的血缘关系,以别婚姻,同姓不婚,婚而不蕃,是先民们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道理。氏则是姓的支系,表示地望和支脉,用来区别同一姓族内各支系子孙的出生由来,以明等级贵贱。故贵者有名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男子称氏,如鲁之季氏、孟氏、叔孙氏;晋之赵氏、范氏等。妇人称姓,如秦穆公夫人、晋献公之女称穆姬;楚共王夫人、秦景公之妹称秦赢;郑武公的夫人武姜等。

由于氏是表示同姓各支系的,支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分离派生,所以在姓不变的情况下,氏可以随着一个宗族的繁衍、分支或地域变迁不断产生和变化。但是不管怎样变化,先秦人的称谓没有姓与名联称的制度。史书上也未发现把姓加在名字之前与名字合称的先例。先秦称谓或称名,或将氏冠于名字之前联称。如孔子,其祖先是宋国的一脉,宋是殷商的后裔,为子姓,故孔子应是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氏名相联,叫孔丘。屈原是楚国王族的一支,与楚王同姓,为屈氏,名平字原,世称屈原。

姓与氏的区别在春秋之前是非常严格的。战国以来,中国处于大动乱时期,战事纷纭,家族的兴衰交替频繁,人口流动大,氏族之学久废不兴,很多人都不知也不考究其姓族所出,人们大多只讲其氏而不知或不讲其姓。姓本来是部落、族群的标记,其主要功能是区别婚姻的,战国时期同姓不婚的禁锢已被冲破,同姓之间通婚成为事实并被社会普遍认可,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并逐渐淡化。例如,秦人和赵人是同宗同姓,吕不韦把赵女送给秦庄襄王做夫人。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讽刺秦王身边有许多漂亮妖艳的赵女伴侍等等。随着人们社会活动的增多,特别是士族在各国政治、军事活动中非常活跃,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发展,对文史书记的方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还有,为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口、户籍的登记管理也引起了统治者的重视,要对很多同名字的人在记载上加以区别,在名以前冠以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样逐渐演变,原来有名无氏的下等人也都有了“姓氏”。到后来姓与氏合二为一。所谓姓氏合一,实际上是以氏为姓,只讲氏不讲姓。就是把原来加在名前的氏改称姓,或者把一些古老的姓沿袭下来当做氏加在名字之前。古老的姓的意义也就逐渐消亡了。史学界通常认为,姓氏合一是汉武帝时完成的,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武帝到雒阳,搜求周室后裔,得孽子嘉,封嘉为周子南君,给三十里的封地立国,以奉周祀。嘉本来是姫姓子南氏,从此后称姬嘉,其后世就姓姫氏,这是古老的姓演变成氏的最早记载。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常出现“姓某氏”的记述,是姓氏已经合一以后的概念,其实指的是以前的氏。秦以后,以氏为姓成为一代之制,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姓氏。可以看出,现在意义的姓,就是古代的氏发展而来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姓,就是过去的氏。

我们以现代姓氏的概念出发去考查先秦人的姓,必须去考查他是什么氏。另外,战国时期姓氏还处于分化和演变时期,宗族、个人的姓氏也可能随时变更,可以把氏加在名前,也可以以国名为氏加在名前。如商鞅是卫国公子,卫是周的同姓,商鞅则是姬姓公孙氏,原名公孙鞅;后来赴魏入秦,以国为氏,称卫鞅;秦封他于商,改称商鞅。总之,在现代概念的姓氏确立之前,只有氏与名联称,而绝不能姓与名联称。后世一些文人没有详考,以为先秦的姓和现在的姓概念相同,出现了称秦始皇为嬴政的错误。

二、秦人的姓氏

秦的远祖大费因辅佐舜调训鸟兽有功,舜赐为嬴姓。商末周初,传至蜚廉,嬴姓分为两支,一支为恶来,一支为季胜。季胜一支传五世至造父,造父为周穆王驾车有功,穆王封造父于赵城,从此便以居住的城邑为氏,称赵氏。战国时的赵国就是他的后辈。恶来一支传五世至非子,多无大作为,声明不显,这一支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这一支就是后来的秦国。也就是说,嬴姓有很多支脉,其中主要的两个支脉赵人和秦人都是赵氏。

周孝王时,使秦的先祖非子在汧水和渭水之间为周主持养马,业绩显著,周给他划分土地,为周的附庸,建邑于秦地(今甘肃天水一带),才始称秦。因她们的远祖是嬴姓,非子号秦嬴,以示继承远祖的基业。这只是表明秦人是嬴姓之族,并不是秦人是嬴氏。这一时期,她们习惯上以邑为氏,加在名前。如秦嬴子秦侯、秦侯子秦仲、秦仲子秦庄公等。

秦庄公之子秦襄公攻戎救周,周平王东迁,封秦襄公为诸侯,秦人才开始立国。秦襄公立国至秦始皇统一,二世秦亡,四十一世600余年,始终以秦为国号,早期也曾有过以邑为氏即以秦为氏的现象,但其正统主流仍以赵为氏,所以《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为嬴姓……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秦始皇的姓名,《史记·秦始皇本紀》记载很明确:“(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世称字字珠玉的《史记》,对秦始皇姓名的记载当是可信的。可以看出,秦始皇姓赵,这倒不是因为他出生于赵国才姓赵氏,而是由于秦人本来就姓赵氏。

三、秦始皇姓氏的一些例证

中国的封建王朝是家天下,两汉是刘家的天下,晋是司马家的天下,唐是李家的天下,明是朱家的天下……那么,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大秦帝国乃是赵家的天下。关于秦朝宗室姓赵,还有很多证明。

第一,宋以前,天下赵姓都以天水为宗,这里是赵姓豪门士族的发祥之地,是赵氏的郡望。分布在各地的其他赵姓望族大都是从天水衍生出来的。赵姓的郡望为什么是天水呢?大多研究者认为,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赵嘉安置在西戎,赵嘉的儿子赵公辅为西戎的军政长官,居天水,其后代生息繁衍成人口众多的大族,历代仕宦不绝,遂成豪门望族、天下大姓。我认为,赵公辅这一脉的发达兴盛,还不足以形成天下赵姓多出于天水的局面,它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除了赵嘉这一脉外,天水一带还有很多赵姓望族豪门。这里是秦国的发祥地,秦人在此生息繁衍几百年,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不世伟业。秦人才是这里的最大豪门、第一望族。后来秦人逐步东迁,但迁走的只是上层统治集团,其基本族群还在这里。这个族群在这里有几百年的发展基础和辉煌成就,以它的人口、经济体量和政治优势,后世造就一大批士族门阀是很正常的事。秦人的根基在这里,赵姓的根基在这里,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这说明很多赵姓门阀就是秦人族群中产生的。秦人也有一些以秦为氏的,这部分人就成了后来的秦姓。另外,秦亡后,其后代有的也以秦为姓氏。秦姓人的郡望也是天水。郡望是后辈通过对自已家族源流的探索追踪,用以彰显出身尊贵清髙的凭证和资本,赵姓和秦姓把源流追溯到天水,其实就是追溯到秦宗室,天下再也没有比这显贵的门弟了。

第二,赵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秦二世时的丞相,权倾朝野,“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就来自赵高。他是个侫臣,秦王朝的灭亡与他有很大关系。有关赵高身世的史料很少,《史记·蒙恬列传》载:“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这段史料有两条信息反映了秦王朝宗室的姓氏。

其一,“诸赵”是《史记》中的专业用语,特指宗室或外戚,如“诸刘”指汉室,“诸吕”指汉高祖吕皇后的外戚集团。《史记·田单列传》也有与之类似的记述:“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田是齐国宗室的姓氏,指齐国名将田单是齐国宗室成员。《汉书》《三国志》等正史都用“诸刘”“诸赵”“诸窦”“诸吕”这样的词组。说明赵高是秦宗室,“诸赵”的赵是指秦朝宗室姓赵氏。

其二,赵高为什么姓宗室的姓氏,是因为他生于隐宫。关于秦朝的隐宫,没有确切的解释,只有各种推测。《史记·索隐》引刘氏的解释说,赵高的母亲因丈夫受宫刑而被没收为官奴,与人野合所生子皆承赵姓,故云兄弟生隐宫。秦汉都有把罪犯眷属没为官奴的制度,隐宫当是官奴居住的地方,相当于汉代的掖庭。隐宫、掖庭是皇家内宫,非皇室男性不能进入,与官奴野合的对象只能是皇室成员。因此,所生之子就是皇家的人,姓皇室的姓,这也证明了秦宗室姓赵氏。请注意,宋以前,妇女没有现在的贞节观,社会上也没有现在的道德观,皇室男性和官奴媾合是很公开和正常的事。

第三,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皇帝东巡郡县至琅琊,群臣议颂功德,并刻石以记之,这就是有名的琅琊刻石。《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录了刻石的全文,其中记载着这次出巡的随员名单。皇帝出巡的队伍肯定是非常庞大的,有资格出现在记功颂德刊石上的必然是极少数最核心从臣。名单是:列侯武成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其中赵亥、赵婴两人应该引起注意。先说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是爵位等级,建成侯是所封爵的名称。秦爵共二十级,最高的是第二十级彻侯(汉时为避武帝刘彻讳改称通侯、列侯)。伦侯仅次于彻侯为十九级(汉时改称关内侯)。秦以战功授爵,能得到这两级爵位的很少,故大将王翦曾对秦始皇说:“为大王将,有功亦不得封侯。”(《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而且有此二爵的均为当时名将,如名单中的王离、王贲、冯毋择,再如有名的穰侯魏冉、应侯范睢等。赵亥有伦侯的爵位,又能陪皇帝出巡议政、名刊金石,且排位在丞相王绾、卿李斯等历史名人之前,必是当时有地位、声名显赫的人物。但是,他却不见于史籍,好像讲不通。其实,赵亥应该就是秦始皇的爱子、后来的秦二世胡亥,胡亥是平时的俗称或爱称,一旦要在郑重严肃的诏书、正式公文中书写,则要在名字前边加上姓氏,秦宗室姓赵氏,叫赵亥。这样,所有的问题就一通百通了。再说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是秦爵二十级中的第九级。在二十级中,一至八级是民之爵,九至二十级是官之爵。五大夫是官爵中的最低等,以这样低的地位,赵婴能随秦始皇出巡,名刊金石,必具有特殊的身份。以此推测,赵婴就是子婴,也叫公子婴,他是秦始皇的孙子,赵高杀二世后立子婴为秦王。和胡亥一样,子婴、公子婴是平时的称呼,加上姓氏就叫赵婴。秦始皇出巡让爱子和孙子随行是情理之中的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秦人是嬴姓赵氏,按照现代的姓氏概念,秦王朝的宗室姓赵,秦始皇不应该称嬴政,应称为赵政。

猜你喜欢
先秦秦始皇姓氏
姓氏从何而来
有趣的姓氏
秦始皇忆师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先秦“五正色”的数据参数分析
爱有别还是爱无别
“诗言志”的审美阐释
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拜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