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之我见

2019-11-30 14:12张骐
文教资料 2019年25期

张骐

摘    要: 在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涵盖性很强的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创新思维    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

“我創造,所以我生存。”罗曼·罗兰的这则名言启示人们:人类生活的真谛在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告诉我们“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国民素质决定国家竞争力,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2016年9月13日,我国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涵盖性很强的核心素养。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度发展的需要。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对此,我对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谈谈见解。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1.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学生对问题本身感兴趣时,才会和教师一起积极思考。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第一要素。老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信任、尊重每位学生,要有意识地挖掘每一个创新因素,努力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思维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学习的乐趣,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在这样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才能被充分激发,并产生创新意识。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设计了以辩论为主的课型,在导入时就把辩论题抛给学生:“有人认为草船借箭这个标题不贴切,理由是箭是诸葛亮用计骗来的,题目应改为草船骗箭,是骗箭准确还是借箭贴切?”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发表见解。没过几分钟,学生就开始踊跃发言,他们思维活跃,妙语连珠,连往日的很少说话的学生也积极发言,轮不到发言的就在一旁或补充或指误或争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学生的创造意识被激发,智慧的火花得以迸发。

2.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常常促进创新兴趣的萌发,好奇心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引导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探索性学习活动,有利于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在教学《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有位教师一上课便在黑板上一连写了几个“贪”字,且一个比一个大,最后用红色笔写了一个词语——贪得无厌。学生一看,便好奇了。老师趁势导入,是谁这样贪呢?贪得无厌的结果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故事。由此产生悬念,引起学生的期待,急于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面对未来时代的复杂多变,要把创新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创新教育是以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的的,以创造性思维或创新思维为桥梁教育。即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形成创新人格,创新教育实施的突破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通过学校教育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

1.教材是创新学习的载体。

教师要科学利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小语教材内容中的创新思维因素相当多。例如《小马过河》教育学生遇事要发挥思维的主动性;《植物妈妈有办法》启发学生思维要有求异性;《我要的是葫芦》训练学生的纵向思维;《落叶》训练学生的横向思维;《草船借箭》训练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等等。利用教材因素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找准思维训练的出发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足够的训练时间。

2.破除思维定式,让学生在求异中思考。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学习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态有灵感迸发式和自觉驾驭式。其主要特征是质疑、多端、变异、独创。任何创新都包含对别人观点不同程度的否定和超越,没有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是不可能实现这种否定和超越的。要鼓励学生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创新就是向往、追求和塑造事物的新形象,捕捉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求异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司马光砸缸》中的司马光之所以能在紧要关头用“砸缸”的办法救出落水儿童;《田忌赛马》中的孙膑之所以能帮助田忌在弱势中反败为胜,正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有异于普通人。为此,教师一定要抓住求异点,引导学生突破旧的思维框框,让学生在求异中创新。这种学生求异、求新的思维品质一旦养成,意义非同小可。如果学生养成求异的习惯,就能打破思维定式的束缚,不断拓展新的思维空间,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成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三、提供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内容不应当限定在课本内容之中,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新的事物,延伸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这既是学习语文价值的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提供观察的机会。

儿童通过观察认识客观世界,开阔的视野能够培养学生敏锐、细致、全面、准确的观察能力,使他们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为此,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拓宽学生的视野,提供观察机会,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语文,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体验置身其间的无限乐趣,激发学生的灵感。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情体验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养成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2.提供想象的机会。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和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由于入选教材的文章均为语言材料建筑起来的精美大厦,布局谋篇疏密有致,为我们在原创的基础上实施“再创”构建新形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语文学科这一独特优势,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否设计出一种更新的玻璃,创造出一个奇迹来填补玻璃发展史的空白?”学生的创造欲望被激发出来,通过相互讨论,又设计出许多新型玻璃,有音乐玻璃、有防火玻璃、有净化空气玻璃等。让学生激发浓厚的兴趣,展开想象,使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

3.提供表现的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强化了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进行自我体验,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与理解。小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更有自我表现的愿望。小语教材中有许多不同题材的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非常适合儿童表演。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是一种更深入的体验。而且在表演中,学生对教材语言有一个再想象、再创造的过程。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指出:“利用表演进行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诸因素,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意识。”例如,在教学《三袋麦子》时,可让学生分别扮演土地爷爷、小猪、小牛、小猴,当众表演,还可以让“演员”发挥想象,自己编台词和动作。这样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激发了学生练笔的欲望,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热情,拓展了创新的空间,训练了学生的自主发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不仅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而且落实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我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荷叶圆圆》一课做了尝试。

我在《荷叶圆圆》第一课时结束后,尝试了第二课时,即“一年二班最美荷叶选拔赛”。我让学生四人一组,分配角色、制作道具、编排动作,甚至仿写创新文章。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兴趣盎然,动脑、动手、动嘴、动笔,努力展示自己小组成员的才艺创造、创新、实践。

考虑到孩子们能力有差异,我把他们分为原文实践组和创新实践组。他们一起跨越学科,将美术、音乐、语文等学科内容都引入课堂,努力展现自己小组的设计特色,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踊跃,自然大方,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创新意识。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能力,令我刮目相看。

核心素养需进行综合评价。核心素养既具有可教、可学的外显部分,又存在无声、无形但可感、可知的内隐部分。我们应注重应用潜移默化的隐性融入方式,高度关注核心素养形成过程,关注个体在此过程中的感受与体悟。因此,我带领学生自评、互评各组的展示成果,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华文字的魅力,更让他们懂得为别人喝彩。我为孩子们进行了拍照摄像,记录了精彩的过程,分享了小小花絮。

未来的世界是孩子们的,孩子是未来世界的创造者。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每位教师的要求。只有潜心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在创新中成长,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皮亚杰(Jean Piaget),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