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媛
西部大开发二十年,云南省根据国家战略和部署,结合省情,不断创新发展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兴边富民工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有力地推动了云南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和跨越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云南省应继续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以构建新时代云南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应有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与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的有机结合,并进一步深化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推进西部大开发在云南形成新格局。
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来,云南省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实现了快速、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与全国及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为云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政策和做法
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云南省根据国家战略和部署,结合省情,不断创新发展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兴边富民工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有力地推动了云南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和跨越发展。
(一)不断创新发展战略
2000年以来,云南省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四大发展战略,确定了“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总体部署,云南省调整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措施,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千方百计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创新型云南建设,全力推进全省科教事业进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着力培育和引进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党政人才以及其他各类人才;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的文化需求。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站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战略布局的高度,强调云南要“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云南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发展路径,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动云南跨越式发展。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历程里,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打造祖国南疆的美丽花园;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探索中,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把云南打造成为沿边开放的新高地。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云南省以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重点,探索云南特色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逐步从资源开发导向型战略转变到依托资源、面向市场、依靠科技、提高效益的轨道上,在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破解跨越式发展瓶颈
基础设施建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与基本条件。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在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云南省加快推进综合交通体系、水利、能源、信息设施建设,实施一批强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工程,对云南省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99年到2018年二十年间,公路通车里程从10.24万公里增加到24.2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405公里增加到5198公里,①129个县(市、区)有82个通高速公路,“七出省、四出境”公路通道建设大部分实现了高速化。铁路从普通铁路迈向高铁时代,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856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026公里,城市交通步入地铁时代,民航机场达15个,新开和加密国际航线13条,与174个城市通航,立体综合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能源网络贯通城市和农村,一批大中型水库建成,滇中引水工程正式开工,通讯互联网全面覆盖,物流网络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促使云南经济产生了飞跃式增长,奠定了云南高速发展的经济基础,也为未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硬实力”前提。
(三)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云南发展提供新增长点
西部大开发的二十年间,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占比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趋势。1999-2018年,云南省三次产业发展经历了“二、三、一”(1999-2012年)到“三、二、一”(2013至今)的演变过程,在三次产业产值不断增加的同时,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大,其中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越来越接近第二产业,最后超越第二产业,而第一产业的比重则是持续下降。1999-2013年,第二产业一直居于云南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2013年以后至今,则是第三产业居于经济发展主导地位。西部大开发前期,云南着力培植烟草、矿产、旅游、电力、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五大支柱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与旅游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继烟草之后,云南最具资源优势、最有竞争能力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党的十八大之后,云南省把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壮大实体经济,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服务业提速发展,提升产业园区建设质量,使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之恋和实效。2017年党的十九大之后,云南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制造业为重点,聚焦传统产业(烟草、石油炼化、电力、有色、旅游等)转型升级、八大重点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电子信息、现代物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和食品与消费品制造)发展,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初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产业结构的发展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云南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使云南的产业发展趋于合理化与高级化,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云南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城镇化发展,近五年来,第三产业对云南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与经济的新增长点。
(四)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兴边富民工程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除汉族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超过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不断加强和改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把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提出“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战略目标,把民族工作融入全省发展大局,以“五同”(全面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为抓手,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针对怒江州、迪庆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以及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专项脱贫攻坚规划,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和边疆解“五难”工程,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三年行动计划”等重点工程,持续改善民生,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补齐发展短板,持续增加民生福祉,使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大力弘扬和保护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一大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传统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推出了一大批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和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在全国率先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率先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特殊政策、率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率先提出并实现25个少数民族在省直部门都有一名厅级领导干部等,促进了民族地区发展进步,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创造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跨越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提出至今,国家对于西部开发的政策支持为推进云南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云南实施西部大开发二十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西部大开发前期,云南省着力深化改革,为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创新提供了新动力,国家和云南省各级人民政府对产业技术的创新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党的十八大以后,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国资国企、投融资、财税金融、电力体制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重要领域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大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得到突破,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云南省深化供给侧改革,在适度扩大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要素生产率;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深化财税改革,完善产权配置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五)加快推进和深化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
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随着我国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云南省不断加强和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昆交会、旅交会、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对开交流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从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到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再到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构建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吸收外商投资的能力不断增强,国外市场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开放的领域不断拓宽、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从“开放末梢”逐渐变为“开放前沿”,对云南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西部大开发前期,云南省不断探索适合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战略,以东南亚为重点,面向全世界,外引内联,国际贸易和边境贸易相结合,实行全方位开放策略,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合作,在西南五省区七方合作基础上搭建起昆交会对外开放平台;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构建起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党的十八大以后,云南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区域合作机制。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明确把“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作为云南省的三大定位之一,云南省进一步扩大开放,围绕建设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推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2017年11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云南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五通”为抓手,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复制推广自由贸易区改革试点经验,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的重要指示,发挥独特的区位、资源、开放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以沿边为依托,以“五通”为抓手,以合作为基础,对外面向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周边经济圈,积极主动参与中缅、中老、中越经济走廊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澜湄合作机制建设,在全国率先推行通关便利化“三证合一”模式,建成第一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同时,倡议建立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论坛,推动创立中国-南亚东南亚商务论坛,积极推动与越北、老北、缅北、泰北的合作,实施了一系列教育、卫生、文化交流项目和活动,构建了地区合作、政策协商、民心交融的重要平台,加强与周边国家、地区开放合作。对内加强与长江流域、泛珠三角区域和周边省(区、市)的交流合作。云南省全面推进与周边国家和周边省(区、市)互联互通,创建对外开放平台和开放型经济载体,形成宽领域覆盖、多层次参与、全方位推进的对外交流新机制,云南与国际国内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市场联系、文化交流日趋紧密、合作交往日益密切、利益融合不断深化,开放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断拓展。
(六)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和建设力度
1999年以来,云南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相继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长江防护林建设”“珠江防护林建设”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程,制定出台绿色经济强省建设纲要,确立了“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下大力气保护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良田沃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紧扣“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以“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为目标,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全面实施清水、净土、蓝天、国土绿化和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实施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力打好以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等八大标志性战役,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取得新的進展,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深植云岭大地,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深入人心。
大开发成效显著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云南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财力不断壮大,民营经济从小到大,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到2018年,②云南省GDP从1899.82亿元增长到17881.12亿元,增长8.41倍,年均增长12.52%;财政收入由424.6亿元增长到3719.77亿元,增长7.76倍,年均增长12.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717.28亿元增长到18935.99亿元,增长25.40倍,年均增长18.80%。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指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云南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云南省的经济总量从2013年居全国第24位升至2018年的第20位。与此同时,云南省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和服务业主导的历史性转变。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2.2∶44.5∶33.3调整为2018年的14.3∶37.9∶47.8,培育了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烟草、旅游、能源、有色、生物等产业。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八大重点发展产业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初具规模,现代工业体系加快构建,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构建“两型三化”(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发展势头良好,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销量长期处于全国前列、在国内外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改变了过去“一烟独大”的局面,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正在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迭代产业体系初见成效。云南综合经济实力已经迈入到高质量跨越发展新阶段。
(二)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1999年以来,云南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加投入、建立健全政策机制,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促公平,统筹各领域各层级公共资源,推进科学布局、均衡配置和优化整合,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脱贫攻坚取得较大成效,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云南省贫困人口累计减少超过2000万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6178.68元增长到2018年的33488元,年均增长9.3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1437.63元增长到2018年的10768元,年均增长11.18%,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提高了49.11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大幅度缩小;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由1∶4.3缩小到了1∶3.11,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云南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由1999年的人均储蓄2454.27元增加到2018年的30175元,年均增长14.12%。城乡居民的生活支出改变了过去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单一格局,精神文化生活和人的素质发展方面的消费支出明显提高,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48.1%下降到2018年的30.1%。120个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6%。以养老、医疗、低保、住房为重点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实现制度全覆盖,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标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分别达到99.56%和99.4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23.36%提高到2018年的47.81%,居民预期寿命由2000年的67岁提高到2018年的74.7岁。2000-2018年十九年间,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三)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民族地区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局面更加巩固。2000-2018年十九年间,民族自治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与云南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年以前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1341元增长到10652.68元,年均增长12.2%,比同期云南省平均水平的增幅高了1.02个百分点。民族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人均GDP从3303.77元增长到30449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3.13%,比同期云南省平均增幅高出1.06个百分点。2018年,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三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建制村100%实现通硬化路、生活用电、动力电、光纤、宽带、安全饮用水、广播电视和有“云岭先峰”为民服务站、有活动场所,绝大多数深度贫困建制村通4G网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有效提升。
(四)生态人居环境有效改善
2018年,云南省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0.3%,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蓄积等3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2位,州(市)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8.9%、连续两年居全国第1位。③2017年,云南生态保护指数位居全国第2位、环境质量指数居第5位。④
(五)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拓展
截至2018年底,云南与9个国家建立11个多双边地方合作机制,已建成7大类17个开放合作功能区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等重点开放平台,拥有19个一类口岸、6个二类口岸,贸易伙伴拓展至206个国家和地区,全省进出口总额由1999年的16.60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298.95亿美元,增长17倍。2013年至2018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0亿美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突破4万亿元,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与南亚东南亚11个国家、33个城市缔结了友好关系,与7个国家建立了8个多边双边地方合作机制,在经贸合作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3个商务代表处,其中东南亚实现了全覆盖。从交通通信到金融、科技、旅游,云南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新一轮大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云南省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都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但是云南省作为集贫困、民族、边疆、山区于一体的贫困省份,未来在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仍然还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发展不平衡较为突出
尽管云南省内部分区域差距已经出现缩小的趋势,但是云南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个别指标呈持续扩大的趋势,同时云南省内地区之间相对差距水平依然较大,绝对差距因受发展基数的影响也还在继续扩大。2018年,云南省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7.46%,比1999年下降了12.3个百分点;云南三次产业的比重中,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比全国低了1.75和5.0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的比重却比全国高了6.8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仅47.81%,比全国平均水平59.58%低了11.77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3.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5.32%。在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中,人均GDP最高的官渡区达到134967元,最低的镇雄县仅有8723元,绝对差距达到了126244元,是1999年的5.71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官渡区达到20376元,最低的福贡县仅有6240元,绝对差距达到了14136元,是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的4.01倍。与此同时,云南城乡差距仍然较大。2018年,云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11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42倍。考虑到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包括了40%左右的实物收入,还有20%左右要用于购买生产资料,扣除这两个部分,云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高达7.77∶1,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6倍。
(二)脱贫攻坚面大程度深,发展不充分仍然是主要瓶颈
2018末,云南省还有未脱贫的贫困县40个、贫困人口181.12万人,⑤分别占全国未脱贫贫困县总数的11.98%、贫困人口总数的10.91%,仍然是全国贫困县和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2014-2018年,云南省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重从8.18%提高到了10.91%,提高了2.73个百分点,说明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云南省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日益加大。其中,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还有未脱贫的贫困县29个、未脱贫的贫困人口93.58万人,分别占云南省未脱贫贫困县总数的72.5%、未脱贫贫困人口总数的51.69%;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聚集区民族贫困发生率达23.23%。⑥2019年云南省将完成31个贫困县摘帽、130万贫困人口净脱贫、7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的任务,⑦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
云南省处于长江、珠江、澜沧江、怒江、红河等大江大河的中上游,承担着流域内生态保护的重任,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较大。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产业发展的选择性强、选择面窄。多数限制开发区生态极为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边境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保护区高度耦合,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异常突出。云南省50%以上的国土面积为天然林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区和自然保护区,承担着流域内生态保护的重任;以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为主的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大部分地区均处于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属于重要的水土保持或生态治理的生态功能区。在目前国家尚未建立完善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条件下,受保护性区域政策限制,云南省发展产业严重受限,可利用资源不足,补偿标准偏低,城乡居民稳定增收困难。加之,云南省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消耗、高排放基础之上的,随着主体功能区划的推进,云南省的经济发展约束性因素增加。当前云南省正处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优势支柱产业培育的关键时期,强约束的碳减排目标将对各地区产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非均等化”依然严重
公共服务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作为公共物品的教育、卫生、文化、住房、社会保障等,其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其供给有地域性,也即公共服务供给有一定的受益范围。当前,在人口高度流动的背景下,云南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大多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要求,社会资源分布状况与地区差距一样,呈现出空间上不均衡分布的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主要受到各区域人均财政收入不均衡、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公共服务的“属地化”原则等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公共服务生产和供给的地域不均衡和层次不对称,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教育、卫生、文化、住房等公共产品的城乡配置不合理,过多地向城镇倾斜,社会保障水平的城乡差距仍然明显。
(三)进一步深化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全面深化云南的改革和全方位扩大开放,构建云南改革开放新格局。深入融合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建设,云南省应更加主动、有效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口岸跨境运输通道、出省的骨干通道等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利用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各类开放性经济试验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平台,推动部分重点领域改革先行先试,加大试点经验的推广。不断扩大对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跨国投资、产能与工程合作等领域,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和市场主体活力,培育新的经济、产业增长点。⑧
(四)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第一,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建设,通过立法将国家及省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重大政策和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等明确下来,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第二,完善区域合作的政策协调和利益协调,建立健全争议解决机制。对于一些重要的跨行政区的区域合作组织,应赋予其一定的跨区行政管理职能,来保证区域合作组织能够发挥真正的协调作用。
第三,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以弱化经济差距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对全省全社会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采取省统筹,不管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如何,应该统一标准,对边境一线的居民,针对守土固边任务重,在社会发展投入方面给以倾斜,提高他们社会保障的水平,补助标准最好比全省平均标准高30-50%。
第四,建立有实体机构为载体的跨行政区的组织协调机构。跨区域综合协调发展机构由发改委牵头,对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与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决策、投资管理提出具体的方案,统筹协调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降低各地区合作协调成本,监督和管理跨区域项目实施,监督区域公共政策的执行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市长/州长的联席会议制度,主要就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筹建重大项目的信息、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协作进行定期的信息交流,在形成重要决策后由跨区域发展协调机制负责落实和监督进程。
注释
①本报告中数据,除了专门注明的以外,均来自历年的《云南统计年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云南领导干部手册》和《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②数据来源:1999年数据引自《2000年云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版;2018年数据引自《云南省201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云南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2019年6月,http://www.stats.yn.gov.cn/tjsj/tjgb/201906/P020190614368018607923.pdf。下同。
③《关注全国两会丨媒体聚焦云南省代表团开放日,看书记省长精彩回答》,新华社,2019-03-08,http://www.sohu.com/a/300102641_100021362。
④任维东:《云南:保护优先 绿色发展》,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1-05 03:05,https://news.gmw.cn/2019-01/05/content_32301722.htm。
⑤根据网络公布的2018年云南省和全国的相关数据计算。云南省数据来源:《云南五年减少556万贫困人口》,2018-11-21,新华网,http://finance.yunnan.cn/system/2018/11/21/030122643.shtml;全國数据来源:《国务院扶贫办:预计2018年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2018-12-29,央视新闻移动网,https://news.163.com/18/1229/00/E45GC29J0001875P.html。
⑥陈静、李晓琳:《云南三年减贫374万人2019年确保7个“直过民族”脱贫》,2019-01-30,http://www.sohu.com/a/292442223_123753。
⑦《2019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及解读》,2019-01-28,https://www.toutiao.com/a6651506344165638664/
⑧刘以雷:《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需重点处理好四个关系》,《新西部》,2019年8月上旬刊。
作者简介
宋 媛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