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露 吴雨
摘 要:“校园暴力”是全球性问题。区别于社会暴力事件的性质和特点,青少年频发的校园暴力已成为社会风险,“校园暴力”其独特的群体特征以及暴力事件自身的隐匿性对不断改革推进的教育机制提出新的思考。本文以探究学校教育活动中体育教学为具体手段行为结合规范安全意识教育,形成更人性化的教育体系培养拥有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具有融入社会的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推进学校教育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校园暴力;体育教学;生命安全
一、从体育教育的角度剖析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
(一)体育教育对生命安全教育意识的干预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庭和学校并不重视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一味地强调知识培养和技能培养,导致学生存在着生命安全意识淡薄、自我防护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构建的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体育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对完善体育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体育是结合心理健康家里与以及安全意识教育最最好的一门学科,生命安全与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和保障,而体育教学是生命生命安全的途径,两者辩证统一,相互影响。例如生命安全教育结合意外伤害时的防范技能,并学习会相关理论与实践,其次学习处理伤害和降低生病的概率以及一些基本的逃生手段都可以结合体育课堂,这也是体育教学与安全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体育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
应试教育是我国长期以来推行并已经成形的办学模式。应试教育模式之下,学校将学生的智育置于首要地位,而忽视德育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即使开展了思想政治课,由于教学方法呆板、说教多和针对性和实效性差特点无法很好地衔接学校教育。由于学生的道德育多在班主任或者行教导处监管,而班主任身兼数职无法直接管理,教导处只处理已经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这是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而结合道德素质教育,控制自己肢体行为,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则是体育课发挥其价值的“舞台”,因为对于学生体育课不仅仅是一门室外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更是一门可以释放自我,搭建学生沟通的平台,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行为的自控力,通过体育课堂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对症下药.
(三)体育教学对学生情绪管理的心理干预
运动场是培养学生决心、意志力、合作能力、情绪智力、沟通能力的完美场所。通过体育活动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和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是最基本的情绪能力,当学生具备这项能力时,就能对自己内在的情绪状态做及时的判断和识别。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是处于更高一级水平的能力,它使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主动产生移情。移情发展较好的青少年更多地表现出利他、分享、慷慨等行为当学生能有效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在冲突初萌时化解就不会演化成暴力冲突。
二、学校体育对学生安全意识与健康心理的实施方法
(一)实施“阳光体育教育”的手段
针对不同的性格,开展不同的项目。结合体育心理学知识,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针对学生的性格英才施教,如果是紧张、胆怯、害羞的学生,应该多参加激烈的项目,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活动。如果是性格腼腆、内向、反应迟钝、行动能力差与平衡感差的学生,应当参加双杠、溜冰、游泳等项目,急躁型的学生,应当参加下棋、太极拳、慢跑、等项目稳定情绪,使得其毛躁冲动人格得到改善。孤僻型的学生,应该参加互动性较多的项目锻炼集体荣誉感,拔河、篮球、足球等活动。反应迟钝的学生应该多参加技术性要求高的学生,击剑、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运动。情绪稳定与合作协助是学生更好的融入集体。
(二)开展体育教学的安全防范功能
从学校层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指向,避免培养出“考试机器”,培养方向应该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体,体育课的开设程度,学校的安全系数,学生的安全意识都应该成为考核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从老师层面,应该使得老师掌握基本开设犯罪学知识,治安管理知识、自我保护手段意识等交叉学科理念有机的结合,潜移默化的把安全意识等理念结合到体育课堂中,并进行不定期的考核。从课程下手,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其次在室内室外课学习怎么面对突发事件的解决办法,例如、基本的格斗擒拿技术和逃生手段,进行真实真实情景模拟演练,实现教学和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
(三)改革课程结构实现课程多样化
传统的课程设置是单一枯燥的课堂,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和辨别是非等能力需要提高,每个星期至少要上四节体育课,课内加课外结合,而体育课程不再是简单的流程,而是思想政治的教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爱国情怀,安全行为的教导指导学生判断自身的处境做出正确行为的能力,预防突发事件的教导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判断事物的敏捷思维,最后加之技术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锻炼出学生强壮的体魄,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安全意识的传输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体育课更加的多样化、综合化、在学校教育中起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常进锋.我国青少年校园暴力频发多维分析[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
[2]郭荣娟.体育活动增加对青少年情绪和校园暴力态度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
[3]朱晓春.实施体育育人功能完善学生人格——大学生暴力事件与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1.
[4]罗平.风险社会中体育教学的安全防范功能探析[J].科教导刊.2011.
[5]聶媛媛.高校校园暴力问题的心理诱因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
[6]罗佳.基于心理学视角谈学生暴力行为的积极预防[J].中小学心理将康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