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建筑
中央党校教学楼前广场改造是非常建筑于2014—2015年完成的景观设计项目。广场用地位于校园北侧、校园中轴线末端教学楼前。
改造前用地为硬质铺装广场,尺度较大。经过对现场情况的调研发现:夏天曝晒导致热辐射严重,场地空旷导致人无法长时间停留。广场上原有喷泉水池,因维护难度大已经停用。现存绿植有银杏树作为行道树,绿坪中有成丛雪松,另有少量桧柏,但均无法对广场形成有效遮阴。
1 东侧全景East side view
2 平面图Plan
3 渗水砖铺装小路Path paved with concrete blocks
4 渗透效果Porous veranda
5 长亭“Long Pavilion”
6 由廊下看向绿“广场”View the green “Square” from the “Long Pavilion”
7 典型段轴测Typical veranda axonometric
8 爬藤植物Vine plants on the pavilion
9 座椅细部Seat details
通过分析,我们确定了设计方向:1)场地软化;2)为人创造停留、活动的空间。而在设计发展的过程中,材料、结构、构造等基本问题也一一涉及,并成为设计形式语言的来源。
首先我们以草地取代大面积的硬质铺装,使地面软化,没有采用硬质铺装广场的惯用方式,也解决了场地曝晒、热辐射严重的问题。局部廊下铺装及小路采用透水混凝土砌块铺设,可渗透雨水,铺装边界以参差交错的形式向草地中渗透,模糊草地与硬质铺装的分界。
上人草坪供人停留、活动,以地形的起伏、缓和空间的大尺度形成微妙的空间变化,更加亲和,吸引人的进入和停留。由此,硬铺广场成为一个有起伏变化的绿地“广场”。
主廊单侧悬挑,围合限定绿地“广场”,从主廊延伸出长短不一的亭子,使廊下空间向绿地中延伸渗透,也适当打破了场地边界。原有树木在尽量保留的基础上融入整体设计,新增绿植集中在廊子边界,成丛成林,平面位置较为自由,使长廊穿行在林中,也成为绿地“广场”的又一层柔软边界。
11 连接细部Joint details
12 廊下空间Veranda space
14 长亭深入林中“Long Pavilion” through trees
廊架顶面为双层木梁,形成上层空间,供爬藤植物生长覆盖。廊中布置木制座椅,与廊架一体构造。顶面以玻璃遮蔽,为人提供避雨条件。长短亭由主廊向两侧场地延伸,使人可以行至场地深处或身处林中。
主廊采用悬挑木结构,以传统榫卯方式固定,全木构造、不需钢构件。由此以传统材料和传统构造,实现了新的形式与空间。
校园沿主轴线对称布局,这一轴线也是场地改造前的主要空间秩序。在改造设计中,主廊仍基本保持对称,而在主廊两侧延伸出长短亭,则打破对称的布局,种植设计平面布置也较为自由。在回应轴线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削弱过强的轴线秩序。
作为一个由建筑事务所设计完成的景观项目,其中体现出更多的空间思维方式,这种空间思维贯穿始终:长廊及乔木围合出的绿地“广场”、绿地的起伏产生变化的空间、场地围合感增强长廊悬挑形式,有爬藤和玻璃覆盖的主廊空间以及从主廊延伸出的长短亭等,这一系列不同尺度的空间操作,在设计中占了很大比重。并且构筑物—廊架成为组织整个场地的主体,或许也是这种建筑思维的证明。
在长廊概念提出后,采用何种材料就成为一个紧要的问题。在校园环境的调研中,我们观察到的一组混凝土廊架对我们产生了某种启发:这组廊架是以混凝土材料建造,但构造却是对木梁柱构造关系的仿制,呈现出木构造的清晰性以及某种错置的趣味。这种仿制在建筑史上也屡见不鲜,比如仿木砖塔或仿木石殿等等:材料在变革或者说创新,但保持了传统的形式。而我们此次采用了传统材料以及传统构造方式,却为实现新的结构及形式,可以说是另外一种对传统的致敬态度。
15 党校南校区北门North Gate of the Party School south campus15-1 南区北门夜景Night view of north gate of the south campus15-2 全景Overall view15-3 鸟瞰Bird’s-eye view15-4 大门南侧The south side of the gate15-5 雨棚局部Canopy details15-6 传达室北侧局部North side of the reception room
在校园广场改造设计中,我们以木材和传统榫卯构造为线索得出长廊的形式。这种以材料和建造为基础的,考虑构造、结构等而由此得到形式的 “土木思维”,在为同一业主设计的两个大门之中,也鲜明地体现了出来。
中央党校南区北门建成于2017年,总宽38m,设计保留了场地上原有植物,并以围墙围合出前广场。此项目以砖作为墙体材料,砌筑出特殊的肌理。屋面以竹木为主材,提供遮蔽空间,顶棚设计为格栅状,暗藏灯带照明。同时竹木也运用于折叠大门。此项目体现出更加基本的对于土(砖)、木两种元素的运用。
大有北里南门为住区大门,建成于2017年末。总宽29m,路面由纵向墙体划分为车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两侧为人行道及绿化带。我们将紧邻大门的一株老槐树保留下来,并将树池纳入整体设计。屋面总长20.8m,钢制井字梁结构完成的悬挑屋面,在两侧各悬挑6.5m,为行人提供遮蔽、停留的空间。工字钢梁腹腔以原色木板填充,檐口设雨水槽集中排放雨水。
16 大有北里南门South Gate of Dayou Beili Community16-1 大门南侧The south side of the gate16-2 大门北侧The north side of the gate16-3 雨棚檐口局部Eave details16-4 雨棚檐口局部Eave details16-5 围墙细部Wall details16-6 雨棚细部Canopy details
在这个项目中,青瓦材料使用在建筑的多个部分。其中以青瓦砌筑墙体的尝试,产生了特殊的建造方法。青瓦墙的砌筑方式虽采用类似于砖墙的错缝砌筑,但仍然需要加固:在墙身高度方向上,每隔800mm即需在灰缝内埋筋拉结,因此埋筋处的墙面可见较宽灰缝。不同于砖墙灰缝,瓦缝较难勾填。于是我们借鉴水刷石做法试验出了“水刷瓦”做法,完成了瓦墙灰缝。此外,青瓦还作为浇筑顶棚混凝土结构板的模板,在顶板下表面留下了瓦面的弧形凹槽作为特殊肌理。屋面以瓦铺设,铁质栅栏门的分隔也采用了青瓦的弧形元素。在瓦的多样使用中,大门的视觉形象也由这种材料主导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