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芳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
“讲台、黑板、黑板擦”三大件占据了传统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授课的一幕幕场景深深印刻在一代代人的心中,成为学生时代最美好的回忆。如今,这一场景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黑板前的科技感越来越强,先前的演示文稿PPT 风靡一时,PPT 文稿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配上投影仪、大屏幕和优质的音响设备,使传统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并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虽然有不少教师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教师过分依赖PPT 演示,削弱了教育功能,但它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繁华过后,散落一地鸡毛,这种多媒体教学归根结底也是传统教学的一种延伸,被精致的应用于教学比赛、公开课、报告会、汇报会等特定的场合,多少带有“作秀”的嫌疑。
“互联网+”的出现使各种教学模式如虎添翼,也真正使“教学”这一流传几千年的文明传承方式真正融入时代的洪流。伴随着“互联网+”,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试问当今社会,又有谁能离开网络而生存呢?传统与现代在三尺讲台上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以笔者所在的学校来看,对是否禁用智能手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些教师认为应该禁止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有些教师认为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了,堵是堵不住的。结果是每个教室安装手机袋,上课前将所有手机放入指定位置,绝对禁止上课期间玩耍手机,而实际情况是总有漏网之鱼,在我上课期间依然有学生低头玩手机,师生“猫和老鼠”的游戏还将会持续下去。这种对抗看似是学生不守规矩,而实质上是现代与传统的对抗,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竞争,正如有学生告诉我,很多知识我们已经在网络上学过了,学生掌握的信息量未必比教师少。因此,与其把手机隔离在课堂之外不如改变教学模式,把网络引进课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资源共享,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封闭性,“互联网+”显示出了卓越的性能,比如当下流行的慕课和微课,让师生的互动关系突破时空的限制,走上了云端,不管是备课还是上课,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笔者注册使用了“爱课程”和“中国职教MOOC”,真正感觉到面前就是一片知识的海洋,与无数个名师在对话,例如我所承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就能在慕课平台上搜索到相同的课程,并且与名师同步进行教学,不但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而且还能学习到不同的教学风格。
互联网是一片大海,学生的类型千差万别,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知识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做好课前工作,充分了解学生,合理选择自己的授课内容。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始终面临一个全新的领域,所谓“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界限慢慢变的模糊,甚至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研究问题。由于即时通讯的快速发展,教师和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因此,未来的教学就是个性化的教学。
当人们还没有充分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时候,信息化社会已经悄然而至,并且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信息素养也就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养。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60 后”明显跟不上社会的节奏,有些人不能熟练的使用智能手机,网上购物、订餐、购票、举行会议等在他们看来不可思议,一部小小的手机竟然解决了生活的大部分问题,更不用说更高级的人工智能。因此,“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教学的另一层意义就是使学生锻炼了信息化思维,感受到信息化的力量,从而为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奠定基础。
“近水楼台先得月”,计算机是与互联网相伴而生的重要物质载体,以实用为教学目的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就首当其冲,笔者认为,最关键的理念是如何将网络科学地引入课堂,最大限度地削弱技术的“双刃”作用。
高职计算机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以实用、管用为教学目的的课程,过多的理论讲授不符合学生的特点,我认为这是“项目教学法”最好的应用场景。项目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其显著特征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高职计算机课程,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photoshop 应用》、《AUTOCAD制图应用》等课程都可以以“项目”的方式进行。在开放网络的帮助下,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基本都能做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当然,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也离不得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实只要教学目的达到了,过程就不那么重要了。
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就是占有大量的教学资源。以笔者从事计算机教学十几年的经验来看,过去针对某一个技术问题,无论是报纸、杂志、网络等介质上遇到的,我都会细心的剪切下来,形成自己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我觉得在教学当中用处非常大,“处处留心皆学问”,“豆腐块”式的学问有时能解决大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成熟,我建立教学资源库的手段也丰富起来,70%的资源都是网络资源,并呈辐射状分布,有这些资源做后盾,讲起课来也得心应手。当然,“一人乐不如众人乐”,更好的方式是以教研室或院系为单位建立一个大的教学资源库,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的人聚在一起,形成的合力会更大。
一直以来,在计算机教学方面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计算机教学不能过多的使用网络,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从管理层面来看,认为打开网络教师就不注重教学内容了,扰乱了计算机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学管理无法进行合理量化和评价;二是从教师层面来看,认为过多的使用网络意味着教师在“偷懒”,将“上网”等同于“上课”;三是从学生层面来看,认为一旦让学生上网,就如同鱼归大海、虎入山林,教学成了“放羊”了。笔者也不否认存在这些问题,但应该更多的看到师生徜徉在网络里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会使用一些技术手段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其实在“项目教学法”的驱动下,绝大部分的学生是能够控制好自己的,再加上辅助性教学,是可以避免学生“不务正业”的。
随着人工智能和5G 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的信息化程度逐步加深,未来会怎样,没人会知道,作为从事高职教育的计算机教师,应该把学生引向未来的生活,勇敢的接受新事物,我觉得教育除了技术层面的意义之外,还应该有向未来而生的勇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