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双导师工作室的计算机类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

2019-11-30 04:55马东嫄王亚文张岩波
计算机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导师竞赛校企

徐 飞,马东嫄,王亚文,赵 莉,张岩波

(1.西安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2.腾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0 引言

传统的“师徒制”作为一类典型的职业教育形式,其教学方法是不单独设置理论教学,将教授内容寓教于日常工作之中,涵盖本行业的知识技能、理论知识、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等 。现代“教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突破了原有“课堂制”教学模式那种封闭和相对固定的形式,以完成技术项目为目标,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锻炼学生专业实践能力。通过这一载体,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践合二为一,理论与技能、教学与实践完美结合。主要有如下特征。①开放灵活的教学模式:教师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讲台讲授的方式,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各类学习场景;②项目驱动式:工作室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设计项目的全过程,以完成项目里程碑为目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并将各类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③强调跨专业的综合性:项目的设计依托于计算机类相关专业课程,涵盖程序设计语言、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等;同时强调协同分工、人机交互、用户心理学等人文素养,学生在参与项目的全过程中,需要把各课程、各学科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④教学相长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亦师亦友、充分互动,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化模式;⑤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在教师工作室,学生在企业导师带领下直接参与设计项目的全过程,在毕业时,就可以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达到设计企业的用人标准,实现教学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1 双导师工作室的功能与特点

1.1 双导师工作室的设立

师徒制教育经过悠久的历史积淀,已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在设计“双导师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时,从传统“师徒制”模式中吸取养分,客观辩证地理解传统“师徒制”的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与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将之转换为“教师工作室”教学模式中的现代师徒制度,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校企双导师工作室”是对高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导师资源的有效整合,作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创新和探索;同时,作为交流与互动平台,面向学生小组开展各类实践类活动,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基础理论的讲授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企业导师负责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参照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重构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素质评价标准,使实践教学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培养出真正高端工程型人才,如图1所示。

图1 校企双导师工作室的构建

1.2 “双导师工作室”在实践教学模式上的创新

“双导师工作室”是一种以自由、开放为前提的综合性教学空间,因此在实践教学模式上的设计上必须改革传统“师徒制”教学中的笼统性和模糊性,其功能和特点如图2所示。

图2 双导师工作室的功能和特点

(1)构建“学习共同体”,组建梯队,明确分工。“双导师工作室”的组织主体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专业强项,依据专业特色成立各类兴趣小组。学生选拔进入工作室后,根据专业基础知识进入不同的梯队。初级梯队成员负责设计助理工作,包含代码规范整理、文档汇编、方案前期设计、概念性设计阶段的演示文稿制作等;中级梯队成员负责设计核心模块代码编写、初级架构设计等;高级梯队成员负责方案系统架构设计、系统原型方案设计、项目后期维护等工作。各梯队的工作任务分工明确,并由校企双导师共同负责梯队的技术指导与管理。

在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创新素质培养中,强调自主式、协作式学习[4-5]。学生在预设目标指导下,依据自身素质,主动组织学习的过程,并最终实现并达到预定学习目标的过程。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激励”中成长,强调“自主”,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组建项目团队、自主监督学习过程、自主确定学习方式、自主寻求解决问题途径。

(2)采用“项目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目标清晰。“双导师工作室”将各类实践项目分解成相应教学任务,为学生团队设置明确的实训目标,以确保每一梯队均能有效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任务的确定分配给各个梯队的时候要按照企业相关岗位能力要求设计工作流程,各成员之间按照工作流程既要有相对独立的物理交流空间,又要有互动的交流学习空间。

(3)对接企业岗位要求,因岗受教、考评结合。双导师工作室既可按照项目阶段分成不同的工作团队,如业务调研、需求分析、设计编码、项目后期维护等团队。所谓“因岗受教”,就是指学生根据自身就业取向选择相应的团队或组别进行实践学习,并因岗位不同而接受不同的实训内容和考核标准,“考评结合”意味着学生经过工作室的实操训练,已经具备所在相关行业中该岗位的综合性能力要求,能够独立上岗。

(4)整合校企优质资源,施行个性化定制。在“双导师工作室”中,由校企导师们为不同专业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共同体进行创新实践项目活动的个性化定制。这些竞赛类创新性项目活动主要包括各类单项、综合型学科竞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企业技术攻关型课题、高校教师在学科前沿探索研究型课题、面向互联网+主题的创业类项目等。通过定制化项目的实践,促进大学生从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到创新技能的全面发展。双导师工作室的实践资源定制服务如图3所示。

图3 双导师工作室的实践资源定制服务

2 基于校企双导师工作室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

在设计基于校企双导师工作室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路径时,通过相关激励机制和质量保证机制的并举,使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以学习共同体为单元的竞赛辅导教学模式,不断践行项目引导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方法;以项目驱动、以创新为先,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专业教师通过参与专业实践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合作,更好地发掘行业需求,了解行业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高校聘请企业导师承担竞赛辅导教学任务,参与课程建设及相关技术创新项目,双方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双师工作室与企业工作站 。基于双导师工作室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路径如图4所示。

2.1 完善校企双导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

(1)从3方面着力建设导师资源库:聘任腾讯、阿里、百度等知名企业的已毕业校友作为导师库核心资源;省内已有校企合作的基地推荐知名企业导师,作为导师库中间力量;其他与教师科研项目有合作关系、或私人合作关系的企业人员作为备选导师库人选。

(2)在运行机制设计方面:成立校院两级的管理委员会,对双导师工作室的管理、绩效评估、奖惩等方面进行细化,健全并完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制度、日常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对各项制度进行完善和修订,调动各部门积极性,为“工作室制”提供制度保障。

图4 基于双导师工作室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路径

(3)在强化校企合作双方意识方面:以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个人姓名共同冠名工作室,使工作室具有鲜明的个性化标签;强化主人翁意识,提升双导师的社会荣誉感和责任感,已成立Java语言开发与实践、C++语言开发与实践、Python语言开发与实践、HTML5语言开发与实践、网络空间安全等5个技术方向的双导师工作室。

(4)在激励机制设计方面:兼顾高校、企业、高校教师、企业导师、学生5方的诉求,平衡好各方的利益,共建红利;既要体现高校对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的目的性,又要支持企业对人力资源储备、技术合作研发的诉求;明确校企导师的责任和待遇,将高校导师的指导工作量纳入教师年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考评依据,将企业导师的指导工作与企业员工的绩效相关联。

(5)在鼓励学生参与方面:将工作室的创新实践类活动纳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与现有的竞赛训练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模拟实训平台相融合;完善相关技能学分转化制度、开放式实验管理制度等;并在卓越工程师班开展基于双导师制的创新型项目实践。

2.2 依托工作室完善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平台

1)重构计算机类大学生创新素质评价体系。

软件工程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由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品格三大要素构成,它们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构成“三位一体”的结构,分别对大学生主体的创新素质发挥着“基础”“根本”和“导向”的功能 。成果研究并总结了计算机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因素,包括6个二级评价指标、15个三级评价指标,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优化 。以“创新平台、素质基础、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师生关系”5个排序靠前的因素指导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针对软件工程类大学生创新素质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有效构建一类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创新环境”“创新平台”“因材施教”“主体激发”6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促成了“创新个性品质、创新思维品质、创造技法运用和创新技能运用”4方面素养的形成。

2)整合各类竞赛和实验资源,有效融入专业教学环节。

现有各类单科及综合型学科竞赛存在竞赛大纲与学生专业素质构成不匹配、竞赛内容与学生专业教育内容不匹配、竞赛覆盖面只限于部分优秀的同学、竞赛能力要求与工程教育毕业要求不能精准匹配的问题。以双导师工作室和帮扶计划为依托,结合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组建学科竞赛指导小组,构建一体化的学科竞赛管理平台。通过对各类单科竞赛、教师科研型课题、合作企业科研型课题按照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品格进行分类,构建一类创新能力培养平台,进行个性化、因材施教式的创新实践项目定制服务。将ACM国际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蓝桥杯”软件人才设计大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设计大赛的竞赛题目融入与程序语言类课程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相关内容编排中;将相关竞赛的考核方式、作品提交要求融入相关综合设计类课程、开发性实验的考核要求中。推动校级竞赛常态化等手段扩大参与竞赛的专业学生比例。

3)完善集教育、培训和研发为一体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平台。

软件工程专业充分重视工程化、规范化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利用我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现有资源,专业实验室、“产学研”支撑机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实施进行有效支撑。专业实践网络平台的构建如图5所示。

充分利用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中的各类单项实验平台构筑创新素质培养一体式专业实践平台 。平台由创新思维训练模块、编程语言基础训练模块、算法分析与设计训练模块、大数据与数据挖掘训练模块组成,为学生从计算思维能力的构建、基础程序设计能力、面向领域的数据分析、算法设计能力的提高提供平台化支持。同时,立足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第二课堂设计,开设开放性实验、公共选修课及创新实践类微课,鼓励学生自助学习、碎片化学习。

图5 专业实践网络平台的构建

3 应用情况

我校已与腾讯、神州数码、甲骨文、中软国际、活跃网络、四叶草信息等知名IT公司共建10个专业方向的“双导师工作室”,聘任企业导师30余名。通过双导师的通力协作,有效促进了计算机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1)催生并孵化多支跨学科学生团队。

通过工作室的运行,孵化了20余支面向“互联网+”产品设计与运用的学生创新团队入驻西安大唐电信移动孵化基地、闪电孵化器等知名创业孵化机构。成立了红细胞软件特训队、网络攻防绿色兵团、互联网+创新协会、无人机创新俱乐部等学习共同体组织,掀起了一股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的热潮,在各类学科竞赛、大创项目、双师型科研项目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2)通过竞赛平台推动面向工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促进专业建设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竞赛平台的不断完善,进一步促进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设计与竞赛大纲、赛制不断融合,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近3年获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4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项,校级质量工程立项6项。本课题教师团队多次荣获国家级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大唐电信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西安市创业导师”等称号,带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计算机类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中间力量。

3)完善程序设计实训平台,促进学生编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竞赛成绩显著提高。

竞赛平台一体化实训平台已承办我校、陕西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北方信息工程学院等高校校内、校际间的算法设计大赛竞赛、开放性实验、综合型课内实验等实践活动,近5年来,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蓝桥杯”设计大赛、“网络空间安全大赛”等综合型学科竞赛成绩显著,竞赛参与人数覆盖近45%的专业学生,累计参与人数约1 250人,获国家级奖36人次;省级一、二、三等奖220余人次。

4)通过竞赛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就业层次,扩大学校和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依托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创新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和层次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近3年毕业生中,约8%被腾讯、IBM、百度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录用,约20%的学生被其他一线互联网企业录用,相关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4 结语

“校企双导师”是指学校与企业在知识资源供给上的深度合作,互兼互派、双向互动,将学生在校基本专业技能训练与在企业的顶岗实习相统一。“校企双导师”工作室是对校企双方知识资源、人力资源和管理体制的深度整合,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整合高校专任教师与企业导师的专业知识资源,成立“双导师制的教师工作室”,作为对传统大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的创新和探索,并作为依托面向学生小组开展基于“互联网+”主题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进行个人自主式学习、团队协作式学习。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学校“校中企业”的教师工作室综合技能实训及“企业中校”顶岗实习等立体化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培养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导师竞赛校企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V eraW an g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思维竞赛(6)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爱情导师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