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中国国际音乐(钢琴)大赛”

2019-11-30 07:32要佳林
钢琴艺术 2019年9期
关键词:曲子钢琴舞台

文/要佳林

历时21天,“中国国际音乐(钢琴)大赛”在北京圆满落幕。我十分幸运,能够成为20名参赛选手之一,更是有幸能够代表“东道主”中国音乐学院,同世界最一流的选手站在同一个舞台切磋竞技。从准备、参与,到聆听其他选手的演奏,再到和评委、选手的交流和相处……亲历这样一场盛会对我的激励和启发无疑是巨大的。除了技艺上的收获,比赛也给我留下了许多感动的瞬间,更让我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2018年底,学校推选我和同校本科四年级的李博文同学代表学校参赛,在通过了评委主席的审核后,我意识到这将是一次绝无仅有的人生经历—在自己的“家门口”亲眼见证并参与学院举办的首届国际钢琴大赛。背负着主场作战的压力,背负着所有老师和同学的期许,背负着庞大的曲目量,我开始背水一战,全力以赴地准备这次大赛。大年初三,我毅然放弃了在家与家人的团圆的机会,独自一人回到学校练琴。虽然家里也有不错的琴,但学校的氛围更能让我沉静下来,完全投入到备赛中。我的主科老师傅红也很早回到北京,和我一起准备比赛,这更加给了我信心。

随着比赛脚步的临近,北京的各大街道都挂满了此次赛事的宣传旗帜,选手们陆续到达北京,学校也逐渐热闹了起来。大赛组委会为每位选手提供了自己的专用琴房,每一间都有一架崭新的施坦威钢琴,还给每位选手提供免费的咖啡,连来自朱利亚音乐学院的选手们都惊叹,中国音乐学院竟然有这么好的条件!此外,这次大赛的每个细节不仅达到了国际化,更是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和风格—从比赛主场中国音乐学院的中国风环境,再到大赛“logo”的五声调式的设计,和最让评委及选手们印象深刻的开幕式—由学校最杰出的国乐艺术家们携手民族乐团带来的震撼表演。评委亮相时穿上了唐装走上舞台,而选手们的出场签则是20只可爱的熊猫娃娃。

第一轮比赛要求每位选手弹奏一场50分钟的音乐会,因为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相反让我觉得更像在准备一场音乐会。虽然这些曲子都已经历了不少比赛和音乐会的历练,但我觉得舞台最有魅力的地方便是每一次的演奏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因此熟记于心的曲子,在高强度的注意力下还是会让我心率加快,在不同的环境和状态下也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比赛当天,我作为那晚第一位选手出场。尽管这是我最熟悉的舞台,但是从候场室走到后台时,我却真实地感受到了紧张。对讲机里的直播倒计时传来,台下庄严的定场钟响起,几台黑漆漆的摄像机紧随其后。19:30,后台的工作人员准时为我拉开了通向舞台的门,台上的灯亮了起来,我深吸一口气,勇敢地迈向了那片刺眼的亮光。与其他比赛不同的是,台下几乎大部分观众都是我的老师和同学,这也确实给了我不少压力。坐在舞台上,我能够完全的感受到来自观众席的能量,甚至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呼吸,因此不知不觉中我的演奏状态也和平时练习大不一样。另外,这次比赛的施坦威钢琴是由施坦威公司最棒的调琴师无数次调整过的,因此手感特别灵敏,特别好弹,既能准确地传达我们的每一个细微操作,也可以灵敏地反映出弹奏者的失误,这像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每个人需要在这50分钟内百分之百地集中精神,并在感情投入的同时保持头脑冷静。随着曲目的气氛越来越热烈,我的体力消耗也越来越大,但同时也觉得越弹越放得开。终于,最后一个音弹毕,掌声让我刹那间觉得自己真正完成了一场音乐会。晚上躺在床上,反复听着自己的比赛回放—果然像傅老师说的一样,演出后的兴奋会持续整晚以致失眠。总体我比较满意这次的发挥,但也发现了今后可以改善的许多地方。赛后的组委会特意安排了评委意见反馈会,让我有机会与每一位评委单独交流。每一位评委都认真地为每个选手的每首曲目做了详细的记录。在这里我很想分享阿里·瓦迪教授的几句话,他对我说:“你一定听到了许多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然后你会困惑,困惑是一件好事,能让你不断思考,困惑也是你最大的收获。在你的表演中你总是在做对的事,不要这样,请多做一些错事,在音乐中对错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坚持做你自己。”

由于赛程安排不是很紧张,我便坚持听完了每一位选手的演奏。有人说,国际比赛最精彩的一定是第一轮。果然,每一位选手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平,许多人甚至到达了专业演奏家的水准,完全拥有自己的个性。大家评判的标准也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更多比拼的是个人的理解和演绎。

本次大赛年龄最小的选手是年仅17岁的亚历山大·马洛菲耶夫,他也是这次的“明星选手”,很早我就在“Youtube”上看到他的演奏,而在现场听到的感觉更加印象深刻。他的天赋毋庸置疑,并且听他弹俄罗斯作品更能感觉到他骨子里流淌着俄罗斯血液。他的演奏热情十足,非常有个性,虽然可能会有争议,但是能听出他是在发自内心表达对作品的热爱。决赛他演奏了他拿手的“普三”,并最终获得了第二名。另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来自意大利的莱昂纳多·科拉菲利斯,相比天才选手马洛菲耶夫,他更像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成熟演奏家,并且在聊天时我得知,他已经在意大利一所国立音乐学院任教了!他的表现一轮比一轮好,最惊艳的莫过于决赛第一轮演奏的“贝一”了,整首曲子弹下来毫不费力,每一个音都极为考究,声音纯美,气息自然,完全是想象中的贝多芬!如此精彩的演奏背后是多么深厚的功力和透彻的理解啊!选手中最令我意想不到的一定是来自中国的潘林子。在此之前我早已耳闻这位中国青年钢琴家,没想到她在舞台上会迸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和气场,为我们中国选手争光。她在第一轮选择了贝多芬的Op.110,第二轮演奏了舒曼的奏鸣曲和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这些都是非常难驾驭的高难度曲目,但无论是气息、控制力,还是对乐曲的诠释,她都完成得很好。

除了他们,还有来自韩国的金弘基、汉斯·徐,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阿里姆,来自加拿大的杨艺可、贠思齐,来自俄罗斯的安德烈、尼古拉耶夫,来自美国的安娜·韩、麦肯齐,这些选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已经是国际最高比赛的获奖者,赛事包括“肖邦”“范·克莱本”“吉娜·巴考厄”“伊丽莎白女王”等。对比这些国际顶尖参赛和获奖选手,我发现了许多自己明显的差距和不足。舞台经验让这些选手特别“会弹琴”,再加上重量级大赛的经历,让他们在台上的心态和素质也更强大了,他们大部分人都有着轻松驾驭舞台、驾驭观众的能力。我记得当时问汉斯·徐《交响练习曲》弹了多久,他的回答让我出乎意料—“大概十年吧”。我想这也许就是“十年磨一剑”吧,这是量变到质变的最佳论证。除了舞台经验,对作品理解的高度也决定了演奏的高度,是否真正地让每个作曲家的语法融入自己的血液?是否能从“弹谁像谁”变成“弹谁是谁”?我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便是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坚持自己,弹出自己的音乐。

此次比赛慷慨地为所有选手提供食宿,无论是否晋级,直至比赛结束,这也是国外任何一个比赛都没有的福利。每天所有选手都在一起吃饭,这种方式更是增进了选手之间的感情。到了第三天,大家已经在饭桌上聊得热火朝天了。这些耀眼的年轻钢琴家在生活中都是如此平凡又有趣的人,难得和这么多有共同语言的人交流,大家也都产生了许多共鸣。有一次在聊天时,潘林子和杨艺可提到这个舞台让他们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紧张,结果大家都纷纷表示认同,并认为是因为上场前过于严肃的气氛和台上过于舒服的钢琴导致了紧张。如果他们不说,看着每个人在台上如此自如的表现,我真的难以想象这些比赛经验如此丰富的选手竟也会紧张。但是他们对待舞台紧张和利用舞台紧张累积的丰富经验,以及强大的心理素质确实让人敬佩。

在和他们交谈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个人讲话的方式和语调和他们弹琴的感觉非常相似。比如来自意大利的莱昂纳多,他讲英语时会带着一点儿意大利语的语调,声音不大但是很精致,就像听他弹琴的感觉一样。再比如马洛菲耶夫讲话,语速很快,有点儿犀利,像他弹的“普罗”。除了说话语气上的相似,我觉得生长环境和性格也和每个钢琴家的演奏密切相关。例如出身于俄罗斯世家的尼古拉耶夫,弹琴也确实有贵族气质,沉着冷静,气息顺畅。而白俄罗斯的安德烈是我们所有选手中性格最好、最真诚的,他的音乐同样也直指人心,感人至深。我想,大家演绎这些曲子最大的区别并不是各自老师的教法不同,而更多是由每个人性格的不同和生长环境不同所致。

作为我最好的朋友,安德烈同样也是在这次比赛中给我启发最大的一位选手,我尤其想在这里为他多分出一些笔墨。我第一次认识他是在去年东京的“Shigru Kawai钢琴比赛”上,当时他毫无争议地夺得了第一名。决赛时我在后台作为下一名要上场的选手,听到了最令我震撼的“拉二”现场,至今难忘。尽管这次他同样没有进入半决赛,但他依旧是我心目中艺术造诣最高的选手之一。我看到他这次的曲目单,和上次比赛相比完全不同,在惊叹于他曲目量如此庞大的同时,他却告诉我这里的大部分曲子甚至是第一次上台。他说他希望通过每次比赛快速地学会更多的新曲子。在看他弹琴时,我发现他的弹法和其他选手截然不同。他会把琴凳高度调到最低,在弹奏时动作极少,甚至可以不动声色地演奏出震撼人心的和弦,尤其是他演奏俄罗斯作品,声音简直充满了厚度和张力。后来我去他的琴房和他交流,他告诉我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所有发力全部由手指第一关节以下带动,第一关节以上直到肩膀完全放松,只需要保持大脑与手指第一关节的直接联系,想要的声音就能更直接容易发出。当然,这个方法和他的“大块头”也有很大的关系,但他知道如何去平衡自己的发力,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训练中,“有效训练”太少,阻碍我们表达想要的声音的因素太多。不必要的肌肉群紧张,过多无效甚至会产生干扰的肢体动作,让我们往往疏忽了最简单、科学的演奏方法。

在比赛的空闲时间,安德烈问我借了纸笔开始了他的创作,他说除了弹琴他也在学习作曲,并计划在北京期间完成两首作品—在比赛快结束前他竟真的完成了!还为我演奏了一遍。我顿时心生敬佩,他的曲子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随便一写,而是充满了复杂的和声与复调对位。他告诉我,一定要去试着作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作曲家的初心和曲子诞生的过程,知道了这些再演奏别人的作品,会有更不一样的感受。在生活中,安德烈是个非常谦逊而友好的人。他说他热爱中国,热爱茶文化和中国美食。这样热爱生活的人,怎会演奏出没有感情和温度的音乐呢?最后分别的时候,他告诉我:只要坚持,肯动脑子,再加上一颗善良的心,任何事都能做好。

赛程过半时恰好公布了今年“柴赛”的入围名单,这次比赛的20名选手中有4名选手都顺利入围,他们不得不在短暂的休息后重新回到更加紧张的备战状态。确实,钢琴家的生活就是这样,假期并不以节假日为界,却以比赛来分隔。难得遇到有着相同生活方式的朋友们,大家也更珍惜相处的时间。

大赛结束了,而许多令人感动的瞬间依旧让我难以忘怀。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为所有选手、评委提供了生活方面的保障;负责联系组织选手的志愿者最辛苦,从第一位选手到京直至比赛结束几乎没怎么睡觉,不仅要安排我们的所有行程,同时更兼顾“心理辅导员”;后台的场务监督小组在每位选手最紧张的时候给了最温暖的帮助,从细心的后台引导,再到布置温馨的化妆间,更有温暖人心鼓励;从德国专程赶来的Tomas和刘磊、刘寅夕老师全力支援,只为给选手提供最好状态的施坦威钢琴,每位选手选琴时他们都会认真地在音乐厅的各个角落仔细聆听钢琴的声音,并耐心听取每位选手的反馈,及时调整。每场比赛都能看到他们敬业的背影,更感受到了他们对更完美的声音的执念。我的恩师傅红老师,在腰部损伤的情况下坚持为我上课,也许比起所学到的知识,傅老师更像是我的精神支柱,更多的教会了我如何自己成长进步,不断发现探索自我……

我从8岁就开始了国内外的“比赛生涯”,也算是征战无数。而参加这次大赛却是全新的感受。有些比赛更像是“打仗”,每个人都咬紧牙关,而在这里每位选手都是让人钦佩的钢琴家,是各大比赛的获奖者,大家对钢琴演奏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演绎,同时又尊敬和欣赏其他的选手。无论是否拿奖,我相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愉快的经历,是一次交流学习的宝贵机会。本次比赛的时间安排也不同于其他比赛—每天只安排四位选手,下午两位、晚上两位。选手不必担心上午的状态,评委也不会因连续听赛而疲劳,每位选手都像在演奏一场真正的音乐会。如果说参加这次比赛带给我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认为不只是备赛期间的飞速进步,更是通过近距离聆听这些国际一流选手的演奏,与他们直接交流、接触,对我的精神层面和思维的巨大冲击。我认为,不断拓宽视野,站在更高的艺术高度去思考,一定比关在琴房闭门造车更重要。

短短21天的“盛会”结束了,亲历这届大赛对我来说不仅是难忘又美好的一段回忆,而且也成为了帮助我通往更高艺术追求的一座桥梁,更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猜你喜欢
曲子钢琴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有风吹过
吹曲子
纸钢琴
公园那边有人在吹萨克斯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