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太空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分析

2019-11-30 14:27李立新肖建军王霄于潇
国际太空 2019年7期
关键词:空间站飞船太空

李立新 肖建军 王霄于潇

(1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2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3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管理手段和法制法规逐渐完善,商业化、产业化逐步具备条件,将人类带到外太空的成本不断降低、安全性显著提高,火箭及飞船等载人航天器终将通过商业化发展降低门槛,太空旅游将不再是富豪的专利。太空旅游蓬勃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巨大增长潜力的新兴行业。

1 太空旅游项目

近年来,载人航天事业发展迅速,近地轨道实现大规模设施的建造和部署,人类长期驻留技术和空间生命保障技术日益成熟,可重复使用技术快速发展,管理手段和法制法规逐渐完善,商业化、产业化逐步具备条件,这使得太空旅游离普通民众越来越近。目前国外太空旅游发展迅速,已发展了多种类型的旅游项目。

高空飞行

(1) 高空氦气球

美国利亚桑那州图森市的世界观景太空旅行公司(WorldView)在2013年推出了一项高空旅游服务。该项目将利用一个大型氦气球带着两名飞行员和6名游客飞上高约30km的对流层鸟瞰壮观的地球曲线和黑暗无垠的宇宙空间。旅行全程持续超过4h,高空漂浮近2h,通过滑翔翼伞降落地面,售票价格为7.5万美元。氦气球旅游因其相对较低的价格和较长的持续时间,对于公众来说将更具吸引力,而且在WorldView的热气球上,游客不需要穿航天服,也不需要经过特殊的训练。相比搭乘航天飞机需要承受极大的冲击力不一样,缓慢上升的氦气气球并不会给人带来太大的不适感。但美中不足的是,高空氦气球上,人们无法体验到失重。2015年10月,该公司首次试飞成功。

(2)米格战斗机飞行体验

2017年,俄罗斯推出一款新的飞行体验套餐,可以深入神秘的俄罗斯索科航空基地,由俄联邦空军现役飞行员驾驶米格-29战斗机,以2000km/h的速度仅限超音速飞行,爬升到超过15km高度的平流层,遨游两万米高空。在飞行过程中,乘客可体验反转飞行、涅斯杰洛斯筋斗、尾冲失速、横滚、盘旋等特技飞行体验,费用是人民币10万元。

零重力游(失重飞机作抛物线飞行)

“零重力体验”(ZERO-G Experience)由太空探险公司的子公司—零重力公司提供,将波音727-200飞机改装成重力一号(G-FORCE ONE),沿抛物线弧飞行创造失重环境。重力一号在指定空域中连飞3~5组抛物线,每组之间有短暂平飞。

在开始抛物线飞行之前,G-FORCE ONE相对地平线平飞至7315m高度。飞行员随后开始拉起机头,将飞机相对地平线的角度逐渐增大到45°,到达9754m高度。接下来形成抛物线的零重力段。之后20~30s内,飞机中所有物体都处于失重状态。然后开始和缓拉平机头。除实现零重力以外,G-FORCE ONE还能提供月球重力(六分之一地球重力)和火星重力(三分之一地球重力)。

亚轨道太空旅游

(1)太空船―2亚轨道飞行器

维珍银河公司(Virgin Galactic)的载人航天飞行系统包括白色骑士-2(White Knight Two)和太空船-2(Space Ship Two)。太空船-2为空射亚轨道重复使用有翼航天器,设计用于太空旅游,最多可运载8人(包括两名驾驶员)进入太空,每个乘坐太空船-2的人都将被认定为正式航天员身份。2018年12月13日,太空船-2首次完成了飞至美国空军认定的“太空边界”的测试。本次测试也是自2011年以来在美国本土进行的首次载人飞行。接下来,维珍银河公司希望可以搭载乘客进入太空。

(2)“山猫”亚轨道太空飞机

XCOR宇航公司是一家美国私有火箭发动机和航天开发公司,公司成立以来已研制并建造了13种不同的火箭发动机,建造并飞行了两种载人火箭动力飞行器。2001年,EZ火箭(EZ-Rocket)完工,是首部私人建造并飞行的火箭动力飞机,于2001年7月首飞。2008年,完成了极限赛车手(X-Racer)的飞行试验,一天之内创记录地试飞了7次。

“山猫”(Lynx)为XCOR宇航公司在研的水平起降(HTHL)、装有火箭发动机的两座亚轨道太空飞机,是其进入商业重复使用运载器市场的入场券。“山猫”计划承载一名飞行员、一位购票乘客,有效载荷进入100km高度以上的太空。

低地球轨道太空旅游

(1)“国际空间站”定制旅游项目

1)美国太空探险公司(Space Adventures)为平民乘客安排“国际空间站”旅游事宜,乘客搭乘俄罗斯“联盟”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与专业航天员一起生活、工作10天以上。在太空期间,乘客可以自由选择欣赏地球美景、协助完成科学研究或设计自己的任务计划。除了航天飞行本身,太空探险公司还用最先进的设施、模拟器和方法保证客户得以妥善训练和准备。此外,客户还可选择由专业航天员陪同进行太空行走,最长持续1.5h。太空行走价格取决于任务时间安排等因素。

2)太空公理公司(Axiom Space)是休斯顿的一家私人太空公司,它计划在2020年推出“国际空间站”旅行业务。太空游客将可以在“国际空间站”停留7~10天,每个人的费用为5500万美元,这笔费用包括为期15周的培训计划,往返“国际空间站”的交通费用。该公司计划在2022年推出连接“国际空间站”的居住舱。

(2)商业太空舱

毕格罗航空航天公司(Bigelow Aerospace)计划于2020年底之前发射两艘太空舱B330,太空舱的设计方案是基于其从NASA购买的载人居住舱(TransHab)技术概念发展而来的,内部空间在充气加压后可使“国际空间站”应用空间增加30%,并可极大地节省发射与运行费用。后续该公司还将研发更大、扩展空间更强的太空舱“奥林巴斯”(Olympus)。此类商业太空舱可作为多功能型试验平台,同时为NASA的空间探索任务和更多的商业性科学试验研究提供服务。

低地球轨道以远太空旅游

(1)环月旅游

2018年9月18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宣布,日本亿万富翁前泽友作和一群艺术家将于2023年乘坐大猎鹰火箭(BFR)和龙-2飞船环绕月球旅行。马斯克表示前泽友作已经支付了大笔首付款,购买了整次飞行,马斯克还公布了大猎鹰火箭的最新设计信息。在任务设想中,该公司将使用“猎鹰重型”火箭在佛罗里达州的LC-39A进行发射,以自由返回飞行飞掠月球表面,到达距离地球6.4×105km的深空,然后返回地球。

(2) 绕月飞行

太空探险公司计划利用俄罗斯“联盟”飞船将两名游客和一名专业航天员送入绕过月球背面的自由返回轨道,最近处距月面100km。不只可以见到月球背面,还能见到地球从月球表面升起的奇观。

太空探险公司团队结合使用现有和经飞行试验过的俄罗斯技术设计了环月任务。参与者首先乘坐联盟号飞船进入太空,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并在站上生活10天左右适应环境,另一枚火箭将发射由月球居住舱和推进舱组成的月球舱,“联盟”飞船将与月球舱在低地球轨道交会。所有系统通过检查后发动机点火,旅程开始,2007年公布价格为每座位1亿美元。

2 太空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民众积极性高,购买意愿强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拥有太空旅游动机的人越来越多。据调查显示,60%的美国人、70%的日本人和43%的德国人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到太空中去玩一趟。德国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太空旅游业每年将会获得80亿马克(约合人民币309亿元)的收入。总之,民众对太空旅游的积极性是很高,太空旅游产业隐藏着巨大商机。

参与人数稀少,需求者特征明确

据悉,目前全球参加各项太空旅游相关项目的报名者已达数万多名,但真正实现了“太空之旅”梦想的人还为数很少。到目前为止,真正意义上的游客旅途最远的是前往“国际空间站”参观考察,参与其他与太空有关的旅游项目的人数虽有所增加,但人数毕竟有限。太空旅游项目客户群体特征非常明确,结合太空旅游项目经费和严格要求等因素,太空旅游市场需求者定位为高收入人群,且身体和心理素质佳的阶层。

商家争夺激烈,产品细化程度高

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自1999年底开始商业旅游项目运行以来,为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引起了其他国家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下,NASA也加入到竞争之中,借助“联盟”飞船前往太空,同时积极推进新一代商业载人飞船的研发。目前,“龙”飞船和“星际客船”已经完成研制;此外,SpaceX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马斯克还公布了其绕月飞行计划。其他国家也看到了太空旅游的巨大潜力,正在积极投入太空旅游市场,商家争夺将越来越激烈。

3 太空旅游商业公司盈利模式

近地空间增值服务模式

美国老牌太空旅游公司太空探险公司主打的商业模式就是私人定制+增值服务。公司定制了一系列私人航天飞行体验方案,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兴趣和预算。与此同时,太空探险公司推出的增值服务也值得关注,太空探险公司计划用最先进的设施、模拟器和方法保证客户得以妥善飞天前训练和准备。综上所述,太空探险公司本身并不从事航天器或者运载火箭的研制,而是更像一个“中介”公司,汇集多方优势资源,根据用户需求,提供近地空间内的定制化太空游服务,利用航天器研制方的资源实现个人用户的特殊需求和公司的盈利目标。

空间站直播实时体验模式

2018年4月,太空虚拟现实公司(Space VR)宣布公司的太空计划,计划搭载一个VR相机到“国际空间站”,该摄像头将拍摄360°全景连续照片拍到的数据发送到一组记忆卡中,做成视频,再将这些产品出售给民众,同时实现视频直播,让民众都能感受到实时空间体验。此外,作为中国首家民营太空探险公司,成立于2012年6月的北京金海洋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开拓了太空科技咨询、太空技能训练、太空飞行体验、太空旅游等服务市场。

广告宣传收入模式

近期,NASA一直致力于把NASA推向市场。其中一个商业化的方向即让NASA用飞船和火箭为广告商们打广告,此外还可以让航天员从事代言活动,增加媒体曝光率,代言活动不局限于地面,还可以在太空中进行。不仅如此,NASA还考虑出售火箭和航天器的冠名权,以及前往空间站的座位。此外,有些产品以上过空间站作为宣传噱头,提高品牌知名度。如阿德贝哥太空试验馆(Ardbeg)于2011年搭乘“进步”飞船发射至“国际空间站”进行无重力陈酿实验,返回地球后发表了实验白皮书。之后还联合高奢品牌和知名酒厂公共推出展览活动,获得不菲收益。

近地空间往返出售“船票”模式

2009年NASA启动“商业乘员开发”计划,目的是支持未来“国际空间站”的乘员运输。第一轮“商业乘员开发”于2010年2月启动,目的是完成系统概念、关键技术的研发;第二轮“商业乘员开发”于2010年10月启动,主要开展航天器和运载火箭的设计和成熟度研究,加速“商业乘员运输系统”技术的实现;第三轮“商业乘员开发”于2012年2月启动,完成商业乘员运输系统的综合设计,帮助NASA和美国实现安全、可靠、经济的载人进入太空的方案。在此框架之下,SpaceX公司发展了载人版“龙”飞船,波音公司发展了“星际客船”,这两型飞船在设计研制时就将太空旅游因素考虑在内。

4 太空旅游商业模式发展趋势

产业价值链一体化

当前国外从事太空旅游航天企业商业模式呈现最明显的趋势就是产业价值链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体现在个人太空旅游用户与商业运营商、商业运营商与产品研制方的紧密连结,在项目产生之初就开展共同的需求定义,从而掌握到卫星产品的稳定分销渠道,以太空探险公司为例,该公司不从事航天器和运载器的研发和制造,主要以出售服务为盈利手段,代理客户向航天器所属方购买席位。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根据客户的需求向产品研制方进行反馈,根据需求在首轮研发和安排发射计划时就做好相应的规划,留足余量。企业只有以开放性眼光,积极与产业价值链上下游伙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才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赚取最大的利益。

增值服务专业化

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获取市场份额,国外航天公司为客户提供越来越专业化的增值服务,形成对用户群体的有效吸引力。增值服务专业化也是企业活动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的一个体现。

以太空探险公司为例,虽然本身该公司不制造飞船,但作为“中间商”,太空探险公司联合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共同打造出富有魅力的各类太空旅游体验项目,包括轨道飞行,利用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的人员和设施展开专业培训等一系列专业性的其他服务,具备能力向用户提供交付集成服务和打包解决方案,体现出专业化趋势。

合作方式灵活化

为获取整体优势,国外航天公司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合作方式越来越灵活,只要有利于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企业间就乐于尝试全新的合作模式,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以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LA)和毕格罗航空航天公司为例,这两家公司计划联合建造新型商业化空间站,合建的太空舱属于两家公司合作共赢的产物,也将会为两家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波音公司与NanoRacks计划联合开发的首个商业气闸舱。波音公司一直以来都是ISS主承包商,在技术领域占有绝对优势,而作为ISS商业空间应用活动总代理的NanoRacks公司则在关于如何开展商业空间应用活动有着丰富的经验,两家公司合作开发商业空间站,能够起到1+1>2的效果。

随着规模效应的不断释放,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亚轨道太空旅游成本将不断降低,普通人通向太空的征途将不再遥远。在商业模式方面,我国航天领域的国有科研单位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民间资本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或可采用“国有科研单位技术参股+民营企业资金参股”的股份制模式,商业运作上可采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发展思路与方式。

猜你喜欢
空间站飞船太空
首个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到中国空间站里上课!
自制空间站模型
乘上勇气的飞船
空间站日记
上太空,安个“家”
飞船失事
波音CST-100飞船试飞再推6个月
太空遇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