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主体思想实践形态阐释

2019-11-29 07:19曾祥耿
兵团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

[摘要]改革开放是集全国人民智慧的伟大实践。在这一伟大实践和理论总结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锐意进取,主动创新,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人民主体思想。这一思想内在表达出人民作为创造主体、发展主体、共享主体的精神内涵,并具体化为实践形态。

[关键词]改革开放;人民主体;创造主体;发展主体;共享主体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9)05—0068—05

[作者简介]曾祥耿,男,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全国人民的智慧的伟大实践,其进程是不断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在这一伟大实践和理论总结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锐意进取,主动创新,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人民主体思想。这一思想内在表达出人民作为创造主体、发展主体、共享主体的精神内涵,并具体化为实践形态。

一、创造主体: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创造主体。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发挥首创精神,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创造出丰富的文明成果,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实现科学理论升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主体。

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深化认识,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厘清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确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正是在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上,在人民作为主体的共同努力下,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发生巨大增长。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稳健,其波动性和周期性明显减弱,经济体系日趋完善,宏观经济调控日渐成熟,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二者的增长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步性。中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形成中国经济影响世界、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的局面。

我国改革开放是伟大的社会变革,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了民主政治建设:“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2]中国共产党总结国内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带领全体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确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我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全体人民共同创造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民族文明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民群众创造的先进文化能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传承中创新。这既反映当前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成果,又有效的促进社会现实进一步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和基础。人民群众在自觉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还结合时代特征以及融合不同文化類型,赋予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创造出新型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和在国内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通过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教育、就业、收入分配、覆盖城乡居民的保障体系、医疗公共卫生体制、社会管理、社会稳定和团结等领域不断加强和完善。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社会治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管理活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全方位的巨大变化,社会治理体制逐步趋于完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状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把加强环境保护列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之一,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对于我国的发展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我国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同时,存在着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济结构性矛盾、粗放型增长方式、体制机制障碍、创新能力不强、先进技术力量较薄弱,能源、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现实。基于此,党中央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全方位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效果显著,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二、发展主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首创精神解决社会难题,推动社会发展,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创造主体。在社会文明日益进步与不断完善的历程中,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民群众也随之完善发展自身,是社会发展主体;人民群众与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创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社会发展,同时也发展自身,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发展主体。

(二)共享要素维度

共享发展遵循“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和准则要求,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和共建,最终实现每一个人民主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共享主体不是少数人或者某一部分人,而是最广大人民群众。

首先,就共享主体而言,全民共享。全民共享,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而是全国各地的全体人民共享,这是我们国家性质和党的宗旨决定的。我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创造财富、共享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有机统一在一起。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从人民立场出发,在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同时关心每个群体、每个个人的合理利益诉求,为人民群众化解矛盾、协调利益,最大限度让人民群众受益。

其次,就共享客体而言,全面共享。社会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人民的需求是全面的需求。发展的全面性和人的需求全面性,决定了人民共享的全面性。在共享环节上,全面共享包含着发展权利、发展机会和发展结果的共享;共享内容上,全面共享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共享。基于此,全面共享必须注重公平与效率、形式与内容、全局与重点的内在统一,确保人民群众既在不同环节上满足实际需要,又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享有改革成果。

再次,就共享途径而言,共建共享。“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共建共享相互促进、和谐发展,这既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领导方法,又是一个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更是一个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8]人民群众中不仅蕴藏着巨大的力量,而且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在社会建设中,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推动我国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由全体人民共建社会发展成果,同时也由全体人民共享成果。

最后,就共享进程而言,渐进共享。共享发展的成果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财富增加而不断丰富的,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匮乏到丰富、由分配不均衡到分配趋于均衡的过程;这也决定了共享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内涵的渐进历史过程。我国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再加上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缺乏、社会矛盾复杂多样等现实因素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的共享发展在理念上要有持久、动态、阶段性的目标与计划,在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守客观规律,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采取渐进式的共享发展方略,解决现实问题。

(三)共享意义维度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逻辑,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共享发展理念时刻彰显着深刻的时代理论价值意义,是对国家发展理念的升华;同时,它阐明了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路径,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

首先,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阻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深化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最大的差别在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在于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理念奠基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围绕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有机统一了我国社会发展目的与发展动力、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其次,共享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既相互联系,又有着社会发展阶段的区别: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顺利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并为21世纪中叶实现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实现这两大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靠全体人民团结在一起的努力奋斗,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引。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创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和利益诉求,能集中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共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9]。

最后,共享发展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诉求。共享发展理念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善民生、为全体人民谋幸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八个方面的建设要求,是共享发展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诉求,蕴含了一系列关涉共享发展的制度建构与完善的内容。这要求党和国家在社会实践中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仅在政策上采取有力的舉措,而且在制度上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破解各类难题,消除人民参与各项活动的障碍,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稳步前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5][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58、29-30.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9.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19.

[8]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4-29.

责任编辑:张洋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
解读浙江40年变革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图表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路遥
扶贫,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