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林逋的《山园小梅》,是咏梅之佳句。但是,关于诗作中“月黄昏”究竟是什么时刻存在着争议和不确定性。结合自然常识、历代诗作用例、联系上文意义等可知,“月黄昏”中的“黄昏”有两重含义:在时间上暗示月落日出的黎明时分,在修辞上渲染月色的朦胧。
【关键词】月黄昏;含义;山园小梅;林逋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妻鹤子”的隐士林逋写的咏梅佳句。一句诗写尽月下梅枝的景致:疏落横斜,映在清清浅浅的水中,见其傲骨;暗香浮动,在昏黄的月色下流转,清香醉人。颔联诗境极美,但是“月黄昏”一词却一直没能得到准确的释义。由于不知道“月黄昏”所指的时间,总令读者感到不尽其意,未能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对“月黄昏”的释义考证是极为必要的。
一、对“月黄昏”的不同理解
至今,学界对“月黄昏”的解释主要有如下四种:
(一)昏黄、朦胧的月光
此类释义将“黄昏”分开,看作两个独立的形容词,分别修饰前面的“月”。《升庵诗话》卷一引《苇航纪谈》云:“‘黄昏以对‘清浅乃两字非一字也。月黄昏谓夜深香动,月为之黄而昏,非谓人定时也。”[1]从上下对仗的角度出发,主张把“黄”和“昏”分开来看,“黄”和“昏”都做形容词,两字分别修饰“月”,以表明月的色调。王启兴、毛治中、熊礼汇在《千家诗新注》中的解释与杨慎类似:“月黄昏:月色朦胧昏暗。这句说梅花清幽的香味在月色朦胧的夜晚飘散。”[2]此类释义用“黄”来表现“天色渐暗”,用“昏”进一步强调“月色朦胧”,认为“黄昏”只关乎修辞,不必纠结于时间。
(二)黄昏时的月亮、月光
此类释义将“黄昏”看作一个词语,也就是说诗中的“黄昏”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黄昏”,指“日落以后到天还没有完全黑的时间”。谢枋德、王相在《千家诗》中注释:“清浅之水,映横斜之疏影,黄昏之月,照浮动之暗香。”[3]刘浩在《老学堂千家诗》中也采取这种解释:“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4]此类释义明显视“黄昏”为一个词,而且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时间名词,认为将《山园小梅》中的“黄昏”理解成日落之后,天色昏暗的黄昏时刻,符合全诗孤高静默的整体意境。
(三)黄昏时朦胧的月光
此种释义是前两种释义的综合,即认为“黄昏”既是指天色将暗未暗的傍晚,同时也在修饰前面的“月”色。《宋诗鉴赏辞典·山园小梅》中苏者聪评:“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环境烘托,就更突出了梅花的个性……那静谧的意境,朦胧的月色疏淡的梅影,缕缕清香,确实令人陶醉。”[5]《唐宋咏物诗鉴赏》也有类似的注释:“月黄昏即指月色在黄昏时的朦胧景色。”[6]《花卉鉴赏辞典》把《山园小梅》看作一幅画来描绘:“画中的核心意象是疏瘦横斜的梅枝,上方是黄昏时朦胧的弦月,下面是清澈浅底的溪水……”[7]此种见解肯定“黄昏”有双重含义:一是时间上的日落以后到天还没有完全黑的“黄昏”;二是修饰前面的“月”,即月的视觉感受是“黄”且“昏”。
(四)黎明前的月光
郑绍昌在《“月黄昏”释义之驳正》中认为“月黄昏”的月光应当是黎明前的月光。他提出的证据主要有四个:首先,“黄昏”的主语是“月”。如果说“黄昏”是指“日落以后天还没有完全黑的时刻”,那么这里应该写作“日黄昏”而不是“月黄昏”;其次,日黄昏之际,无论是初月还是满月,都没有照浮动之暗香的资格。“不管是初月还是满月,当其在日黄昏时分初现之刻,还没有资格来照浮动之暗香。也还不曾出现朦胧的月光此时之月,本身还是落日余晖映照的对象。……其時,月亮已从地平线上消失,其短暂的余晖是清寒而且暗淡的。此刻,才是真正的明月之黄昏。”[8]傍晚,月亮初升之际,那微弱的月光实在没法照“浮动之暗香”;再次,一日之中,黄昏时的花香已经涣散,黎明前的浓郁花香才称得上暗香浮动;最后,他认为《山园小梅》有一条暗自贯穿的时间线,从“疏影”到“暗香”是一日之中昼夜的变化,从“霜禽”到“粉蝶”是一年之中季节的变化。由此得出,“月黄昏”就应该是月亮将要落下的时刻,即黎明前的月光,黎明时刻大地基本上还被清冷的月光笼罩。郑力证此处的“黄昏”是天亮前的那一刻,月亮将下之时;另外,刘斯奋编著的《宋诗彩图版》对“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今译也肯定这种看法:“你那淡淡的芳香,暗自弥漫,在拂晓的月色中。”[9]同样认为这里的“月黄昏”应该是拂晓之时的月亮。
笔者认为,“黄昏”应是黎明前朦胧的月光:在时间上暗示月落日出的黎明时分,在修辞上渲染月色的朦胧。
二、“黄昏”时间上的含义
“月黄昏”在时间上是指黎明前的那段时间。首先,通过古代特殊的计时法——“十二时辰制计时法”得出古代对“黄昏”时刻的时间段定义,可以排除《山园小梅》中的“黄昏”是傍晚天色将暗、月亮初升的时刻的说法;其次,从“黄昏”在《说文解字》中的定义可以推导出“黄昏”并不完全等同“傍晚”;最后,联系《山院小梅》中“月黄昏”的上文“暗香浮动”一词,可以进一步确定“黄昏”在时间上是指天亮之前,月将落、天将明的黎明时分。
(一)“黄昏”是指何时
理解“黄昏”最重要的一点是看在古代汉语中,“黄昏”究竟是指什么时间段。“黄昏”在古汉语中确实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西周开始使用的“十二时辰制”计时法,在汉代正式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换算到今天的北京时间,夜半子时为23:00-1:00,鸡鸣丑时为1:00-3:00,平旦寅时为3:00-5:00,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依次递推,推到“黄昏”,是现在北京时间19:00-21:00。
经学者考证,《山园小梅》创作于林逋隐居杭州之时,而且这小梅是一枝白梅[10]。对于小梅“疏影横斜”的描摹,暗指此时梅花的开放不是极其繁茂,可以推断出林逋应创作于白梅初开之际。杭州白梅初开的时候,大致在阳历一月份。
诗中的白梅初开在阳历一月份,而杭州一月份的日落时间大致在17:00-17:30,到了“黄昏”的19:00天早就黑透了,还有所谓“黄昏”时“日落而天色尚未黑”的景象吗?小园天色早就漆黑一片了,哪里还有欣赏“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小梅的好眼福?
宋代杜安世词“烧残绛蜡泪成痕,街鼓报黄昏。”蜡烛烧残了,耳边忽然传来敲钟的声音,词人惊觉原来是黄昏到了。点燃了蜡烛已经说明天色已黑,敲钟才惊觉是黄昏时刻,如果黄昏是天色微明,那这个时间段应当很好判断。由此看来,“月黄昏”中的“黄昏”是“日落而天色尚未黑”的“傍晚”的说法是值得怀疑的。
(二)“昏”的释义
对字词的追根溯源,往往要到《说文解字》中寻找答案。《说文解字》中解释:“昏,日冥也”,“冥”是幽暗不明的意思,“昏”就是日色幽暗不明,日色昏暗不明的时候不只是傍晚,还有月亮未完全落下、太阳还未升起的清晨。
而且,“黄昏”的主语就是“月”,“月黄昏”是说月色逐渐昏暗,要是“傍晚”的意思,应该写作“日黄昏”。孔天瑞《西资诗话》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知和靖意偶到,为复爱其句,取以咏梅也。然唐人诗或林君复诗,可否未必,而句中有‘黄昏二字,议诗者谓:‘日斜为黄昏,非也,此二字盖亦两字耳。若谓‘日斜,而诗不曰‘日黄昏而曰‘月黄昏,盖有源矣。”[11]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若将“黄昏”看作月亮未完全落下、太阳还未升起的清晨,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月亮渐渐“昏”“黄”,但仍借着冬天清冷的初升的日光继续笼罩大地,橫斜的梅枝深深浅浅地倒映在水面上,浮动的暗香在月色昏黄的清晨上下游离,此番景象正符合诗中构造的咏梅意境。
从作者的行踪来看,清晨赏梅也完全符合文人隐士的雅趣。小园数枝梅的日子毕竟在少数,只有作者这种“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的隐逸之士,才清楚地知道观赏小梅的最佳时间,才不舍得放过清晨起来在小园漫步赏梅的雅趣。
(三)“暗香浮动”的佐证
不局限于对“月黄昏”的独立分析,联系上下句才不会被一叶障目。作者所谓“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日之内,最可称之“暗香浮动”的时间便是清晨,清晨的花香才是最醉人的。
《苇航纪谈》云:“盖昼午后,阴气用事,花房敛藏;夜半后,阳气用事,而花敷蕊散香。凡花皆然,不独梅也。”[1]说明午后的花香会渐渐减弱,到傍晚时分香气早已飘零散漫了。《西资诗话》里也提及:“予尝宿于月湖外家,其家有堂,植梅竹,因曰双清。予至,每宿于此。而花盛开,其香发于四鼓后。起视,日已西下,而月色此当午时而黄更昏,正此时,已五鼓矣。非独此花言应,有香之花皆然。薝蔔,古有赋:‘恼人惟是夜深,栀子香浓,非云‘夜浅而云‘夜深,亦此意也。”[11]作者以切身经历证明夜深时的花香才是浓郁到足以“暗香浮动”的。
不只有生活经验的佐证,现代农业种植的专家宫庆华也证明:“第一天没有风,第二天气压又低的话,那就是赏花闻香的绝佳时刻。特别是清晨8:00之前,能闻到的花香最浓郁。因为花香会随着气温以及阳光的变化而挥发,使得中下午的香气没有清晨那般浓郁。”到了傍晚,花香随着一天的风吹日晒,姿态没有那么暄妍,香气已然变得涣散,已经做不到浓郁香气在风中流转了。
而且清晨湖边雾气凝结,必将阻碍花香随意地飘散,“梅花正值严寒,在黎明前的湖水边,必有浓重的雾露水气,刚刚从梅苞中吐出的幽香在雾露中凝集,虽有微风亦拂之不散,仅仅在山隅水边徐徐浮动而已。”[7]一天中清晨的梅花刚刚吐露芬芳,又有冬日黎明的雾气阻止香气四处逸散,这样的梅香才浓郁地散不开,款款地在空气中上下沉浮,此时的暗香才可以真正拂动人心。
三、“黄昏”修辞上的含义
宋词中,“黄昏”在诗境里其实更强调意境的建构。“黄昏”可做时间名词,表示一段昼夜交替的时光,且“黄昏”作为一个特定的时刻、特定的意象,常常承载着一段特殊的感情。
“黄昏”时刻最易暝色起愁。“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黄昏时刻的空城进一步激发了诗人的黍离之悲,加强了诗人忧郁的情怀。“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天色朦胧,孑然一身,又加凄风苦雨,孤苦之情再深一层。“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朱淑真《蝶恋花·送春》)惜春送春之情,在黄昏的雨中得到了绵延。
感物伤时,“黄昏”与“白昼”相对,常常引发诗人对时间推移的悲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是从天明捱到黄昏的隐痛。“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秦观《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对征人不断的思念从早晨煎熬到黄昏,不禁肝肠寸断。“思心欲碎,愁泪难收,又是黄昏。”(柳永《诉衷情》)年华渐逝,等待的人音信全无,一个又一个黄昏,一日复一日的消磨。
当然,“黄昏”有时只是单纯装点诗境。“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黄昏”是时间背景的选取暗衬。“黄昏”时天色柔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是用黄昏的诗情画意渲染记忆的唯美和伤感。
在《山园小梅》中,“黄昏”不只有上文论证的表示时间的作用,跟在“月”的后面,也有帮助建构意境、在修辞上渲染月色的意思。从颔联的对仗来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浅”修饰“水”,自然“黄”“昏”修饰“月”,来表示月色朦胧、色调暗淡之意。
古诗中也有许多以“黄昏”作为视觉色彩修饰的例子。唐代孟郊在《上昭成阁不得,于从侄僧悟空院叹嗟》中写道:“孤叟何所归,昼眼如黄昏”,白天的时候眼睛看事物竟也是模模糊糊,看得朦胧不真切,暗示人老之已至。宋代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中有:“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悲伤之时,高城已不见,只见万家灯火模糊闪烁。宋代张嵲在《墨梅》中写道:“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可译为“一直遗憾的是东风没有情趣,越发地吹拂着烟雾似的朦胧细雨使天色更加昏沉暗淡。”宋代叶梦得《念奴娇·故山渐近》也写到“黄昏”:“倦鸟知还,晚云遥映,山气欲黄昏。”山峦被雾霭浮云环绕,山中的光线已经模糊不清了。南宋葛长庚的《水调歌头·一个江湖客》:“鸟啼春去,烟光树色正黄昏。”也描绘出一幅光影暗淡、树色朦胧的画面。
所以,《山园小梅》的“黄昏”也可以有修饰月色的意思,恍恍惚惚、昏暗朦胧的月色下,作者清晨独身一人在山上的小园赏梅。月色是模糊的,香气是浓郁的,一切都是惺忪的、刚刚睡醒的样子,周围静悄悄的,只有作者一个人,感慨着“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只有我一人与幽逸的梅花作伴,低声吟咏就够了,不用打破这宁静,也用不着与俗人唱歌喝酒来凑趣。
“诗以虚涵两意见妙”,所以诗歌有一语双关之妙,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涵养和诗作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往往也是诗人在创作中有意追求的,所以,“黄昏”在表示一个时间段的同时,也修饰着“月”的意象。
四、小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月黄昏”是指黎明日出月落之前昏暗朦胧的月色。这句诗“曲尽梅之体态”,让梅的孤傲幽逸在后世人心中定格。其实,在清晨的黯淡朦胧的月色和幽香疏梅的魅色之间,隐逸高人、“梅妻鹤子”的林逋是第三种绝色。
参考文献:
[1]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8):653-654.
[2]王启兴,毛治中,熊礼汇评注.千家诗新注[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8):132.
[3](宋)谢枋得,(清)王相选注,吴绍烈,周艺校点.新校千家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9):101.
[4]刘浩.老学堂千家诗[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6):107.
[5]缪钺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43.
[6]陈新璋.唐宋咏物诗赏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7]胡正山,陈立君.花卉鉴赏辞典[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
[8]郑绍昌.“月黄昏”释义之驳正[J].浙江社会科学,2000(6):134,133.
[9]刘斯奋,刘斯翰.宋诗 彩图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13.
[10]详见:鲁茜.林逋《山园小梅》考证[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3):56-58
[11](明)陶宗仪.说郛第二册[M].北京:中国书店,1986:130.
作者简介:马皓斌,女,安徽濉溪人,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