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实教学: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探寻

2019-11-29 02:45董裕华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28期
关键词:平衡

摘要:精实教学是一种教育追求,也是一种教学主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追求教与学的“精”和“实”,意在尽可能发挥教学对人成长的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既考虑眼前考试的要求,又兼顾长远发展的需要,把握好教育教学改革的度,实现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关键词:精实教学;教学主张;教育理想;教育现实;平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0A-0012-05

和其他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相比,我可能有些不一样:一是30多年沒挪过工作地。这不是因为没有改变的机会,而是我觉得自己已经和海安中学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这里有太多的事情我可以做,也需要我做。二是我一直是草根式成长。很多人都有一个观念,要想在教育上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定要搞教科研。而我既没在教科研岗位上呆过,也没分管过教科研。在进入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之前,我还主动放弃了很多接受培养培训的机会。在我看来,教育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安静地思考,安静地备课、上课,安静地批改作业,安静地与学生谈心交流,静静地成长。就在这静静的成长过程中,我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探寻,走上了探索“精实教学”的研究之路。

一、“精实教学”理念的“诞生”

2008年我评上了特级教师,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总编辑找到我,向我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要求:海安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全省领先,能不能把你们的经验总结一下,与更多的学校、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分享。我本想推辞,没想到出版社老总将了我一军:“如果你们拿不出证明自己的东西,那就只能由别人说,高考成绩好,就是靠加班加点,用学生的身心健康换来的。这种典型不值得欣赏,这种经验不值得学习。”是的,在很多人看来,素质教育与应试是两条无法并轨的路:高考成绩好,那是因为应试教育搞得好;高考成绩不好,那是因为搞素质教育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海安中学的实践表明,搞素质教育与提高应试能力并不冲突。经过6年的打磨,2013年我完成了第一本个人专著《减负增效学数学》,总结了海安中学数学学习的秘籍。该书6年重印8次,成为出版社的长线畅销书。

2014年,南通市组织正高级教师的推荐评审,我跟李庾南老师在一个组,李老师郑重地向我提出:“市里把数学老师排了一遍,今年你必须代表南通申报这一批次的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海安县教育局也找到我们校长,作为政治任务指示我申报。我清楚地记得,市局通知我去听取专家评审意见的那天,王笑君老局长很客气地对我说:“中学老师尤其是语数外老师很忙,我们理解。但你现在是申报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如果没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怎么能称为教育家呢?这一块是你最大的弱项,你得连夜补上,明天上午就要把修改的材料送过来汇总报省。”而就在这一天,我上午开完申报材料辅导会,中午就赶到如东参加南通市德育工作现场会,下午又匆匆赶回海安接待南外来校交流的老师,一直忙到晚上9点钟,才坐到桌前准备材料。写什么呢?万般无奈之际,我灵机一动,想到了我的那本《减负增效学数学》:减负就是求精,增效就是求实,“精实”教学主张由此产生。王局长经常笑话我:“别人磨教学主张、教育思想要多少年,没想到你一夜之间就搞定了。”回头想想,精实教学思想也不是一夜之间想出来的,应该说在这之前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一直处在朦胧状态,没有认真地梳理提炼,这个时候是被“逼”了出来。

二、精实教学的理性思考

在日常的学习中,华东师范大学三位教授的话给了我深刻地启示,引发了我对精实教学的思考。

一位是顾泠沅教授,他提出教育要寻找“中间地带”。在1999年中美数学教育高级研讨会上,顾泠沅先生首次提出“寻找中间地带”的观点[1]。他认为在中美两国教育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地带,双方可以基于各自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用以改进本国的教育教学。我以为,这个“中间地带”,不只是限于国与国之间、中西方文化之间,就是国内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学校之间,也要寻找适合的“中间地带”。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现在的教学实践中,各种教学模式泛滥,似乎每种模式都能够包打天下,有时还以行政力量推动实施,结果往往效果不佳。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长处,我们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我们也同样需要尊重教师自主选择的权利。寻找适合的“中间地带”,说穿了就是求精求实。没有精和实的精神,是不可能找到合适的“中间地带”的。

二是叶澜教授,她强调对教育“度”的把握。她指出:“我们的改革对特殊性的关注太少!只要认为是好的做法,大家都去追赶,缺乏对各自领域特殊性的思考,缺乏对教育对象状态的思考!教育改革不应一味跟风。我们今后的教育改革迫切需要把握好一个度!过犹不及是我们老祖宗的经验,不可忘!”[2]这个“度”的把握就是求精求实。我们既反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一成不变;也反对朝秦暮楚,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教育者一定要有求精求实的作风。

三是陈玉琨教授,他说: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我觉得这是真正了解中国教育的专家,他熟知中国教育国情、又有教育理想和情怀,讲的话接地气,有品位,既辩证,又精辟。海安中学的实践已经说明,提高教学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两者之间是可以兼容的,高考成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副产品,也是做精做实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教学有其基本的规范。教育教学需要创新,但这种创新绝不是盲目的,沽名钓誉的。创新要有生命力,就必须有其生发和生长的土壤,有其适用的范围,过分强调与众不同,强调教育教学的创新性、独特性,很可能走向预期的反面。创新更多的应当是推陈出新,是对已有样态的改良,没有陈就难有新,不能急功冒进,更不能“想当然”,真正有效的教学改革一定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

精实教学要求教师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认真学习、借鉴、传承已有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校情、学情和自身条件,选择、整合已有的教学方法,把已有的方式、方法做“实”。在教师自身功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重构教学方法,探索出适合自己的“中间地带”,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把新的方式、方法做“精”。能找到别人没有走过的“最佳路径”是人人都期望的,但不等于别人走过的路就不能重复,只是要与具体情况相结合,因地、因人制宜,科学地扬弃,就是最佳路径。精实教学着眼于建构平实的课堂生态、真实的学科情境、扎实的学科素养,立足于精心的教学态度、精致的教学设计、精要的讲练演绎,努力达成“情智兼容、知能并重、多元共生”的教学目标。

精实教学关注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技艺,更重视教学的价值生成;关注的不仅是学生考试的成绩,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品质;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在学科活动中的外在表现,更重视学科素养的目标达成;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提升;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平均质态,更重视每个学生个体样态,重视每个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学习信心的增强,为其自主、全面、可持续地发展提供支撑。

三、精实教学的具体指向

我以为,精实教学具体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既“精”又“实”

精实教学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教学的意义何在?我以为,教学的价值就在于训练人的思维方式,促进人的思维发展。

以数学为例,在上一轮课程改革中,对数学教学内容调整争议最大的是平面几何。有学者提出要降低几何推理的难度,把原来的许多证明问题都改成了说理,就连最经典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也无需证明,只要能通过拼、量等方法得到结论就可以了。这种观念更多的是基于“实用”。平面几何在社会生活中的直接应用确实不多,但平面几何中蕴含了大量的演绎推理,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表述条理更清楚,层次更明晰,推理更严谨。著名数学家谷超豪指出:中学生不学几何,数学学习就少了灵魂[3]。弱化平面几何,逻辑思维能力的弱化,影响的不仅是数学学科本身,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会受到影响。政治教师反映现在的哲学课比以前难教,不是因为难度增加,部分原因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跟不上;语文教师反映学生怕写议论文,说理缺少严密……

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体现在对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要求,体现在学习目标的多元化和精准度。客观现实要求教学必须做到“多快好省”(学得多、见效快、效果好、时间省),我们的教学也就必须做到“三个不教”:学生已经学会的内容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不教,教了还不会的内容不教。自主选择、灵活取舍、精准定位,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减少那些对学生发展不必要的,甚至可能干扰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知识,给学生腾出时间和空间,集中精力把最该做的事做好、做到位,这是教学内容瘦身净化、减负增效的重要路径。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的统领下,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水平出发,立足教材,活化教材,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重组。这种重组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叠加或删减,而是“整体把握”,整体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整体把握教材知识的架构,整体把握现有资源的特质,让教材所蕴藏的价值得到充分地激发和提升,帮助学生减轻负担,培养创新精神,促进生命成长。

(二)教学方法既“精”又“实”

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学生学业与健康、能力的同步提升,关键是度的把控。有效是课堂教学的前提。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包括三个指标,即三个90%:90%以上的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所学内容90%以上能被学生掌握。有了每一节课的这两个90%,就能保证教学的最终质量,也就有了第三个90%——考试时90%以上学生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前两个90%只是评价一节课教学效果高低的前提,还不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全面标准。因为一节课的好坏,除了知识目标的达成,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内容。但保持一个较高的知识目标达成,是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达不到这个基本要求,其他方面的评价就没有意义了。因此第三个90%,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质量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这是教学目标的问题;二是用什么方式让学生学会,这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三是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这是教学效果的问题。我们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以学定教”(充分了解学生,加强学情研究);“以学评教”(关注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会);“以学促教”(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正因为有教师教的主导,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在课堂上的收获才会高于自发的经验获取。一旦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某种意义上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如同抛物线区间的两个端点,对称轴在两个端点之间,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状态也处于两个端点之间。当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意识非常强的时候,教学活动向“以学生为中心”偏移会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反过来,当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意识都比较弱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因此真正好的教学,一定是适合的教学,而不是简单的停留在对“以谁为中心”的争议上。教师的责任就是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研究,对学生真实学习状态的分析,找出适合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每个人自身条件不一样,所面对的学生群体不一样,要把握平衡,把握好“度”,这就是精实教学的追求。

(三)教学评价既“精”又“实”

所谓“精”,主要指“精心、精致、精要”。精心是一种态度,精致是一种过程,精要是一种方法。

精心的态度是精实教育的前提。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态度:一是把教育教学工作只当学校的事,不当自己的事,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教师缺乏耐心和责任心,对教学工作轻视、厌恶,对学生疏远、冷漠,教学效果差。二是把教育教学工作既当学校的事,也当自己的事。有着较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做良心买卖,觉得既要对得起这份工作,也要对得起自己的学生,不能因为自己的不认真而耽误学生的前程。这类教师的工作认真负责,但境界还不够高。他们只知道抓考试成绩,把学生考个好分数理解为给自己、给学校争面子,很少考虑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身心健康,很少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反思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更少。三是把教育當终身事业追求。有人说爱生如子,其实我倒认为,对学生最好的关爱是把学生当自己未来的媳妇、女婿来培养。当成子女,还可能会急功近利,当成媳妇、女婿,就会考虑孩子的综合素养,而不一定是学霸。无疑,第三种态度才是真正精心的教学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教师不仅能吃苦、肯奉献、善钻研,而且有思想、有理想、有智慧,为“精实”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精致的過程是精实教学的核心。“精细化”与“精致化”只有一字之差,含义与境界却都不同。精细化侧重于对事物的管理,强调执行力,是一种工作态度。而精致化主要针对的是人,既重细节、过程,又重结果与性价比,是一种工作智慧。精细化是精致化的前提,没有精细就无所谓精致;精致化又是精细化的再完善,是教育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精致的教学过程以“中庸”思想为统领。“中庸之道”的核心是“中和至善”,强调把握好事物的“度”,在事物的两端——“过”和“不及”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最终达到和谐状态。精致的教学过程是在优选、整合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科学扬弃、推陈出新,探索出适合自己的“中间地带”。精致的教学过程又如一幅美不胜收的水墨画。水墨画追求的布局意境是“笔愈简而气愈清,景愈少而意愈长”,当疏则疏,当密即密,该聚则聚,该散即散,以最简明的方式表达最精致的情感。好的课堂不只是追求表面呈现的完美,还应该留下有意义的省略号,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努力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留出空白,留出精彩,留出师生共同成长的“窗口”。

“实”意为“平实、真实、扎实”。平实是一种状态,真实是一种境界,扎实是一种作风。比如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不少地方、不少学校把小组合作作为课堂的必备动作,无合作不教学。但是不是每门学科、每节课都要进行合作交流?我们的课堂上究竟有多少深度合作?美国教育家鲍耶尔发现:当班级学生数超过30人时,教师对学生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4]。试问我们的高中学校,有多少班级少于30人?在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大班额的情况依旧难以改变的时候,用什么办法让因材施教得以落实,这是每个教育者都要思考的问题。

独立学习是学生基本的学习方式,无论怎样的学习方式,都需要以学生个体化的独立学习为基础。真合作、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等都是以学生独立学习为前提的。没有高质量的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合作交流。例如数学学习,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更多依赖于自身的感悟。众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原理需要通过自身的加工才能融入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别人的提醒永远代替不了自己的思考。从本质上讲,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并无优劣之分,只有两种学习方式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课堂上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状态,到底是积极主动地探究,还是被动漠然地应付;是深度的思维碰撞,还是表面的热热闹闹。虽然这些都是学生参与状态的真实体现,但效果迥然不同。

精实教学围绕“三学”做文章。“学会”是第一层次的要求,能够联想、调动、激活以往的知识经验,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举一反三。但“学会”绝不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要鼓励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会学”,能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这是知识学习的第二层次的要求。但这两个层次的要求仍然停留在知识的功利价值,我们还要追求学习的第三层次“乐学”,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内驱力,这体现了知识学习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这三个层次的要求也不是一次性了结,而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北京大学招生组老师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去学生和家长关心最多的是就业的去向和收入,现在更多的关心专业发展前景,国际排名。有了这样的转变,做精做实培养人的学习能力、综合素养就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味地指责评价制度,也不能消极地等待评价制度的改革。我们需要秉持自己的教育良心和教育情怀,尊重现实,尊重规律,尊重常识,追求实效。既要让学生考得好,又让他们在学习能力上得到相应地提升;既实实在在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能形成学科固有的思维逻辑和情感意识,实现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学科能力之间的平衡。精实教学追求“更少,但更好”,追求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最佳融合,追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在高考压力和道德良知的缝隙中求生存、求发展、求突破,发挥教学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努力探寻人民满意教育的最佳实践路径。

精实教学不求天翻地覆,只愿滴水穿石;不求波澜壮阔,只愿春风化雨;不忘教学初心,牢记育人使命;积小步为大步,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平衡,找到适合教育教学的成长之路、发展之路[5] 。

参考文献:

[1]陈亦冰,沈祖芸.顾泠沅:寻找中间地带[J].上海教育,2011(2):31-34.

[2]柯进.三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学者叶澜感叹——教育改革不应一味跟风[N].中国教育报,2015-6-10(5).

[3]姜澎.几何教育的“内核”,不该在课堂上消失[N].文汇报,2013-5-30(16).

[4]张文质.我们低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难度[J].教师博览(原创版), 2017(11):43-46.

[5]董裕华.中庸是智慧,守常出传奇:海安中学的坚守与超越[J].中小学管理, 2017(3):22-25.

责任编辑:颜莹

Delicate-Solid Teaching: Exploration of the Balance

Between Educational Ideal and Reality

DONG Yuhua

(Jiangsu Haian Senior Middle School, Haian 226600, China)

Abstract: Delicate-solid teaching is a kind of educational pursuit and also a kind of teaching proposition. Teachers should pursue the “delicateness” and “solidnes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om teaching contents, methods and evaluations, aiming to exert the role of teaching in students growth and to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isciplinary accomplishments. Meanwhile, teachers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immediate requirements for examinations as well as students long-term development, so that they can grasp the degree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to fulfill the balance between educational ideal and reality.

Key words: delicate-solid teaching; teaching proposition; educational ideal; educational reality; balance

猜你喜欢
平衡
保险法近因原则探析
论金融的发展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浅谈“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对一道杠杆的平衡试题的探讨
斯新政府想“平衡”与中印关系
李显龙谈南海争议玩“平衡”
希拉里释放“平衡”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