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村联动,协同育人是高校班团工作的新尝试。文章以武汉商学院某个班级与武汉市蔡甸区消泗乡渔樵村结对共建为例,探讨构建班村联动,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班级;农村;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2016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领青年学生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实践育人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代表一种新的教育观,一种新的育人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教书育人的习惯,使得学生更具有主动性、参与性,让学生在校内外的实践中增长知识、增强本领,所以育人效果也更明显。但由于实践资源匮乏,学校外部的实践资源多是临时性的,所以急需搭建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班村联动,协同育人是高校班团工作的新尝试,即采取高校班级与乡村结对共建的模式,充分发挥农村阵地力量和高校人才优势的互补作用,把农村作为大学生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长成才。这是建立在双方互为需要的基础上,搭建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使学生成长成才与联系服务农民群众相结合,很好地实现了双向互动。班村共建活动也是当代大学生了解新农村发展的现状和挑战的机会,对引导大学生向基层就业创业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一、班村联动,协同育人的意义
班村联动,协同育人活动是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成长实际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策划的,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施理想信念铸魂工程、校园文化提升工程、成长成才推助工程的重要载体;是广大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形式之一,是新时期高校班团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实践载体;是推动大学生锻炼实践能力,体察农村发展现状,激发爱国爱家乡情怀,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为大学生今后走上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促进大学生参与和实现“中国梦”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一) 班村共建实践基地的建立,很好地实现了双向互动。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农村基层进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教育,培育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水平。同时为新农村发展建言献策。农村吸收了大学生的才智优势和专业特长,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该活动具有时效性、长期性、深入性和辐射性。班村联动,共同实践育人,避免了经常出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面热、一时热的现象,创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同时,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结合专业开展帮扶活动,创新了高校班团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三)通过开展社会实践锻炼,促进辅导员、班主任更加深刻体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增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方位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二、班村联动,协同育人的目标
(一)班村共建活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班村联动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基层受教育、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班村共建活动,大学生走出校园象牙塔,走进社会大熔炉,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学生保持与农村的密切联系,积极了解村情民意,认识社会、了解国情、适应时代,提高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丰富知识和阅历,培养品格,实现自身价值。
(二)班村共建活动助力“精准扶贫”,促进农村发展。目前农村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人才。开展班村联動共建活动,可以利用和发挥大学生智力优势和专业特长,为农村的特色农副产品、旅游等建言献策,致力于推动农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精准扶贫。
(三)班村共建活动促进班团组织活动模式创新及村民和学生文明素质的提升。将党课团课、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开到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老党员家中和田间地头,以村里老党员、村支书、精准扶贫工作队组建的“思政导师团”,向学生宣讲新农村建设新政策、新变化、新成果,讲述革命老区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学生到乡村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共同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促进双方在结对共建的互动中共同协调发展,共建新农村精神家园。
三、构建班村联动,协同育人新模式
文章以武汉商学院某个班级与武汉市蔡甸区消泗乡渔樵村结对共建为例,探讨构建班村联动,协同育人新模式。
首先,召开班会组织动员学生,做好班村共建活动的宣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共建活动的意义,主要内容和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开始组织实施阶段。进行调研,结合专业及班级特色和渔樵村的实际需求,制定《校村联动,共建实践育人》具体的实施方案,成立校村共建实践育人基地。根据方案,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各项共建活动。按照“集中活动+常态服务”相结合模式,寒暑假集中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平时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深入结对村开展常态化服务,保持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的长效性。积极探索班村共建的方式方法,深入开展共建活动。共建期间双方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及时了解对方情况,通报各自的有关信息,采取不定期互访等形式,不断总结共建活动中的经验及问题,以利于推动共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写好活动日记,及时记录自己的感受、体会,以及思想与理论方面的收获。
(一)组织学生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筑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体验国情社情民情,切身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发展的新面貌新成就,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渔樵村向村民宣传三农政策,与村民一同在田间地头开展生产实践。为村民提供电子商务知识培训、互联网推广、网站设计等帮助,利用淘宝网、微店、赶集网、58同城、美菜网、食菜网、汉菜网等平台,或搭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如老师带领学生开发的武汉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智冷汇”),推广以当地农特产品、特色旅游为主体的电子商务服务新模式,为渔樵村的特色农副产品、旅游等建言献策,致力于推动渔樵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精准扶贫。
通过结对活动,学生获得了一个走出校园进行学习的宝贵机会,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学生进一步认识了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深入了解了村里的发展情况和真实需求。比如,渔樵村土地和水域面积较为充足,所以养殖业和种植业较为发达,有较为丰富的土特产品,如:蔬菜、水产、蛋禽、蜂蜜以及特色野菜等。但是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土特产品牌,影响力有限,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村子里丰富的农副产品比如大批量的菜籽直接出售给小商贩或者正大集团炼油厂,利润空间小。鱼虾蟹都只能直接销售,蓄养散户。村里发展点为乡村旅游,发展目标是美丽农村。消泗油菜花盛开之时,规模化的种植和产业化的发展将渔樵村的“花海”打造成了一个旅游景点,有不少游人前来游览。但是作为“花海”它也有着先天性的缺陷:油菜花花期短,只有一个月,极易造成资源闲置;旅游资源单一,目前只有油菜花且观赏程度不高;地理区位限制,交通不发达且配套服务设施有待优化提高。村里负责人办公软件使用能力有限,对于一些表格经常手写,希望有人给予培训;对农村电商这一词汇炙手可热,但具体怎么做不了解,期待得到培训;村里有意加堤,扩大池塘,养殖鱼、虾、蟹之类,种植荷花等。村里希望通过大学生专业的特点,在村里传授电商基本知识技巧,培训电脑基础功能使用等。学生深刻感受到渔樵村的发展模式需要提高优化的方面还有很多,比如旅游产业的综合多层次健康发展、比如對于产品品牌意识旳重视等。学生希望可以向村民传授电商相关知识,培训相关电脑知识,提升互联网的使用程度,为扩大当地“油菜花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同时,着眼于当地优质丰富的初始产品,输出优质健康的产品和理念,为当地农村电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不懈努力和坚实贡献。学生根据对村子状况了解和认知,对渔樵村旅游发展也想出了三条构想:针对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匮乏,比如景观亭、停车场、公厕、游步街等,做好土地利用规划与配套项目建设,完善旅游基础服务;建立微信公众号,门票印制二维码,有利于宣传渔樵村的各方面特色,不定期推送当地特色餐馆,土特产,地缘优势等消息;避免同质化旅游,亮出直升机空中俯瞰花海等。此外,实践归来学生产生思考。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学术技能大赛项目《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精准扶贫”策划大赛》,为当地乡村的特色农副产品、旅游等建言献策;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设计大赛,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主体的“圆梦人生,助力成长”团队获奖;学生收集村里基本概况资料,为渔樵村创建百度词条。
(二)立足渔樵村的现实问题,以留守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为重点服务对象,以渔樵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阵地,以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传统节日及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开展关爱慰问、爱心支教、一对一课业辅导、素质拓展、安全教育、微心愿认领等活动,以及村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乡风文明水平。
学生因平时需要参加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只能在周末、节假日或者没课的时间到农村开展活动。为了使活动取得更好的实效,在暑期开展集中行动,并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班级在暑期开展了 “知书明礼,筑梦启航—农家学舍留守儿童爱心支教”活动。采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访活动、文艺活动等方式进行支教。授课内容包含文化类课程辅导(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心理健康知识(与学生谈心,教会学生做人的优秀品质)、安全自救常识(地震知识、知识、防范火灾知识等)、文艺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等。每位支教学生授课前进行认真的备课,授课后进行总结。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与磨练,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专业知识、社会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得到了磨练,为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定期开展增绿护绿,“美丽乡村 清洁家园”、环保讲座等志愿服务活动,帮助村民养成健康、文明、生态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从2015年至今,学院“爱我百湖”护湖小分队自成立以来,志愿者累计1000多人,志愿服务时长累计5000多个小时,一直坚持用高昂的热情投入志愿服务工作。“爱我百湖”护湖小分队围绕“爱护湖泊,保护环境,贡献社会”的主题开展了各种各样志愿服务活动。班级护湖小分队成员了解到村旁边是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与当地沉湖湿地保护协会对接开展爱湖护湖活动,营造“青年助力四水共治”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白炳贵,曲小远,金海艳.“新青年下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做法与经验启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4):29-31.
[2] 武汉市“新青年下乡”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17 年武汉市“新青年下乡”活动方案[DB/OL].https://mp.weixin.qq.com/s/L0RZo4qagvGMMf1e8BCTig,2017-02-07.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7年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班村联动,协同育人——进驻蔡甸区消泗乡渔樵村”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JJPA4003。
作者简介:陈迎娟(1983.09- ),女,汉族,河南济源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