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
摘 要:《玛拉和丹恩历险记》是多丽丝·莱辛创作的一部科幻巨著。在这部小说中,莱辛以极大的热情来关注生态问题并借此阐发了她的生态思想,即批判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审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呼吁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为有力表现这一主题思想,其主要借助环境描写的大肆渲染和巧妙运用联想、隐喻手法,以及借助对低级社会形态的精心塑造,从而使得主题思想表达的更为突出。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生态思想;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F71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0-0089-03
多丽丝·莱辛(1919-2013)是當代女作家中颇具盛名的人物,其创作成就可以比肩英国著名作家伍尔芙。英国作家约翰·韦恩说:“我简直不能设想读现代小说的人会不知道多丽丝·莱辛作品的重要性,她的作品以感召力、严肃性以及高度的完整性著称”[1]。在莱辛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她写就了大量中长篇小说,并在1999年创作了史诗般的科幻巨著《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小说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注意。莱辛的科幻小说创作在世界文坛独树一帜,堪称思想性和现实性完美结合的典范,也是人们研究莱辛思想的一个特殊而有效的窗口。《玛拉和丹恩历险记》是莱辛科幻小说的重要代表,同时对莱辛科幻文学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一些评论家认可其作品,但另一些评论家对莱辛的科幻小说并不买账,认为这些作品还达不到佳作的水准。著名学者Harold Bloom说:“但我认为她过去十五年的作品不具可读性,都是四流的科幻小说。”[2]近些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常常借助苏菲主义、接受美学、精神分析等理论来解析莱辛的科幻作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其他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21世纪以来,生态主义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运用生态主义的观点和思想对《玛拉和丹恩历险记》进行阐释,在当下无疑更具有现实和学术意义。
一、《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的生态思想主题
通观《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一书,生态思想是其所表现的主题意旨,具体体现在其批判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审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呼吁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等三个向度,具体如下。
(一)批判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在《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一书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事例不胜枚举,这里不再赘述。非洲大陆变得荒芜凄凉,成为干涸大陆,“他们从拉斯塔姆南面的某个地方向北走,希望在拉斯塔姆找到栖身之所,因为他们自己生长的地方都干了,动物和植物都死光了”[3],已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人们纷纷逃离。美丽富庶的北半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被厚厚的冰雪所覆盖。莱辛以超现实的笔法描述了未来世界发生的可怕场景,强烈地表达了她对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忧虑。在莱辛看来,之所以会出现小说中种种令人恐怖的情景,究其原因正是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所致。
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人类的物质文明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加之技术的推波助澜,物质文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牺牲自然生态的条件下所获取的。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人们变得十分贪婪,对自然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在《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一书中,莱辛反复强调的“几千年前”,影射的就是当今的社会,意在指出:正是工业文明地自然环境不加节制的索取和破坏才导致了灾难的发生,鲜明地表达了莱辛的生态思想。
(二)审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人类中心主义,即人类中心论,是以人类为绝对中心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欧洲一度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人类中心主义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它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只有人具有内在价值,自然界只有基于为人的生存意义上工具价值”[4]。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认为人类是世间万物的主宰者,理应拥有对自然界及世间万物的绝对控制权。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指导下,人类开始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索取,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机器加入其中,对大自然的掠夺性开发变得变本加厉。长此以往,生态环境的恶化将在所难免。
在小说中,在小说结尾处,这种审视尤为明显,更能发人深思。玛拉和丹恩参观了人类历史博物馆,重温了地球演化的历史,感受到人类曾经灿烂辉煌的文明,深深地震撼了他们的心灵。然而,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主导下,人类变得肆无忌惮、唯我独尊,人类以“主宰者”的心态对大自然进行杀鸡取卵式的开发,“他们杀绝了野兽;毒死了海洋里的鱼;对森林滥砍滥伐”[5],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他们破坏一切可以触摸到的东西。他们的头脑可能出了问题。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些古人确实应该受到冰纪的惩罚,他们罪有应得”[6],最终出现了小说中出现的恐怖场景。莱辛认为,只有保护好生态系统才能更好地发挥好生态系统的价值,而不是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为根本。相反,如果一味地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为根本,对自然生态恶化的事实听之任之,视而不见,小说中出现的情景可能会在现实生活中上演。
(三)呼吁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莱辛主张,人类应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只有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才能恢复与重建生态平衡。小说从开篇到结束向读者呈现都是一幅荒芜、凄凉、令人胆寒的景象:脆弱不堪的大陆、漫天的洪水、被冰雪深埋的北半球……地球重返冰川世纪,自然环境已经恶化到极点,人类能否继续生存和繁衍下去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环境的恶化,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越来越少,水和食物都成了稀缺物品,主人公玛拉和丹恩为了生存,也加入偷窃、出卖和杀戮的行列。艾弗里克州已变得死气沉沉,没有任何生机。这是莱辛想象中数千年后的情景,诚然,对生态问题的描述使用了夸大的手法,但是这样的想象并不是杞人忧天,这也恰恰有效的表达了莱辛对生态恶化的担忧、阐释了她的生态思想。
二、《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生态思想的表现艺术
根据文学创作理论,作品主题的有效表达需要借助与其相关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玛拉和丹恩历险记》
(一)环境描写的大肆渲染
《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的环境描写可以说比比皆是,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通过环境描写,让读者置身其中,亲身去感受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可怕与痛苦。此外,更为重要的是环境描写的大肆渲染也为《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生态思想的表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莱辛用她的如椽大笔,为读者勾勒了一幅满目疮痍、危机四伏的末世场景。目光所及之处,江河干涸、大地龟裂、狂风肆虐、沙尘满天、冰川覆盖等,给世间苍生带来沉重的苦难。例如,山洪的突然暴发和强势来袭,导致了大量的生灵涂炭和生离死别。这一处的环境描写也非常值得玩味。人們已经被干渴折磨得招架不住了,费尽心力终于找到一个水坑,里面却没有水,只有泥和腐臭气。然而,突然间,山洪却以雷霆万钧之势杀向这些被干渴困扰的人们,环境恶化已到了极点。莱辛醉心于恶劣环境的描写显然有其用意,她想借此来说明人类所居住的地球环境已经恶化到如此境地和人类的肆意破坏关系密切。当然,这些描写也有力地阐释《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的生态思想。
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莱辛更热衷于对极端环境的描写,这与莱辛在现实世界的遭遇或者说所见所闻不无关系。莱辛曾说:“全球变暖的消极影响、星球未来是否会毁灭这类的话题一直是我关注并思索的题材。当今世界所发生的一切过度活动,令人不寒而栗。”[7]可以说,书中所再现的极端环境恰恰是现实世界在作者脑海中的投射。小说一开始,就出现了令人窒息的景象——干旱。干旱像瘟疫一样能轻易夺走一个人的生命。在石村生活的那段日子里,玛拉和丹恩体验到干旱的痛苦,莱辛对于干旱环境的描写在这一部分也泼墨甚多,由于缺少雨水的光顾,村民的生活愈加艰苦。笔者认为,这些描写都与莱辛的非洲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现实经历在莱辛心中留下了深深烙印,她才把这些经历借助于环境描写呈现出来,成就了《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一书。
(二)联想、隐喻手法的巧妙运用
在《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一书中,联想和隐喻的手法充斥其中,为小说生态思想的表达增色不少。此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非洲实际问题的真实再现,故事发生地取名为“Ifrica”,让读者轻而易举地联想到“Africa”(非洲),这个被工业化影响较晚的大陆现在正经历着噩梦般的变化。主人公玛拉和丹恩一路逃亡,干旱和洪水却如影随形,时刻威胁着玛拉和丹恩的生命。这让读者自然而然就联想到非洲那些正忍饥挨饿的儿童。
隐喻手法的运用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小说开篇就呈现出恐怖的干旱景象,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已匮乏到可怕的程度[8]。干旱,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故事一开始,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就变得极为稀缺,“渴”的恐惧感迅速蔓延,成为小说中任何生物都难以摆脱的梦魇,“可这根本不是水,而是稠稠的根本无法喝的泥。他们站在那儿,看着黑乎乎的泥水,看着在泥水挣扎的鱼和乌龟”[9]。火辣的太阳照耀着大地,江河却早已干涸,大地一片龟残裂,人们为争夺水源而爆发冲突,甚至人类还被迫与其他动物争夺水源,这些场景确实让读者触目惊心。其实,干旱在小说中是有其隐喻义的,它隐喻了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生态系统的疯狂报复。莱辛借助玛拉和丹恩饱尝生态恶化所带来的苦果的描述,认真地审视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什么原因导致水资源的奇缺呢?答案是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指导下,人类对环境的肆意破坏所致,这足以引起读者的警醒和反思。
洪水在小说中也是有其隐喻义的。洪水的到来却瞬间发生,它以雷霆万钧之势疾驰而来,迅速引发恐怖的山洪,带走了众多人的生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褐色的水流再次冲击小山,不过这次的水不仅仅带着咆哮声,而且带着碰撞声、炸裂声和呼啸声。”[10]洪水的威力和所带来的震撼足以令所有人望而生畏。“玛拉看到一棵大树在水中上下翻动,上面搭着很多求生的动物,树在水中被冲得翻了个跟斗……等它再次浮出水面时,上面的动物都不见了”[11]。
对此,笔者认为,洪水其实隐喻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巨大影响和冲击。
(三)低级社会形态的精心塑造
《玛拉和丹恩历险记》营造的世界不像其他科幻小说那样是一个科技昌明、文明发达的世界,而是一个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野兽横行的蛮荒时代,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已变得十分糟糕。在这个小说世界里,人类已不再是大自然的主宰,人类想要驾驭大自然比登天还难。现代文明也消失殆尽,人类重返洪荒时代,社会形态呈现出低级化的特征。
现代文明在小说中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落后和荒废。低级社会形态的一个表现便是现代文明的消失和交通工具的报废。人类引以为豪的现代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和飞机等,在小说中几乎成了破铜烂铁。多丽丝?莱辛以作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精心地虚构了文明的毁灭和社会形态的严重倒退,批判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破坏,以此来告诫广大读者: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何等重要。
三、结语
整体来看,在《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莱辛借助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通过思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方式编织了一个让读者触目惊心的未来世界,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了自己的生态思想。同时,莱辛也想告诫世人,如果人类固执己见,依旧对大自然肆意妄为,不尝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最终,人类会自食其果,大自然必定会以最残酷的方式对人类的所作所为进行报复。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要的今天,从生态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探析莱辛的思想无疑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宗白.真诚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J].外国文学研究,1981,(03).
〔2〕李蕊,何宁莱辛.《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的记忆书写与历史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3〕范楠楠.莱辛作品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以《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4).
〔4〕谢颖,江漪.从《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看多丽丝·莱辛的生态意识[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02).
〔5〕张素萍.生态视域下多丽丝·莱辛的《玛拉与丹恩历险记》解读[J].芒种,2015,(03).
〔6〕格格.并非虚幻的“历险记”——多丽丝·莱辛网上谈新作《玛拉和丹恩》[J].外国文学动态,1999,(02).
〔7〕徐晶.解读莱辛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以《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为例[J].语文建设,2014,(32):25-26.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