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均 孙建明 胡聃 刘鹏 倪晨 虎力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中医外科,上海 200137;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教学处,上海 200137;3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上海 20120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立德树人是大学的使命。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讲道:“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把德育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科专业知识,也是授课老师从教书匠转变成教育工作者的必经之路。高校德育教育受重视的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1]。本研究以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外科学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1+X+1”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即指两个“1”),以临床带教过程(指“X”)为抓手,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的结合将德育教育融入中医外科学课程之中,最终使学生能够提高其成就感、使命感、团队感以及仁爱之心。
1.1 一般资料2017—2018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中医学专业四年级学生,中医外科学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合计80学时。学生人数合计为46人。1.2研究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组合的桥梁作用,采用品书评书、体会古代名家临床思辨过程、采访现代名医、临床操作实践、临床病例见证等方式,将德育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中医外科学课程之中,使学生最终既能提高自身学科知识,同时也能站在更高角度明白专业课程的育人道理,最终使学生能够在成就感、使命感、团队感以及仁爱之心方面得以提高。具体如下。
1.2.1 品书评书 精读细品一本好书,写一篇书评,感悟中医大家的“妙手仁心”。主要参考书目可以由老师推荐,或者专业相关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中医外科书籍。以医案分析教学法为桥梁,引出问题,讨论式学习品书评书,不仅从专业角度分析相关医案医话,还从中体悟中医大家的“妙手仁心”,体会为医的职业成就感、使命感,感悟“实践出真知”。学生期末在课程网上或者微信群内提交书评,班级同学与老师均能在线阅读、交流,教师可适当点评,择其优者在班上进行主题报告。
1.2.2 体会古代名师名家临床过程 通过教师的指导,以专业知识为引导,以情景教学法为桥梁,选取古代名医医案,通过情景再现,探讨了解整个诊疗过程,达到体会古代名家临床诊治思辨的方式方法,感受其仁爱之心。本方法最终可以通过角色表演,身临其境的方法来实现。优秀者可以制作成话剧进行表演。
1.2.3 采访现代名师名家 带领学生探访中医外科名家的门诊,采访中医外科名家,聆听其学术思想,采访患者,加深对疗效的认识,感受其做医生的使命感、成就感。最终以通讯稿、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全班同学,分析、讨论,理解“中医的自信”不是自封的,而是源于实践,源于患者对疗效的肯定。
1.2.4 临床操作实践法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不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本学科所涉及疾病的治疗种类繁多,不但可以中药治疗,而且还可以运用其他多种需要动手操作的方法,其中包括针灸、推拿以及手术等,因此,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我们以实践教学为载体,在实践学习技术的同时实施德育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医外科学不仅是一门技艺,还是带有德育功能的技术。正如詹育和所言[2],德育教学是传承推拿技艺的灵魂,中医外科的技艺传承亦是如此。使学生感受到成就感、团队感。学习成果以最终的实践操作临床体会、小组心得交流等形式予以呈现,不仅分析操作技术本身,而且交流和学习带教老师为人处事的道理,以及和患者交流的方式方法、心态等。
1.2.5 临床见习法 本途径是以教师的案例分析教学法为载体,通过临床见习时带教老师的临床病例,引导学生切身感受临床诊治过程。带教老师以身作则,不仅讲解疾病的诊疗过程,同时通过真真切切的感受,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功效,使其思想道德与患者交流的心态得以提升,深刻感受医者的成就感及仁爱之心。本方法以现场所学所感为基础,以书面形式、面对面交流的形式进行结果呈现。
1.3 观察项目 通过“1+X+1”教学模式在《中医外科学》中的实施,观察学生在德育方面所提升的内容,包括使命感、成就感、团队感、仁爱之心,以及提升幅度等。
通过调查和分析,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在所观察的四项德育项目方面均有提高,在整个课程中,对学生的成就感提升了43.48%,对学生的使命感提升了50.00%,对学生的仁爱之心提升了34.78%,对学生的团队感提升了30.43%,其中以学生的使命感提高幅度最大,其次分别为成就感、仁爱之心、团队感。见表1。
表1 学习前后效果比较 [人数(%)]
目前,我国德育教育的投入与实际收效相比十分不协调,德育教育实效甚低[3]。根据中医人才培养特点,将德育教育理念融入中医外科学教育体系中,不但关注学习过程,而且注重培养学习的心态,德育发展。通过教学,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在课程教学之中,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本研究以学生为中心,以临床带教过程为抓手,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中医外科学课程之中,整个过程并非单纯思想教育课程,也并非单纯的教学方式,但同时两者又均有,方能最终达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本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使命感提升幅度最大。《论语·泰伯章》中的曾子讲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研究表明,从传统文化进行加强,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教育的吸引力[4]。考虑现代医学生尤其是中医学生,认为中医医生的收入偏低,而毕业后社会压力较大,从而导致普遍缺乏自信心,自然使命感就较低。因此,通过品书评书、采访现代名中医等,让学生们普遍能够认识到医者仁心,医乃仁术,金钱收入只是物质的一种,是有形之物,属于形而下的事物,作为医生应该真正追求精神层面,追求形而上的事物,我们的回报主要在于得到患者的认可,以解除患者疾苦而带来的欣喜感,获得感,认同感等为追求目的。学生们通过学习,通过贯穿德育教育,使得学生们认识到了获得感,行医乃仁术,乃修行积德,懂得爱才能永恒。其实,纵观诸多名老中医的生活其实都很简朴,国医大师裘沛然、上海市名中医叶景华等其实长居的地方都很小,多的就是书籍。这种精神境界值得学习,因此,通过品书评书、采访现代名医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改变想法,改变学医追求的最终目的,从而达到了有效的德育教育。
同时,学生在成就感的提升方面幅度也较大,通过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临床见习、动手操作等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医外科临床上良好的疗效,将《中医外科学》教材上所学知识能够在临床上灵活运用,并且得到患者认可,取得良好疗效。此外,学生在仁爱之心和团队感方面提升幅度虽然较小,但同样均有提升。这两方面考虑到同学们基础均较好,均在50%以上,可能跟现代家庭从小的教育和入学以来各科老师的教育有关,今后可以结合其他学科一起提高。
作为中医外科学这门临床课程的带教老师,不但要考虑提高学生的理论技术水平,而且还要教会他们在临床中的运用和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其为人处事,为以后与患者交往打下扎实德育基础,培养其应变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而且还有育人的功能,让他们能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为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名临床中医外科医师有了更重要的保障。因此,我们提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以临床带教过程为抓手,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相组合的桥梁作用,采用师生品书评书法、体会古代名师名家临床过程思辨方法、采访现代名师名家临床过程思辨方法、手术操作实践法、临床病例见证法等融入德育教育于中医外科学教学体系中,对提高学生的德育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