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轲凯
中铁九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0
建筑的防水防渗不仅仅是要对自然界中对于自然界中的降水进行防范,也需要针对建筑室内的用水渗漏进行预防,才能提升建筑整体的防水防渗功能。建筑一旦发生渗水现象,不仅影响用户的正常生活,对于建筑整体的使用质量和寿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严重时还可能影响建筑的安全使用,因此,做好防水防渗工作至关重要。
实事表明,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住宅建筑,如果有渗水或漏水,建筑的内部结构将损坏或受到影响,因为水侵蚀的建筑结构,将使钢筋锈蚀、损伤钢筋的强度,所以建筑的生命会减少。此外,漏水还可能影响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筑防水渗流是影响建筑耐久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必须提高建筑物的防水防渗技术,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物结构的防渗性能,保证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
防水防渗技术在工民建中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开展并落实正式施工前的设计环节。工民建筑在正式施工前,施工者需结合施工当地的环境合理地设计图纸,并确保防渗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使人力、财力、物力得到节约,而且降低因不按图纸进行施工而导致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的几率。不仅如此,例如窗台坡度、防水高度等防水因素是在设计图纸时必须要参考的,需要充分结合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对图纸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根据不同的状况进行不同的设计;另一方面:关于建筑施工环节中所应用的材料。施工中用到的材料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的防水施工质量,所以,要严格谨慎地审查、验收所有的防水材料。从采购环节开始,就应该认真对待,选择质量佳、信誉好的供应商进行合作,确保材料根源处的达标性,经过科学的运输方法,直到材料进入施工现场,要进行合理储存,而且仍需对材料进行抽查,对材料质量实施严格的控制,全方位保证建筑材料达标后再进行使用,确保防水性,使防渗透效果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
对外墙进行施工时施工人员要将防水防渗的相关工作认真处理。现阶段,利用小砌块技术进行外墙防水防渗施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在这过程中要注意,如果出现操作不当,那么就会产生裂缝。此施工技术操作较为复杂,只有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规定标准,落实后期养护环节才能使施工质量有所保障,而养护时间大约为一个月,不允许擅自将养护时间延长或缩短。只有确保施工材料的干燥性,才能使质量达标,并确保防水施工的高效性。关于施工材料的储存方面也十分重要,为使材料质量不发生改变,保证完成施工后墙体不出现裂缝,就严格控制材料的储存,防止其和水源相接触。不仅如此,还应该谨记,为确保施工材料的稳定性,应将小砌块施工材料单独存放,要区别开来,不能与其他的施工材料共同存放。
门窗作为建筑采光及通风的基本通道,由于与外界相接,一定要做好防水防渗处理。目前很多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提高采光效果,尽量将窗体扩大,做成落地窗,创与墙体相接的面积增大,渗漏问题的发生风险也增加,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一般采用防水砂浆对门窗口进行严密塞缝,然后在表层涂抹防水材料,最后粉刷装饰材料。严格把握窗口衔接部分的防水防渗处理,这里多选用弹性材料将其嵌实,特别是窗洞等节点位置,一定要进行构造防水处理。为了进一步加强防水效果,可以应用分层添堵的工艺将存在的细小孔洞与缝隙填满。在进行涂料施工时,在涂料中一般添加具有防水性能的材料,窗台外侧设5%-10%坡度,利于雨天迅速排水。
厨房与卫生间的防水防渗处理直接影响着用户建筑体验,由于厨房和卫生间是人们的基本生活区,水槽、浴缸及马桶等管道较多,出水口也较多,一旦出现渗漏问题将会给用户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在结构本身的防水性能之外,还要加设多道防水,并辅以构造措施。厨房与卫生间产生渗漏问题的原因多为管道破裂的原因,因此在厨卫设计中一定要体现出对地面标高的严格要求,使地面标高低于客厅及卧室等区域的地面,将地漏周边设计成喇叭口形,提高排水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厨卫防水防渗施工的抹灰操作时,添加适量的防水粉,并对混凝土进行严格浇筑。
在工民建工程施工中做好防水防渗工作还需要重点把握好地下室结构,需要围绕着各个方面进行防范,提升整体防渗漏水平。对于地下室防水防渗工作的落实,必然需要首先把握好整体结构的合理布置,能够确保其整体结构具备更强的适宜性,避免因为结构参数方面的偏差,造成严重的积水和渗漏隐情。在地下室具体混凝土浇筑处理中,同样也需要予以严格把关,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规范性,避免在混凝土结构上形成明显的裂缝问题,能够更好提升地下室结构的完整性。
工民建的施工质量与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息息相关,而随着我国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越来越高,其对于建筑的施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的渗水、漏水是影响建筑安全和居民正常生活的非常直接因素,因此施工单位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把控施工环节,采用质量过关的建筑材料,不断创新施工的技术环节,避免由于施工质量问题而导致的漏水渗水情况的出现。在保证工民建施工质量的同时,不断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技术革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