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冷鲜花
一个有价值、有挑战的大写人物,其通往新知的牵引力是巨大的。郑云峰就是那个强有力的牵引者。
今年年中的一个下午,年已78岁,却激情如少年的著名摄影家郑云峰,在青岛出版集团艺术馆里与青岛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为达做了一番关于文化自信的交谈。
近40年里,郑云峰行走在黄河、长江,用脚步丈量,用镜头记录,积累下来共得几十万张照片,他自言太值得了:一点点积累,一点点体会,从心里感受到这两条大河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源,我找到了文化自信,在靠近大江大河之前,5000年文明是挂在口头上的,感受不深刻,理解不透彻,经过了40年,我心里理顺得清清楚楚,我们的文化太丰盛了!太有厚度了!
王为达评价说,你就是在为祖国的山河立传。这样的专注、毅力、随大江大河一起流动的工匠精神,这样的传奇人物郑云峰,一个行业里没有几个!这样的精神能够抚慰时代,这样的人物形象值得去挖掘确立起来,如果这样的人物能广为人知,大家就能接受到由他引发的文化自信的熏陶。要是没有像郑老这样的人,再多的资本也打造不出一个优质的出版社。青岛出版社要培养有情怀的人才,能识得优质内容。
这样的评价与肯定令郑云峰激动难抑:我就继续跟着青岛出版社往前跑了!接下来他将继续他的用影像记录大江大河之旅。
郑云峰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拍摄的数十万张珍贵照片,经由青岛出版社摘取精要,配以专家们反复推敲的文字说明,已经相继出版了《中国江河流域自然与人文遗产影像档案·三江源》《中国江河流域自然与人文遗产影像档案·三峡》《中国江河流域自然与人文遗产影像档案·黄河》,系统记录母亲河的自然、历史和人文,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国家和民族留下珍贵的记忆,具有珍贵的档案性。这些图册皆成为国家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这套影像档案吸引了著名学者冯骥才与葛剑雄的参与和指导。青岛出版社被冯骥才先生赞为“一家有眼光的出版机构”。
隔着岁月与河流,我们何其有幸能够分享郑云峰所串起的全景式的江河文化影像(图 / 郑云峰)
见过郑云峰的人很容易得出一个共同的评价:事业能让人年轻!他体力精力之充沛,情绪之饱满,给人以强烈感受:我们这些自谓读书不辍的人,却依然不能时时拥有饱满的文化自信,而他溯游千万里江河,细细体味,上下求索,收获的是如此饱满的文化自信与滔滔的激情。正所谓,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每个优质人物,都是我们获得启发、通往新知的钥匙。他近40年跋涉大江大河上下,徜徉河东河西,这样的经历与感受所成就的丰富程度远在我的想象力之外,要感同身受郑云峰这个人物,我隔着大江大河的距离。
对国家丰富的地理、人文知识了解不足,对现实的自然人文缺少感受,对执着与纯粹的人物力量领略有限,这些一度隐藏着的也被无所谓地忽略着的认知与经验短板都清晰浮现了。一个有价值、有挑战的大写人物,其通往新知的牵引力是巨大的。郑云峰就是那个强有力的牵引者。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辑单之蔷曾说,“当我还只是了解中国东部风景时,对中国我还没有那么强烈的自豪感。随着我对中国西部的了解,我对中国的热爱比十年前不知深了多少倍。现在我可以充满自信地说:‘我认为中国是世界上自然景观最丰富、最美丽壮丽的国家,无与匹敌。’十年前我却说不出这样的话。”
有幸走近郑云峰这样的传奇人物,我比之前更加有意识地去贯通弥补地理历史与人文的知识结构,更获取了新的甚为重要的认知视角。
一位朋友在翻阅了郑云峰的《中国江河流域自然与人文遗产影像档案·三江源》摄影集后评价道:拍摄者时时刻刻都在感动之中。
38年跋山涉水的记录之旅确是一场身体上的苦旅,但是幸福的却是精神。正如葛剑雄先生在《中国江河流域自然与人文遗产影像档案·黄河》序言里所写的:“尽管郑云峰先生的镜头记录的只是一个瞬间,却留下了黄河山水的雄奇清秀、浩荡粗犷、瑰丽多姿、似真若幻、朴实平淡,难以名状的恢弘,无法言传的美丽。”仅从画面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来自山河之美的冲击,长期浸淫于真实的山水人文之间的郑云峰所受到的涤荡与震撼,超出我们的想象。好在好的作品,可以传递感动。隔着岁月与河流,我们何其有幸能够分享郑云峰所串起的全景式的江河文化影像。
身处互联网正在连接一切的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以及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被网络时时连接。我们的精神时时刻刻被信息和娱乐填满,也逐渐失去了留白的片刻。就如演员陈冲评价当下的年轻人,他们很有想法,但是需要警惕的是,他们太多地沉浸在网络的连接里了,而创新需要的是独自单调,用想象力去弥补。
这样的时代,我们幸运地拥有郑云峰这样的人物:离虚拟很远,投身现实;离物质很远,拥抱精神。以执着与纯粹、孤独与丰富,将自己淬炼成一道时代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