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爱三有”教育的高校思政工作研究

2019-11-29 04:25:47
活力 2019年20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思想

杨 波

(青海大学党委宣传部,西宁 810000)

青海大学按照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政治素质要求,努力建设“四爱三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综合改革试点,融入开学典礼、军训、校规校纪教育、校史教育、主题班会、升国旗仪式、知识竞赛等活动中,强化顶层设计,做好制度安排,出台有效措施,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确保了校园安全和谐稳定。

一、深刻认识在高校开展“四爱三有”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深入开展“热爱领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青海,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教育活动是青海教育系统创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四爱”是对领袖的爱戴、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认同、对党高度的政治认同、对青海亲切的地缘认同。“有理想”即要求青年学生不仅要有个人理想,更要有社会理想,坚持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有本领”即要求青年学生掌握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有担当”即要求青年学生勇于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等,了解领袖的成长轨迹,升华对领袖的热爱之情。在青年学生中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增强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青年学生中加强热爱青海的教育,增强大学生自觉抵制极端主义思想、同敌对势力作斗争的自觉性。

按照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政治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当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鲜明特征:一是品德高尚、理想信念坚定,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二是具有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造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三是脚踏实地,立足青海,具有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四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知识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这些要求,为青年学生点亮了明灯,指明了方向。

二、“四爱三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途径

(一)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教学育人

一是落实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思政课制度。2017 年上半年开始,根据《青海大学领导干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方案的通知》,安排校领导和院系党政一把手开设思政理论课或专题讲座,每学期开展60 余场,积极推进领导干部上讲台工作,校党委书记带头讲思想政治专题第一课。二是强化理论武装,发挥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出台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规则,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副处以上干部积极撰写心得体会和理论文章,每年都在《青海日报》《党的生活》等发表理论文章数10 篇;从2013 年开始,每年划拨10 万元专项资金,设立青海大学党建思政专项课题,进行理论研究,目前,已结题69 项;出版了《品学一生,德领善导》《青海大学心语集》《大学生思想政治新概念》等专著或成果集8 本。三是举办全省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学校举办全省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共有27门课程参加比赛。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推动向“课程思政”转变,推动形成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思政”良好局面,在全省高校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融入校园文化,实现环境育人

一是开展“四进”工作,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围绕理想信念教育,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深入开展了理论学习进微信、进班级、进视频、进课堂“四进”工作;持续推进“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四进”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树典型正面宣传,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我校原副校长、国际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主持制定者、蒙古族教授格日力,从放羊娃到医学博士,他的励志成才事迹通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予以报道,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科学家,为我省民族地区医疗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我校蒙古族教师祁得林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藏医学院院长、青海省藏医药领域人才“小高地”领军人才、藏族教授李先加,2017 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这是我省近十年来唯一获批的国家级教学名师。他们是我校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代表。我校ASC 世界计算机超算团队闯入全球前20 名,摘获全球一等奖的事迹在各大媒体进行宣传,引起强烈反响。通过宣传,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三是强化舆论宣传,激发正能量。仅2017 年,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青海日报》等主流媒体报刊共刊发新闻稿件166 篇,其中《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刊发稿件15篇,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实现了新突破。在教育厅前不久公布的全省高校教育新闻发布排行中,名列第一。四是共青团微信公众号连续进入全国高校百强,最好成绩排第14 位,我校新媒体中心被授予青海共青团新媒体示范点。

(三)融入实践教学,实现实践育人

一是创新思政育人模式。积极构建“校内校外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构筑了以‘五进’和“五个一”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力求“国际国内大事、地方典型案例、学生实际生活、身边的人和事、公民素质教育”进课堂,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读一本原著、写一封家书、做一个专题党建课件、参加一次课堂演讲、拍一部微电影”,形成了系列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因课施教,一课一书”体系,获得教育部优秀案例,这是全省高校唯一入选的案例,并制作视频,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陆续播出,反响强烈。二是组织大学生清明节到烈士林园扫墓,参观红西路军纪念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等实践教学活动。三是开展宣讲活动,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头脑。出台了《青海大学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宣讲方案》《青海大学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方案》《青海大学十三届四次全会宣讲方案》,在制度层面上先行安排,分别组建了由9 名校党委常委、10 名处级干部和20名院系党委(党总支)书记组成的三个层面上的宣讲团,研究制定宣讲提纲,对宣讲团成员提出明确要求,集中开展全校性宣讲活动,实现了干部、教师和学生班级全覆盖,不断武装师生头脑。

(四)融入校园管理,实现服务育人

一是加强思想文化阵地管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严格执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论坛等活动的《管理规定》,实行三审制度,截至目前,共审批报告会、讲座、研讨会、论坛70 余场;制定下发《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了3 次全校性的专项舆论环境整治;每年夏季小学期,加大了开设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素质类学术报告会、讲座的力度,共邀请了包括院士在内的国内外高校专家、学者举办了学术报告、开设清华大学公共素质类选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MIT 英文通识课等。二是采取管用措施,强化专门力量建设。从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学生会主席、团委书记等学生干部留校或招聘担任专职辅导员,鼓励从研究生中选拔优秀学生担任兼职辅导员;在职称评聘方面,学校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对所有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业绩评定中给予倾斜权重。学校破例增设了1 个专职辅导员职称岗位,将1 名长期坚持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的教师破格聘用,这是学校贯彻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出的硬招和实招,在职称评定中,明确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职称纳入评审,并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三是各类评选表彰,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校团委在“五四青年”、“优秀团员”和“优秀团干部”评选过程中,学生工作处在国家奖学金等各种奖学金评选过程中,不仅要考察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社会工作能力,而且要坚持“四爱三有”的价值导向。

三、“四爱三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经验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根本遵循

扎实推进“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教育系统的推广使用,做好《三十讲》课件的学习、宣传、应用工作,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建设,培养大学生理论骨干。指导各高校做好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工作基石

着力构建覆盖严密、贯通上下、联通左右、运转顺畅的组织体系,推动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各类组织,党的工作者有效覆盖各类群体。加强和改进学校院系和年级组党组织建设,推广在科研项目上建立党组织。针对学校的特点,建立完善可定义、可量化、可评估,精准高效、简便易行的“堡垒指数”体系,以“堡垒指数”考评结果为依据,全面推进党支部分类定级,在教育系统创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基层党建示范点,连点成线、串线成面,每年按照一定比例排查软弱涣散党支部,推进党支部晋位升级。在高校,推行党员院系主任担任党组织书记,优秀辅导员、优秀党员教师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落实党支部书记每年不少于5 天的集中培训。建立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定期评估、动态调整机制,对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职的及时调整。发展壮大党务工作者队伍,符合条件的高校院(系)配备1 名专职副书记,负责日常党务工作,在高等院校配备专兼职组织员。建议每年新发展党员中,在保证发展质量的前提下,适量增加学生党员的入党名额。

(三)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是基本路径

加大与省委编办等部门协调,适当扩大编制,设置专职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让从事党建和思政工作的人员安心搞党建,搞思政工作。加大党建思想工作经费投入力度,划拨专项经费加强党建思政工作队伍培训,提高工作能力。着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能力,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辅导员名师。深化思想政治课主阵地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从满堂灌到专题化教学、多元化评价,树牢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核心的理念,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开辟第二课堂,做到三全育人。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心理辅导队伍等三支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学生社团工作,指导重新修订学生社团章程。

(四)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是根本保障

确保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务工作人员不低于全校师生人数的1%。明确党务工作者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推动党务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探索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办法和保障激励机制,实行职务(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加大“走出去”力度,多形式、宽领域强化基层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推进“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注重从优秀辅导员、骨干教师、优秀大学生党员中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

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四爱三有”教育不折不扣落实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全力推动青海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