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莹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有关要求,切实促进高校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开发开放,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自2013年起,中国科协、教育部每年组织开展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为“英才计划”)工作,希望以此作为发现与培养早期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和实践,共同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1]。
“英才计划”的目的是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科研实践,使中学生感受名师魅力,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进而发现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和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
湖北省科协、湖北省教育厅自2013 年起组织实施湖北省“英才计划”,培养高校为武汉大学,参与中学包括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武汉市外国语学校、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武汉市第二中学等10 所省级示范高中。参与对象为各参与中学高一、高二学生。学生培养周期为一年(每年1~12 月)。
为了吸引更多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真正对科学有兴趣,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参与湖北省“英才计划”,开展了一系列宣传遴选工作。一是前期策划,启动招生宣传工作,召开湖北省“英才计划”新生宣讲会,邀请各参与中学的部分高一新生参加,积极宣传湖北省“英才计划”;二是动员中学,加大对“英才计划”的宣传力度,各参与中学制定宣传遴选方案,通过海报、宣传手册、主题宣讲会、专题工作会议等方式在校内进行广泛的宣传;三是组织多次遴选,确保遴选机制规范严谨,出台详细的工作安排和严格的遴选标准,通过中学推荐、网上审核、笔试、面试等多个环节最终确定入选学生名单。
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强化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严谨性,进一步加强学科培养力度。
一是建设体制机制。为保证湖北省“英才计划”的顺利实施,湖北省构建起“湖北省科协、湖北省教育厅+高校+中学”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3],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湖北省科协与湖北省教育厅联合发文启动湖北省“英才计划”,并与武汉大学协作组建湖北省“英才计划”项目导师团队,导师团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10 多位武汉大学优秀导师出任,这些导师都是各学科的中坚力量,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为学生营造崇尚科学、求实严谨的学术氛围[4]。
二是管理学科督导。收集高校各学科培养方案,制定培养督导工作安排,定期开展学科督导工作;鼓励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学实验中心等向学生开放,并提供较大空间用于师生交流、学生讨论等,尽可能为学生营造沟通交流,自由思考的创新学习氛围[5]。
三是搭建国内、国际交流平台。6 年来积极组织英才学生参加国内冬令营、夏令营、学科论坛、国际交流等交流活动共计110 余人次,学生们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四是开展中期评估工作、中期交流会、年度总结会。为有效地加强对“英才计划”培养工作的管理,开展各项交流活动,了解导师、学生培养实际情况和进展,解决培养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积极扩大项目影响力,从而推动学生培养工作有效进行。
至今湖北省“英才计划”已实施6 年,在湖北省科协、湖北省教育厅的共同努力下,共有155 名英才学生顺利完成了培养,45 名英才学生正在培养中。
学生们通过一年的学科培养,涉猎导师推荐的学科书籍,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学科前沿研究,多位学生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或申请专利,例如英才学生发表专利《一种用于检测赭曲霉毒素的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方法》等,化学学科学生发表论文《关于扩环反应产物预测常见错误的讨论》等,物理学科学生发表论文《浅谈多旋翼无人机用于无人机违规飞行捕捉》《基于激光反射法的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等,数学学科学生发表论文《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高中数列求和的解题技巧初探》等。
英才学生对所研究领域有了更深层次了解,有的学生完成了研究课题,在国内外科技竞赛中获得奖项,增强学生对“英才计划”的认同感和荣誉感。自湖北省“英才计划”实施以来,共选拔多名优秀英才学生分别赴丹麦、以色列、日本等国参加国际交流及国际青少年科技竞赛。多名英才学生积极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项目,分别获得省级、国家级别不同等次的奖项。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6 级及以前高中毕业的湖北省英才学生中,78%的学生考入国内一本高校,其中46%的学生考入985 高校,23%的学生考入211 高校;18%的学生出国留学进入境外知名学府。
一是学生选拔机制有待优化,个别英才学生进入“英才计划”后,自身学业繁忙或成绩下降,无法继续投入更多的时间参加培养活动;二是中学跟踪培养能动性不足,中学与大学培养资源断层,学生无法在中学校内完成基础培养,然后有目的性的在大学进行培养,导致“英才计划”在中学这一环节缺乏有效的持续跟踪培养机制;三是部分学科培养活动次数有待增加,个别导师课题偏理论或工作繁忙,导致部分学科培养活动次数较少,培养活动没有突出重点,培养效果不明显。
不断探索湖北省“英才计划”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及方式,努力完善选才、育才、鉴才培养机制,遴选出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倡导个性化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总结评价时,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将学生出勤情况、成长日志填写情况、导师评价等因素纳入学生年度评价指标。
参与中学注重发挥入选学生的教育引领作用,以组织科学兴趣小组等形式,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培育校内鼓励科研创新的氛围。借鉴成功经验,发挥典型案例宣传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中学在校内创建科学工作室,建立校内青少年科技教育平台,促进英才学生在中学校内进行科技培养。
湖北省“英才计划”立足于推动我省大学教育与基础教育在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衔接,“英才计划”作为“拔尖计划”的姊妹篇,鼓励武汉大学进一步促进“英才计划”与“拔尖计划”2.0 有机衔接,积极促进湖北省“英才计划”与武汉大学“拔尖计划”的资源共享,推动高校组织资源,政策资源、校内外科技教育资源向“英才计划”学生开放,建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联合培养和发现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有效模式,为培养中学生科技创新人才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6 年来,湖北省“英才计划”始终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使命驱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在符合我省青少年特点和现行教育体制下,不断探索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动湖北省“英才计划”工作创新发展,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提供通道,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和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培养更多品学兼优,具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